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33|回复: 0

劉 檸︰劉曉波的微言大義---把自己的臉坦坦地貼到了靶心上

[复制链接]

0

主题

66

回帖

58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84
发表于 2009-1-4 22: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劉 檸︰劉曉波的微言大義---把自己的臉坦坦地貼到了靶心上
今年6月,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曾把第八屆漢語貢獻獎授予劉曉波先生,以表彰其持續的、創造性的公民言說,對當下漢語思想所貢獻的精闢的、建設性思考。時值汶川國難,舉國同悲。此頒獎辭曾于"國家哀悼日"之後的6月3日,由余世存先生對外發布過簡本。今劉曉波先生落難,遭刑拘已逾3天,仍不見朗報傳出。眼瞅著國際人權日發生的人權事件,正朝著人權、人道危機的方向蔓延,國內知識界和國際社會均在焦慮中關注著事態的發展。特刊發舊文全本,以聲援這位杰出的人權、民主斗士。曉波,加油!


劉曉波的微言大義
檸(北京)

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決定把2008年度漢語貢獻獎授予劉曉波先生,以表彰他對中國的自由民主進程所做的富于洞見的建設性言說。




劉曉波,1955年出生于吉林長春,198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中文系。後考取北京師範大學黃藥眠教授的研究生,1984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8年獲博士學位。

作為80年代即以"黑馬"姿態躍入文壇,在短短一兩年內即暴得大名的青年文藝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劉曉波既是80年代波瀾壯闊的文化啟蒙運動的受益者,同時也是釀造其氛圍,推動其做大的"始作俑者"之一。許多35歲以上的人,至今對刊載其系列文化批判檄文的《深圳青年報》、《中國》等彼時新銳報刊紙貴洛陽及其在京城高校激情演講的火爆場面記憶猶新。19886月,其博士論文(《審美與人的自由》)答辯會,甚至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文化事件︰以不久前剛剛辭世、時任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的著名思想家王元化教授為首的論文答辯委員會,囊括了北大的謝冕教授、川師大的高爾泰教授、復旦的蔣孔陽教授、人大的蔣培坤教授及人文出版社的牛漢等9位文藝理論界的頂尖學者,可謂"牛鬼蛇神,一網打盡"。原定的會議室容納不下,破例臨時改在主樓一間可容納400人的大廳舉行,里面擠滿了中外人士,氣氛熱烈。劉曉波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給觀眾獻上了一席關于"審美"的思辨盛宴,答辯委員會一致通過授予其博士資格。但盡管如此,劉曉波好像並不買賬︰他事後在接受香港記者采訪時,痛陳"中國通過教育把人變成奴隸的技巧和一整套程序",如何"達到世界上最成熟和登峰造極的地步";"大學畢業生有95%的廢物,碩士畢業生有97%,博士畢業生有98%99%的廢物。"

"行高于眾,眾必非之。"語不驚人死不休到如此份上,被芸芸眾生看作嘩眾取寵、裝腔作勢、賣弄才情,或者拿其理論主張說事,說劉即他所主張的"非理性"的典型,是"狂人"、"瘋狗"(殊不知,在劉自己看來,"非理性"恰恰是最高的終極理性,正如他在一次演講時所說,"最高的智慧,不是清醒,而是困惑。"),似乎也是沒辦法的事,但知者卻不這樣看。劉的同事兼副導師童慶炳教授對他曾有一段評語︰"我敢說,劉曉波完完全全是一個真實的人。他不懂什麼叫嘩眾取寵,什麼叫裝腔作勢。他做學問如同生活。他怎麼想,就怎麼說。直來直去,直到不講寫作技巧,直到不講語法邏輯,直到不知道保護自己。他的心永遠是不設防的。……他的深刻、驚人之論和片面、偏頗之詞……就如同一個鎳幣的兩面。……古今中外成大氣候的學問家,有哪一個不是在深刻之中帶幾分偏頗與片面呢!但劉曉波能不能成'大氣候',這就要看他今後的路如何走了!"對其性格表示高度理解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某種擔憂,可謂知言。

後來的事實表明,劉果然"走叉"了路——從"黑馬"墮落為"黑手"。且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一面更加走火入魔,乃至其後來在海外放言的"三百年殖民地"說和"混世魔王毛澤東"成為中Gong詬病其"賣國主義",以民族主義的道德義憤將其釘上"恥辱柱"的話柄。但劉曉波的的確確是真誠的,其對以儒學為核心的文化傳統的憎惡已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盡管如此,劉並沒有回避傳統中的個人的責任︰"我絕不認為中國的落伍是幾個昏君造成的,而是每個人造成的……所以我非常不同意李澤厚的那句話,他說不能反傳統,否則就會反到自己身上。我說恰好相反,反傳統就要從個人開始。"可以說,在整個80年代,劉一直是反傳統的最極端、最決絕的代表。多年後,暮年破門成為中國自由主義旗幟的李慎之老人明言,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專制文化。

