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nna 发表于 2019-6-1 06:42:29

进入中国12年 又一国际巨头宣布撤走中国总部(组图)

众所周知,日本和德国车一直都是中国市场的宠儿,无论是在销量还是在利润上,国产车离他们距离都不小,然而到了今年,国外车企不断遭遇滑铁卢,不论是德国奔驰在中国遇到危机,还是美国通用全球裁员15%,这些都表明外国车不再处于神坛,而有一家豪华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12余年,终于顶不住要撤离了。




据外媒周三(5月29日)最新报道,日产汽车公司旗下的豪华汽车品牌英菲尼迪(Infiniti)将于明年年中将其总部从中国香港撤回日本横滨,加入其母公司日产汽车,以推动该公司的集中和简化运营,本来英菲尼迪意图很明显,2012年把日本总部迁去香港,就是想发力中国市场,然而却事与愿违。

2018年,英菲尼迪在华销量为44407辆,相较2017年的48,408辆,同比下降8.3%,而今年一季度,英菲尼迪在华共销售9747辆新车,环比暴跌了32%,较其去年同期的9950辆下降2%,可以说与宝马、奔驰、奥迪等第一阶梯豪华车行列差距越拉越开。。


销量不足直接导致利润爆减,日产首席执行官Hiroto Saikawa本月表示,该公司上一财年的营业利润雪崩45%至逾10年来新低,公司业务也正处于谷底,因此不得不把总部撤离中国,目前英菲尼迪在中国有襄阳和大连两个国产化生产基地,不知道这些工厂会不会因此受影响。

不止日本车,德国车和美国车在中国市场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其中通用汽车不仅仅要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4万人,而且将停产7家工厂,包括本土工厂,进一步将产能移至海外,包括中国的合资企业上汽通用,之前别克昂科威等车型已经开创了在中国生产,返销美国的先河。

至于奔驰,日子更难过,戴姆勒集团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戴姆勒营收为397亿欧元,息税前利润降至28亿欧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8.9亿欧元,相比2018年第一季度的33.5亿欧元同比下滑16%,核心的轿车部门第一季度利润更是锐减了37%之多,而在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总销量也下降3%,至17.3万辆,以至于首席执行官蔡澈辞职,今年销量非常堪忧。




外国车的销量在中国市场惨淡,部分原因在于全球汽车市场的不景气、国际形势的恶化、排放法规的日益严苛,更主要的是原因在于国产车对其的冲击,而奔驰、通用等外企不思进取,在电动化、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上墨守成规,以至于被赶上。

5月29日,据多家媒体报道,英菲尼迪已正式决定于2020年中旬开始,将总部从香港迁回日本本土,新总部位于日本横滨。同时,公司决定精简旗下业务、缩减成本,以此来应对母公司日产在营收和利润上的持续下滑。

  对于此次搬迁,英菲尼迪官方表示,将总部搬回日本有助于更好地整合协调与日产之间在全球设计、研发和制造等方面的职能,而此前英菲尼迪的大部分研发与产品设计等工作一直都在日本。

  7年前,英菲尼迪总部迁至中国香港,试图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国际品牌,并进军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但随着业绩的不断缩水,这个宏大的愿望似乎正在逐渐落空。在外界看来,总部的搬迁并不仅仅是对成本的考虑,更多的则是在全球车市下行的大背景之下,英菲尼迪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战略,从而更好地应对各大市场。

为日产节省成本

  根据日产公布的财报数据,2018年日产汽车全球销量减少4%,降至约551万辆;营业收入11.57万亿日元,同比下滑3.2%;营业利润3182亿日元,同比下降44.6%;净利润为3191亿日元,较上一财年骤降57.3%,为最近6年来首次下降。

  日产方面表示,这是雷曼危机影响持续的2009财年以来时隔8年的最低水平,预计2019财年还会进一步减半。因此,日产汽车社长兼首席执行官西川广人表示,公司未来将转变经营策略,“欲从前董事长的路线做出大幅调整,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增长”。

  实际上,为提升业绩,日产汽车已经在对内部实施一系列重组计划,而最直接的便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4800人的裁员计划,以实现300亿日元的成本削减。今年第一季度,日产在密西西比州工厂以及墨西哥工厂共计划裁员约1700名员工,目前该规划已基本完成。

