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16|回复: 0

抵制《敦刻尔克》是一场打了《战狼2》鸡血的笑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4 11: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抵制《敦刻尔克》是一场打了《战狼2》鸡血的笑话






陀飞轮0 于  2017/9/13

   
    诺兰这位英国佬把狼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搬上银幕,为了祖国的面子,他一定要把绝望拍成希望,把失败拍成胜利,把仓皇逃跑拍成战略转移,在此过程中还要突出英国人民的伟大,英国士兵的光荣,英国领袖的正确,并顺带把黑锅扣给猪一样的队友,干干净净地替自己洗白;又由于大撤退中有某一位指挥官几年后在缅甸同样坑了中国远征军,因此这部电影还卑鄙地抹黑了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勇抵抗,是历史虚无主义,因此一定要抵制,为了民族的自觉,为了民族的自重。

    这是我理解那些对电影《敦刻尔克》比法国人还愤怒的同胞的唯一一把钥匙:长期以来浸泡在伟光正的福尔马林玻璃瓶里,深刻认同了横店的审美趣味,然后又正好被《战狼2》打了满格鸡血。

    必须承认,《敦刻尔克》也大出同样习惯了这边战争片的我之意料:它用的不是长镜头而是显微镜,着眼的不是历史的波澜壮阔和领袖们的运筹帷幄;它呈现的,仅仅是以“逃亡”为主题的撤退过程中一群普通士兵、普通民众的命运,冷峻而真实地刻画了那些血肉之躯在死亡面前的恐惧、慌乱、无助、绝望、挣扎和残忍,是黑暗而压抑的。

    当然,在黑暗和压抑之中,也蕴藏着光明和昂扬——男主角和那名法国士兵的善良和正直,月光宝石号船长的勇敢和智慧,英国空军士兵的英勇和无畏,英国普通民众面对败退归来的子弟兵不是送上耳光而是拥抱等等,都充满着力量,让人看完电影后,不止是记住了丘吉尔的两面派政治家手腕、整个英国部队面对德国战机的轰炸犹如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一样的屈辱、英国人为了活命而强迫法国人下船在逃命时又抛下他一人堵塞船洞导致他被淹死的冷酷无情、一名英国士兵在得救前于众人注视下毅然决然跳海自杀的绝望无助,因而对人性中的美好尚有希望。

    所以,《敦刻尔克》不存在洗白一说。相反,它白描式的剧情真实地还原了大撤退的“逃亡”性质,近乎“自黑”,与所谓的“丧家犬般的撤退都能拍出史诗般的感觉”相去十万八千里——戴着自产的把失败包装成史诗的有色眼镜看别人,结果就是这么不着边际和丢人现眼。

    《敦刻尔克》也不存在抹黑一说。

    这部电影的基调虽然是黑色和压抑的,但还是充满了力量,究其原因,除了当中的光明和昂扬之外,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敦刻尔克大撤退本身。

    大撤退是一次并不光彩的逃亡,但它是世界人民在与法西斯斗争过程中的一次挫折,就算没有转移了赢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的那30多万大军,它那正义对抗邪恶的性质,就足以让良知正常的人坚定地站在它一边,在悲怆之中看到坚强,在绝望之中看到希望。

   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它关系到的是良知问题。所有抵制《敦刻尔克》的人,可能出于愚蠢,也可能出于偏见,但在葆有良知这一点上,他们都是不及格的:他们的眼里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只有战争结束七八十年后仍在延续的意识形态对峙,以及你烂就是我好你好就是我烂的低级心理对立。

    在逻辑上,抵制者也是不可理喻的混乱。

    那位缅甸英军指挥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只是一个不重要的角色已是定论,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厄运是不是缘于英军的出卖尚有争议,但为讨论方便,我们可以假定这个“英军陷害论”符合史实。

    那么,讲述英国人在1940年的一次不光彩的撤退的《敦刻尔克》,和1942年的中国远征军被英国人出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拍《敦刻尔克》就是抹黑中国人民?只是因为两个事件中都有英国人?按照这个逻辑,由于英国人在1942年害了我们,所有与英国人有关的影视作品就都是对中国人民的抹黑,哪怕他们是在自我揭短?

    这是怎样的一种逻辑?中国逻辑?

    比起抵制者是看了电影后却因为愚蠢和良知缺失而胡言乱语,我更愿意相信,他们其实并没有走进电影院,他们只是坐在电脑前,把种种“大业”的桥段塞进习以为常的把丧事办成喜事的框架里,然后,臆想出一部史诗,然后,开喷。

    但让他们喷得如此自信的力量,又来自何方?

    我打算从《战狼2》谈起。

    在我看来,《战狼2》本身是部不错的商业片,本不该引来如此强烈的对抗情绪。

    它之所以争议缠身,是背了人们对身为国民时不满这个黑锅:假如大家走在大街上,一个个都一副不受人欺负的模样,在非洲当侨民时神不神气牛X不牛X,谁在乎?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吴京是被冤枉的。他确定不被冤枉的,是这部片那个所谓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主题:这是一个色厉内荏的落伍口号,以暴制暴的血腥气缺乏人文关怀,契合着电影里的血肉横飞,传达的是一种被压抑后的暴力释放,一种“看谁再敢欺负我的”暴发户气息,与人类的共同价值龃龉。

    这样一部鸡血十足的电影,在被拔高到爱国主旋律和国家对外形象宣传后,不可避免地覆盖掉它作为一部成功商业片的本色,在叠加了现实的不满后,终于招来了强烈的反弹。

    《战狼2》的饱受争议透露了一个重大信号:一方面,崛起令国家与民众更加自信,以国家为主体的形象塑造并对外输出影响力受到了大众相当广泛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份自信仍携带着相当浓烈的丛林气息,它由内到外对强力的推崇与人类的共同价值保有距离,这个距离让人不得不心生戒备,两个群体由此暴露出他们潜藏的撕裂。

    显然,就算没有国家背书,支持派也轻易压倒戒备派,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也是抵制《敦刻尔克》的声音虽然无知却一呼百应的原因:自信带来了膨胀与对强力的过度崇拜,不讲事实,不讲逻辑,一切都动辄往“民族的自觉和自重”靠拢,“我的就是好的,你的就是坏的;承认你是好的,就是承认我是坏的”的狭隘心理主宰了大脑,谋杀了理性之后留下了一地鸡血。

    所以,抵制《敦刻尔克》的实质,是一场打了过量鸡血的充满着愚昧和偏见的笑话。

    这个笑话,提醒我们,那篇号召抵制《敦刻尔克》的“年度最蠢”文章所提出的在文化上“中国是十分包容和开放的,西方却明显带有排外、保守、封闭的倾向”的论点,的确值得我们好好想一想,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

    这个笑话,还给《战狼2》提供了一个参照物:如果不满足停留在一部成功的商业片上,如果还要在文化输出上做点贡献,就请正视现实直面人性,就请拥抱人类的共同价值——假如能够如此,就算没有轰轰烈烈,就算是黑暗而压抑,一样充满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3-29 04:4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