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146|回复: 0

[思想]毕竟不是史诗--闲话《三百勇士》

[复制链接]

3

主题

184

回帖

463

积分

中级会员

普通会员

积分
463
发表于 2007-6-11 13: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4"]看过的人多半会说《三百勇士》(300)很好看。不过“好看”有不同层次的定义:就视觉效果而言,给这部片子来个“Three Thumbs-up”都不为过;除去眩目的效果之外,其余的则颇有些疑问。
   这部改编自漫画大师Frank.Miller同名漫画作品的影片,在票房上可谓大捞一笔。编剧和导演在情节上没有安排什么悬念,所有的砝码就只是温泉关的战斗如何激烈,如何血腥。为了吸引眼球,战斗之外的情节也被颇费苦心地安排:扮演斯巴达勇士的男演员无不具备上《阁楼》封面的本钱,还特地加入了波斯后宫的奢靡,甚至安排斯巴达王后做出“牺牲”。叛徒也必须是个面貌丑陋的驼子,再加上波斯士兵个个蒙面的打扮,好人与坏人立时自分,依然还是典型的“美国英雄”套路。
   历史上的斯巴达是个血腥好战的城邦,说它野蛮一点也不过分。男人生来就是战争机器,女人则除了生育和满足男人再无其它意义。和希腊城邦打着打着内战,发现外族入侵,就去率先抵抗,这无可厚非。可导演给他们安上了另一副面孔:荣誉、正义、荣耀乃至理性。且不说野蛮人安上文明的面具有多么可笑,单是想到片子是美国人拍的、波斯恰恰是今日伊朗,在我看来,这种安排就已经带了太多的暗示色彩。
   在战争的刻画上,斯巴达标志性的圆盾、长矛、短剑,波斯人的帕提亚弓箭手、戴着面具的“永恒军团”、作为“陪练”出场的精锐骑兵(历史上波斯人的骑兵没派上用场)和只露了一面的犀牛(似乎应该是战象),也算是带来了些“波斯带着亚洲对抗斯巴达”的味道。但光膀子的斯巴达人和全身铠甲的波斯军队互砍的镜头,恰巧将史实来了个大颠倒(斯巴达重装武士和波斯轻装步兵对决)。不知导演是害怕浪费了演员们的好肌肉,还是怕大钟一样的重型铠甲挡住了观众的视线。
   此外在影片中,斯巴达人基本上从头至尾孤军奋战,好不容易有一支友军,还因为害怕逃了个精光。而历史上的温泉关战役,希腊各城邦的联军总数在5000人以上(希罗多德语),最后跟随利奥尼达战死重围的人也还包括约700名帖斯皮人,总共损失了约4000人,可谓伤亡惨重。和纪念斯巴达人的铭文并存的,还有纪念“四千伯罗奔尼撒人”的铭文。作为观众,可以理解漫画作者和导演为突出斯巴达人而作出的忽略;然而作为活人,记住史实总是重要的,—免得被身边同样的谎言毒害:抗击某个外敌的,不只是我们熟悉的那些人。
   温泉关战役可算是冷兵器时代惨烈战斗的代表,斯巴达人勇敢无畏的精神也值得后人铭记。“远方的过客,请你告诉斯巴达人,就说我们遵守了诺言,长眠在这里。”单是这种豪壮,也足以让一个人热血沸腾。然而史诗除了诗的成分,还必须尊重历史的事实:希腊人打败波斯、创造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不仅是三百勇士的勇敢挫伤了波斯的士气—他们不过是样例和先锋队而已(萨拉米斯海战和雅典舰队的作战才是决定性的,温泉关基本没挡住薛西斯的步伐)。史实之外加入的、刻意为吸引眼球而改制的东西,最终往往成为败笔。
   斯巴达人表达死战决心的动作,不是在国王带领下高呼革命口号,也不是将尸体堆成一座墙,只是静静地梳理自己的头发而已。薛西斯自然也不是穿着鼻环、满脸饰物叮当响的颓废青年,波斯更不是只靠血腥和奢靡就能凑起几十万各族大军的。近年来国内几部大制作的失败,正是那些箭雨、飞刀、“帝”“王”、“羽林卫”和“圆环套”让观众感觉太不真实的结果。《三百勇士》恰好将这些元素又祭了出来,虽然票房不错,也只是娱乐的成功,在还原历史上则产生了近似虚无的感觉。
   有人评价说这是一部男人该看的电影,我却以为这部电影更多的是消遣,无论对男人还是男孩。一个现代人的标志应当是文明精神、野蛮体魄,可我们,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要么体魄文明得一塌糊涂,要么就是体魄和精神同步地野蛮下去。这种文明带来的就是懦弱,而这种野蛮带来的也不过“弱者的残暴”而非“强者的仁慈”。后者中包含的勇气、尚武精神和血性,恰是我们最缺少的。对于三百勇士的羡慕和赞美,正是我们内心日渐怯懦、日渐软弱的象征。从这个角度来说,《三百勇士》也还有些东西可以“拿来”。
   漫画只是漫画,为了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内娱乐大众,一些额外的元素必然被加入,可无论剩下来的部分如何切近史实,毕竟还不是史诗,距离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就又平添了一段路程。[/SIZ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6 13: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