  除了通过裁员来节省成本,日产也有意对相关弱势品牌进行调整,以此来减少在资源等方面的浪费。作为日产旗下豪华品牌,英菲尼迪近年来在该细分市场的表现节节败退。相比于此前对中国乃至亚洲市场雄心勃勃的愿景,英菲尼迪此次搬迁总部的决定,似乎意味着日产对该品牌在各大市场定位的重新审视。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尽管在此次的声明中,日产表示英菲尼迪仍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但从目前二者的经营状况来看,日产或将重新主导英菲尼迪未来的发展。该人士认为,英菲尼迪的低迷很大原因与脱离总部管理有关,在其迁回日本后,或将进一步改善这一情况。

推翻戈恩的“国际化”设定

  众所周知,英菲尼迪诞生于日本,但其品牌定位以及宣传策略却有意将日本元素剥离开来。实际上,从2005年英菲尼迪提出国际化开始,以戈恩为代表的部分高管就一直在淡化该品牌的日本血统形象,然而英菲尼迪大部分研发与设计工作却一直在日本进行,使得这一尴尬局面长期存在。

  2011年,戈恩公布了为期6年的“动力88”计划,预计到2017年财年结束,日产集团将实现全球8%的市场份额以及8%的利润率。在该计划书中,尽管戈恩只留了不多的一段给英菲尼迪,但这个日产旗下的豪华品牌却有着相当惊人的目标——英菲尼迪需要进入71个国家、产品线增加到10款以上并占领豪华车市场10%的份额,年销量达到50-70万辆。

  虽然英菲尼迪被寄予了超高的厚望,但实际情况很难达到预期目标。2008年,在日产提出的“GT2012五年事业计划”中,英菲尼迪的目标是全球年销量达到30万辆,但实际销量则为16万辆。此外,英菲尼迪作为日产力推的豪华品牌,始终都没有将其引入日本本土市场。

  其实,英菲尼迪“去日化”的根源在于内部同日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以来,标榜为独立运营的英菲尼迪并没有摆脱日产对其的控制。不论是产品的外观设计,还是内部研发等核心技术,英菲尼迪几乎都依赖于日产的整车实力。

  去年11月,戈恩因涉嫌财务违规被捕后,其在日产-雷诺-三菱联盟中的全部职务均被罢免,这也使得一直以来戈恩对英菲尼迪“淡化日本起源”的战略规划将被正式推翻,并迎来重新给予品牌新定位的机会。据日产内部人士透露,虽然英菲尼迪与主力品牌日产之间存在“相当数量的平台和其他基础技术共享”,但此后“可能还会有更多”。

改善频繁人事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英菲尼迪搬迁总部的决定早有预示。数据显示,2018年,英菲尼迪全球销量为23.34万辆,同比下滑5.2%。其中,英菲尼迪最重要的美国市场销量下滑至14.93万辆;在中国市场,2018年,英菲尼迪销量为4.44万辆,同比下降8.3%。

  不仅是全球两大重要市场销量下滑,频繁的高层人事变动也给英菲尼迪带来负面影响。今年1月,自2015年以来一直担任英菲尼迪首席执行官的罗兰·克鲁格(Roland Krueger)突然离职,而其继任者斯蒂安·慕克(Christian Meunier)也在上任不到4个月“闪辞”,引发不少舆论。

  同样,在中国市场人才流失也十分严重。2016年,东风英菲尼迪及英菲尼迪原中国总经理戴雷离职后,中国市场多名高管也相继离开。据相关报道,自戴雷离职后,东风英菲尼迪总部裁员人数超20%,由近300人下滑至不到240人。而早前为了加强本土化品牌建设等业务,英菲尼迪在销售、市场、财务等多个部门设立的双部长职度,也因人才流失严重名存实亡。

  高层频繁变动对于销量萎靡不振的英菲尼迪来说是雪上加霜,也反映出了英菲尼迪品牌定位不准、战略布局有问题的弊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此前日产与英菲尼迪的关系,未能良好地管理职能部门,而此次通过总部搬迁,将有利于日产对英菲尼迪进行深入地改革,从而更好地整合资源,赋予其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来自于界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进入中国12年 又一国际巨头宣布撤走中国总部(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