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863|回复: 0

飞机失联之后记

[复制链接]

6

主题

0

回帖

6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6
发表于 2014-3-26 23: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继3月12日国防科工局高调公布,中国“高分一号”卫星3月9日在中国南海观测到尺寸约为13米×18米、14米×19米、24米×22米的三个疑似漂浮物之后,3月22日国防科工局再次宣布,“高分一号”卫星3月18日12时在南印度洋又观测到一个长约22米、宽约13米的疑似漂浮物。
   国防科工局3月12日的消息是在美国NASA的Terra/MODIS卫星在相邻海域发现了疑似漂浮体之后,3月22日的消息又是在澳大利亚方面宣布卫星图像在相邻海域发现一个长24米的疑似漂浮物之后,“高分一号”卫星两次发现疑似漂浮物均为后知后觉,若非巧合,其中必然另有玄机。以阴谋论揣测,有理由对“高分一号”卫星图像的真实性提出一点质疑。
   澳大利亚的卫星图像是在3月16日获取的,比“高分一号”的卫星图像提早了两天时间。据称,海洋漂流物每天可以移动40公里到100公里,因此,漂浮物两天的漂流距离应该在8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巧合的是,两幅卫星图像上的疑似漂浮物相距120公里,恰好处于漂流范围的中间区域。显然,用巧合两字无法道出其中蕴含的奥秘。
   利用卫星图像寻找失联飞机重在发现飞机失踪的线索,然而,“高分一号”的卫星图像只是重复了澳大利亚的卫星发现,没有识别的意义,更没有确认的价值,甚至没有对搜救范围产生任何影响。与其说“高分一号”卫星是在搜寻失联飞机,不如说是在显示自身的存在。
   国防科工局两次发布“高分一号”卫星观测到疑似漂浮物的过程,真实地折射出中国航天人的好大喜功和不学无术。马航失联飞机的机长63.7米、翼展60.9米、机身宽度6.2米、机身高度18.5米,很难想象,机身如何才能分解成三个大尺寸的残体。也许唯一的可能是,两个漂浮物分别是部分机翼与部分机身的组合结构,另一个漂浮物是部分尾翼与部分机身的组合结构。这就意味着,机身不仅在横向被分解,在纵向也被分割,而机身的几个最脆弱的连接部位却完好无损,并且三个飞机残体还能长时间漂浮在海面。
   随着事态的逐渐明晰,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飞机失联事件很可能是一起“独狼”式的劫机行动,无影无踪的消失是劫机者追求的直接目标。正因为如此,失联飞机几乎不可能是在人为操控下迫降海面,机身分解成若干大尺寸组合结构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澳大利亚方面首次通报从卫星图像上发现疑似漂浮物时,主动介绍了漂浮物的长度,次日,才在记者的反复追问下,勉强透露漂浮物的宽度大约5米。在这种谨慎言词的背后,表明澳大利亚方面并没有将从卫星图像上搜寻失联飞机仅仅当作单纯的图像识别问题,而是综合考虑了失联飞机的构形特点和飞机失联的蹊跷过程。
   利用卫星的可见光图像搜寻海面上的小型目标的确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正如本文前述,观测范围与分辨率相互制约,难于兼顾。另一方面,气象条件、光线强度、光照角度、成像方位,乃至海面上随机掀起的一个波浪,都会产生干扰噪声,影响像素灰度数值,最终导致对图像的误判。
   3月23日,马来西亚方面表示,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卫星分别发现疑似物体的区域以北大约930公里处,法国卫星利用雷达回波疑似捕捉到可能与失联飞机有关的物体。显然,这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搜寻信息。由于雷达回波还能反映出被观测物体的一些物理属性,因此,与可见光图像相比,从雷达图像中更容易辨别出漂浮在海面或浸没在海水浅表面的物体。特别是对于天线阵面具有电扫描功能的雷达卫星,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搜索比较宽广的海域。
   在飞机失联之初,中国航天人就曾表示,紧急调动近10颗卫星为搜救行动提供支持。在“两会”结束之后,李克强总理又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调动了21颗卫星参与搜寻失联飞机。时至今日,飞机失去联系已经18天了,除“高分一号”卫星外,其它20颗卫星没有提供任何信息,难道说这些中国卫星也全部失联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2 23: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