towns 发表于 2018-1-15 10:59:54

淡化文革有违初心 纪念改革毋忘历史

明报社评

即將於今年3月使用的內地新版中學歷史課本,內容出現引人注目的調整,在當代史部分,文化大革命的獨立一課被合併,對毛澤東的「錯誤」表述亦消失。由於這套教科書是由國家教育部組織編寫;其中歷史教材部分,更由教育部會同中宣部編寫審定,這種調整是否意味着官方取態發生了變化,值得關注。

內地的新版八年級(相當於中二程度)歷史教科書,主要教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歷史,其最大的變化包括:文革部分由單獨的一課變成了與文革前歷史合併的第六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中的一節,只用6個段落來講述長達十年的文革。

官方早作結論徹底否定

諱莫如深扭曲後代認知

而且,新教材刪除了形容毛澤東的「錯誤」一詞,把舊版的表述「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地認為……」改為「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新教材又在「結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革」一句之後,增加了一段舊版教材沒有的文字,稱文革的發動,「有複雜的社會歷史原因」,是中共「在探索中走了彎路」,並寫道,「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中前進的。」

發生於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一場由中共黨內鬥爭引發、摧殘文化和知識分子的全國政治運動,上至國家主席劉少奇,下至普通民眾,都遭受了殘酷的迫害,國民經濟和社會文化都遭受重大破壞,因此又被形容為「十年浩劫」。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就徹底否定了文革,指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更將其定性為一場「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雖然官方的結論清晰而明確,但令人奇怪的是,決議出台之後,有關文革的歷史,在內地卻變得諱莫如深。不僅研究文革成為禁區,連涉及文革的有關文藝作品,也成了禁忌。作為一場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罕見的十年浩劫,文革在內地連一個紀念標誌都找不到,著名作家巴金生前倡議多年的「文革博物館」,直到他去世多年的今天,也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結果就是,一方面,現在內地很多年輕人對那段慘痛的歷史全然不知,苦難與罪行皆被淡忘;另一方面,一些別有用心者,鼓吹為文革翻案,與文革有關的歌曲和樣板戲,被視為「紅色經典」,公開露面,招搖過市。近年來,在內地,文革竟成了痛恨貪腐、不滿貧富懸殊者懷念的美好年代,這對當初作出否定文革決議的中央無異於諷刺,但這種社會現象的產生,官方的禁忌正是始作俑者。

即使在舊版的內地歷史教科書上,文革也僅僅是一課抽象的表述,根本講不清楚十年浩劫的慘烈。現在,新編教材從一課變為一節,對原本已經語焉不詳的內容一減再減,更加無法讓學生和年輕一代清楚那10年給國家、社會和人民帶來的災難。刻意淡化歷史事件,不會有助於解決現實問題,反而會增加大眾對未來的疑慮。更何况刪除了對毛澤東的錯誤的批評,令人得出錯誤印象:那10年多的人間悲劇竟然是「探索與建設成就」。

改革源於文革慘痛教訓

牢記歷史才能不忘初心

一個國家,坦然面對歷史才能進步 ,歷史的教育和研究都要求客觀,不能迴避過去的錯誤 。正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言,「忽視錯誤、掩蓋錯誤是不允許的,這本身就是錯誤,而且將招致更多更大的錯誤。」

文革的歷史是民族的浩劫與悲劇,需要認真反省。而當務之急,應該充實歷史教科書,把慘痛的教訓告訴年輕一代,不只是抽象的幾句結論,而應是有血有肉的描繪和具體數據的事實。同時,應開放文革的研究及藝術再現,不要令年輕的一代,再誤以為文革是一種美好的經歷,認清文革的真面目。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文革悲劇重演。

今年是內地改革開放40周年,內地將舉辦隆重紀念活動。眾所周知,改革開放正是中共在遭受了文革的嚴重挫折後,痛改前非、改弦更張的舉動,正是文革暴露了舊體制的弊端,才有了後來的鼎故革新;正是國人在文革中備嘗閉關鎖國、盲目排外之苦,才有了後來打開國門、與世界接軌之舉。可以說,沒有文革的破壞,就不會有改革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講清文革,也就講不清改革開放的意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淡化或模糊文革歷史,又如何能體現不忘改革開放的初心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淡化文革有违初心 纪念改革毋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