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 发表于 2019-5-23 06:00:10

二维码的开发故事

本帖最后由 雨夜 于 2019-5-23 06:02 编辑

二维码的开发故事
青岛栈桥 于 2019/5/22

   1960年代,日本进入高速成长期。贩卖食品,服装,家电等各种各样的商店充斥街头。

    当时的超市也迎来了繁忙期,收银台忙的晕头晕脑,那时候还没有如今常见的收款机,全凭收银员人工写入商品价格。这时候收银员常见的职业病就是手腕的腱鞘炎,那是因为不断手写商品价格造成的。

“能否减轻超市收款员的负担呢?”

条形码的出现解决了这一苦恼。由于POS系统的成功开发,仅通过光感读取条形码,价格就会自动显示在出纳机上,同时读取的商品信息还能传送到计算机上。
如此一来,条形码得以普及,但新的课题又随之而来。问题在于条形码的容量有限,英文数字最多只能容纳20个字。

“编码本身要是能够含有更多的信息就好了”“希望具有汉字和假名的处理功能”

当时正在从事条形码读取机研发的DENSO WAVE INCORPORATED(当时属于现在的DENSOCORPORATION的一个事业部)了解到了这类需求。在这一背景下,研发小组怀着“一定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心愿,投入到了新的二维码的研发之中。
只有两人的研发小组

原昌宏
“当时其他公司研发的二维码把重点放在了信息量的纳入上”,当时负责QR码研发的原昌宏回首当年如是说。

条形码只能横向(一维)存储信息,相比之下,二维码则能纵横二维存储信息。原昌宏的考虑是,除了能够容纳大量的信息外,“研发的编码还要便于读取”,据此投入了新的二维码的研发之中。研发小组仅仅只有两人。

研发小组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实现高速读取。有一天,原昌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个思路:“附上“此处有编码”这样的位置信息会怎样?”

于是想到的是四角形的“定位图案”。将这一图形放入二维码中,便可实现其他公司无法模仿的高速读取。
通常情况下,定位图案的QR码是黑色的。
然而,定位图案为何要使用那种四角形的呢?原昌宏解释说:“因为这种图形在票据等当中出现频率最小”。也就是说,如果附近有同样的图形,读取机就会将其误认为是编码,为了防止这种误读,定位图案必须是唯一的图形。经过全面考虑,原昌宏等人决定将印刷在广告单、杂志、纸板等处的绘图和文字全部变成黑白两色,对其面积比率进行彻底的调查。研发小组日以继夜地对无数的印刷品进行调查的结果,终于查明了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即1︰1︰3︰1︰1。这样,便确定了定位图案黑白部分的宽幅比率。所形成的结构是,扫描线可以从360度方向扫描,无论从哪个方向扫描,一旦扫到其独特的比率,便可计算出编码的位置。
研发项目启动后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在经历了几多曲折之后,可容纳约7000个数字的QR码终于诞生了。其特点是能进行汉字处理,大容量,而且读取速度比其他编码快10倍以上。 QR码的公开及其普及
1994年,DENSO WAVE INCORPORATED(当时属于现在的DENSO CORPORATION的一个事业部)公开了QR码。QR码这一名称源自“Quick Response”,其中包含了追求高速读取能力的研发概念。这一编码能否作为替代条形码的二维码而得到人们的认同,据说作为研发者的原昌宏在公开之初对此并没有把握。尽管如此,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这么好的产品,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实际使用”,为此他奔波于各个企业和团体,积极进行推介。
功夫不负有心人,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的“电子看板管理※”采用了QR码,为提高生产乃至出货、单据制作的管理效率做出了贡献。出于可追溯性的考虑,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生产过程可视化的动向,QR码进而也用在了食品、药品以及隐形眼镜生产业界的商品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出现了BSE※问题等危及“食品安全”的事件后,人们要求食品的生产、流通直至上到餐桌的整个过程要一目了然。要容纳这样多的信息,非QR码莫属。
QR码的普及还得益于另一要素。即:规格公开,使之成为人人都能自由使用的编码。
DENSO WAVEINCORPORATED拥有QR码的专利权,但针对业已形成规格的QR码,公司明确表示不会行使这项权利。这是开始研发当初就定下来的方针,反映了研发者的想法:“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使用QR码”。无需成本、可放心使用的QR码现已作为“公共的编码”,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2002年,QR码普及到了普通个人。其契机在于,具有QR码读取功能的手机开始上市。这种不可思议的图形吸引着人们,通过读取可以很方便地访问手机网站,或者获得各种优惠券,正是因为这种便利性,QR码迅速在社会上得以普及。而如今,QR码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名片、电子票、机场的出票系统等,几乎无所不包,在商务活动和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电子看板管理:信息传递工具·生产管理系统之一。
※BSE问题:牛海绵状脑病。牛脑中出现空洞、呈海绵状的一种疾病,一般称作“疯牛病”。
QR码走向世界及其进化
QR码是一种开放型的编码,因此在日本国内乃至全世界得到广泛使用,而且通过规格和标准的形成,进一步得到了普及。1997年被采纳 作为自动识别业界规格的AIM规格※,1999年被日本工业规格※、日本汽车业EDI标准交易帐票※所采用为标准二维码,2000年又被定为ISO国际规格※。现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在使用上了QR码。
QR码在全世界得到普及,而另一方面,与更高的需求相适应的新的QR码也相继诞生。2004年,“微型QR码”被日本工业规格采纳,这是一种满足小型化需求的超小型编码,在很小的空间也可以印刷。2008年,进而推出了“iQR码”,这种编码容量大、印刷面积小,还可以是长方形的。而且根据时代的变化,搭载读取限制功能的QR码也已研发出来,以适应保护个人隐私等的种种需求。正是这样,经过长年研究的积累,QR码也在不断地进化,以各种变化满足不同的用途。
※AIM: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日本工业规格:基于工业标准化法接受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的咨询并由主管大臣制定的工业标准,为日本的国际标准之一。通称JIS或JIS规格。※EDI标准交易帐票:进行电子交易时使用的帐票※ISO:在除了电器领域的所有领域制定国际通用的规格和标准类的国际机构
目前,二维码专利权还是日本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维码的开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