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edon 发表于 2018-6-16 16:02:59

假装在纽约:这首疯狂攻击美国的歌为什么能爆红

最近美国出了一部现象级的音乐作品This is America,在Youtube上线第一天就有1200万人观看,一周内播放量超过一亿次。

刚刚我又去看了一下统计,最新的播放量已经达到了2.2亿次。

考虑到主要受众90%是美国人,这首歌在美国的传播之广是非常惊人的。毕竟全美国总人口也不过区区3亿,18岁以上的成年人总数恰好也是2.2亿,平均下来,每个成年人都至少听过一次。

包括阿黛尔和火星哥在内的各路明星都大力推荐过这首歌;媒体则在对MV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读,试图挖掘出埋藏在歌词和画面之后的彩蛋和隐喻。

如此刷屏的盛况,想来应该不输当年战狼在国内的爆红。

不过,这首歌之所以让美国人心情激动口沫横飞,不是因为它歌颂了美国的强大。

恰恰相反,是因为它用最冲击眼球的方式,对当今美国社会最最阴暗最最丑恶的一面所作的影射:

愈演愈烈的枪支暴力,阴魂不散的种族对立,无所不在的拜金消费主义……以及对这些现象的刻意低调、忽略、乃至浪漫化的处理。

这首歌的演唱者是黑人说唱歌手Childish Gambino,他是一个能编能导能演能唱能跳的全方位鬼才,曾经出演过NBC的恶搞喜剧《废柴联盟》,上一张专辑拿过格莱美的提名。

‌‌“这就是美国‌‌”的MV一开始是一段欢快的黑人合唱音乐,Childish Gambino 赤裸上身,扭动身体跳着非常怪异的舞蹈。

在他身后,一个老人光着脚坐下来弹吉他。

老人的原型,有人认为是无辜遇害的17岁黑人少年特雷沃恩·马丁的爸爸。2012年,马丁因为被白人社区保安误认为是窃贼而遭到枪杀,当时这起案子曾经轰动全美。

然后,几乎是毫无征兆地,Childish Gambino掏出别在腰间的枪对准老人,用行刑式的方式枪杀了他。

枪声响起,脑袋开花。

与此同时,Childish Gambino 唱出了第一句歌词,‌‌“This is America‌‌”,歌声悦耳,但却异常讽刺。

在一片混乱之中,人们继续唱歌跳舞,仿佛完全没有看到发生在身边的一切。

从这一刻开始,整部MV就确定了这样的荒诞基调。

在后面的另一处镜头,一群黑人唱诗班唱着欢快的福音歌曲,Childish Gambino 悄悄走进来,接过旁人递来的机关枪,对着他们扫射。

这个情节会让很多人想起2015年的南卡罗莱纳州教堂枪击案。

同样,‌‌“这就是美国‌‌”的歌声在此时想起,旋律优美,但让人彻骨冰凉。

还有一个镜头,Childish Gambino 用手比划出开枪的姿势,音乐停顿了17秒——这是对今年2月佛罗里达州一所高中枪击案中死去的17名学生进行哀悼。

当然,这些情节影射的是哪个事件其实并不重要,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最近几年美国发生的任何一起枪击案。

Childish Gambinno 两次开枪杀人后,都有人跑过来,接过他的枪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而受害者的尸体,则被粗暴地拽在地上拖走。

两相对比,形成另一层讽刺:即使枪枝暴力如此泛滥,仍然有很多政客把使用枪枝的权利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

MV的最后是一组逃跑的镜头。Childish Gambino 在一条长长的黑暗甬道里狂奔,面色狰狞,惊惶恐惧。而他的身后,是一群穷追不舍的人。

与此同时,歌词唱的是,‌‌“你只是这世上的一个黑人,你只是一个条形码;你只是一条大狗,我把他关在后院的狗舍。‌‌”

这首歌的影响力也开始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尼日利亚就有歌手拍了一部模仿版的《这就是尼日利亚》,同样历数了尼日利亚社会里的种种丑恶。

所以你看,这首歌是对美国社会彻头彻尾毫不留情的批判,用中国人的标准,甚至是带着强烈的情绪,乃至有煽动的嫌疑。

可是,MV里影射的桩桩惨案,是美国人心头的惨痛记忆,是曾经发生、正在发生、还将发生的无奈现实;Childish Gambino 对美国社会唱出的讽刺和悲叹,切中美国人最痛苦的那根神经。

所以它的爆红和疯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媒体对这首歌送上了很高的评价。Slate 网站说,‌‌“这是对2018年美国的文化图景做出的最尖锐的刻画:一切处在如此完美的不协调之中。‌‌”

CNN 的评论文章说,‌‌“Child Gambino 讲述的一切,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样子。我们无数人在唱歌、跳舞、欢笑、创造,却选择性地忽略了那些受困在丑陋的阴影里,挣扎乃至死去的其他人,我们不愿意正视他们的存在,因为我们知道那样会破坏我们想要表现的美好画面。‌‌”

《纽约客》则说,歌手‌‌“强迫我们重新回到那些对公众造成心理创伤的重大时刻,可是容不得我们喘息一秒,又逼迫着我们继续起舞……这支视频有力地吹响了反抗枪支暴力的号角,有力地描绘了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现状,有力地控诉了一个让黑人孩子死去的镜头如同黑人孩子在车库跳舞的镜头一样轻易传播的病态文化‌‌”。

网上的讨论大部分也是赞誉之词,即使有批评,针对的也只是作品的表现方式,就事论事,几乎没有对歌手的人身攻击。

我最羡慕美国社会的正是这一点,他们能够为这样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留下足够的空间。

试想一下,假如有个中国、日本或者韩国歌手拍出这样疯狂揭露自己国家丑恶面的MV,必然会引起大规模的争议,被铺天盖地的口水唾骂在所难免,各种阴谋论也一定会浮出水面,本人的黑历史也会被掘地三尺。

有一个词叫‌‌“荣誉感‌‌”,我不知道英文应该怎么翻译,这可能是东亚文化里最难翻译、最难让不明所以的外人理解通透的词之一,因为它牵扯的是一连串别的关乎面子和尊严、乃至历史耻辱的复杂感情。

在东亚传统文化的语境里,大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小到家庭、母校、故乡,大到整个国家,都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本能维护。

这种感情朴素真挚,其实挺可爱的,毕竟除非有特别的原因,没有人会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的祖国。

但是如果用力过度,这种感情有时候却成了阻碍问题解决的最大阻力,因为它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一种防御性的心理机制。一旦听到批评的声音,防御机制立即启动,把批评视为别有用心的攻击。

类似的例子,我们每个人都耳濡目染,见得太多了。

比如某个学校有学生死亡,这个学校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想要敦促学校查清事实的真相,而是担心这样的事影响自己学校的形象。

所以他们会跑到发布消息的人那里破口大骂,要求他删帖。而当事人为什么会不明不白地死去,如何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反而不是他们关心的。

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是,我们能够稍稍地切割一下这种急于维护一切的迫切心理,听到那些对我们的学校、家乡乃至国家的批评,先想一想,说的是不是事实?

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哪个社会是完美无瑕的,必然都有难以化解的矛盾症结和沉疴烂疾。

美国人没有我们这种想要维护一切的心理惯性,再尖锐的批评,只要说的是事实,就都能够接受,因为正视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之道。

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就是美国‌‌”,大概可以看成另一个镜像的‌‌“厉害了我的国‌‌”。

美国社会的枪支泛滥和种族隔阂,受困于历史、制度、国情,至少在目前看来不太可能化解,区区一首歌,看起来似乎也完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可是,每一个呼吁解决问题的声音,都如同一条小溪、或者更可能只是一颗小水滴,可是当水滴和水滴汇聚在一起,最终必然形成潮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假装在纽约:这首疯狂攻击美国的歌为什么能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