89運動是劉曉波精英道路的轉折,也是他從"黑馬"而"黑手"的拐點。1989426日,他中止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訪學活動,以單程機票回到北京,旋即卷入學潮,成為在背後"插手學潮"的"精英"一分子。與卷入那場運動的其他"精英"不同的是,劉從不諱言自己是"黑手",甚至以此為榮。所以,從決定回國參加運動的那一刻起,他根本就沒想藏著掖著,而是把自己的臉坦坦地貼到了靶心上。也正因此,很快便成了學潮的核心存在,乃至越到後期,越成了廣場學生心目中的某種道義象征。筆者至今記得劉在50萬人的集會上,呼吁罷免何東昌教委主任的激情演說的場景。如此一貫反傳統,反愛國、民族主義,視群眾如烏合之眾的叛逆者,居然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大學生們正在為我們古老的民族受難,任何有正義感、有同情心的中國人都不應該冷眼旁觀。……如果我們每個人承擔起自己應付的政治責任,中華民族就將開始一個新的時代。"完全判若兩人,乃至連他自己都不禁自我懷疑起來︰"我第一次懷疑自己對中華民族的絕望是否理由充足,第一次失去了藐視公眾的信念,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公眾的覺醒會產生多麼巨大的力量。個人置于身其中就像台風中的一片樹葉,頃刻被卷走。"從這里,除了那種站在台上麥克風前,望著眼前黑壓壓一片人群時油然而生的"一言興邦"式的自我陶醉外,似乎也約略可以看出為後來的精英轉型所做的某種鋪墊。

後來發生的悲劇有目共睹,已經深深刻進歷史。它不僅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此後國家的發展道路,而且注定對未來的發展走向也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就這一層而言,曾幾何時,反傳統之徹底如劉曉波者,其實骨子里依然難脫傳統知識分子"士"的一面,"家國"情結已深入骨髓。

此後近20年,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劉曉波徹底退出了中國的精英話語圈。于19899月出版的惡名昭著的小冊子《劉曉波其人其事》(鄭旺、季蒯編,中國青年出版社)將其定位為"狂人"、"黑手"、"流氓",這個80年代叱 風雲的文學評論家甚至成了中Gong政治宣傳話語中的"社會渣滓"。不僅如此,他還被剝奪了出國旅行和在大陸發表文章、出版著作的公民權。但如此險惡甚至無望的生存,也促成了劉曉波生命中真正深刻的、脫胎換骨的轉型。與80年代知識精英多入主流、多享功名、多人闊變臉的"轉型"所不同的是,劉曉波的轉型,借用時下流行的話語來形容的話,是從學院知識分子向"公共知識分子"的轉型,是從學者、思想家向政論家的轉型,是從作家向持不同政見、持自己意見的中國公民的轉型。

作為親歷並見證了整個80年代由精英主導的社會啟蒙運動及80年代末的民族悲劇,並為之付出了慘痛代價的知識分子,劉曉波的轉型,無疑具有標本意義,可謂意味深長。對此,一些海外華人學者敏銳地捕捉到了其轉型的軌跡︰陳奎德先生指出,"粗略地說,在西方思想資源的側重點方面,是從德法式脈絡走向英美式脈絡;在思想傾向上,是從感性浪漫主義走向理性經驗主義;在學術取向上,是從審美判斷走向倫理判斷;在對超驗性的思考上,是從尼采走向基督;在為人為文的姿態上,則是從狂傲走向謙卑";胡平先生將這種轉型評價為"百煉鋼化為繞指柔";而旅美學人程映虹則把劉前後判若兩人般的"華麗轉身"定義成"兩個劉曉波"。

89之後,從恢復"自由"之身開始近18年的時間里,劉曉波在海外華文媒體及互聯網上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字,內容涉及當代中國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經濟民生、公共外交、文化藝術及道德人心等方方面面,出手之快、涵蓋之廣、開掘之深,鮮有出其右者,堪稱華文世界"第一健筆"。正如其每篇文章最後約定俗成的落款("××年×月×日于北京家中")所彰顯的那樣,劉曉波雖然身處京城,但縱筆天下,激揚文字,暢所欲言,已完全超越了"尺度"、新聞檢查等桎梏本土知識分子的藩籬,仿佛已提前置身于"自由王國"之域。

但難能可貴的是,這種"超然",並沒有毒化他的心態,使其外化于中國社會政治現實之外,或被本土主流知識社會、民間社會的變革力量邊緣化。相反,早年的知識儲備和學術修練,加上其對社會轉型進程中知識分子角色變化的自覺,使其始終保持了敏銳的問題意識,他不懈地思考著轉型的方案,乃至轉型後的方向,為"後改革"的軟著陸提供了一個打通知識界與民間社會的、彌足珍貴的獨特視角。

這種富于前瞻性、建設性的思考,甚至改變了劉曉波"為人為文的姿態"︰早年那種天馬行空、個性張揚到極致,有時甚至不無霸氣的詩意、率性的表達少了,代之以溫和、悲憫、內斂、堅韌的風格。"風格即人",文字是思想的外殼,其文風的流變,無疑是人格轉型的外在表現。在從思想上走向被認為是"溫吞水"的英美自由主義之後,劉曉波顯然已超越了"斗士"、"反體制作家"、"異見知識分子"等符號性存在,開始著眼于社會轉型過程中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的現實格局,從實際的社會效果出發,在現有的制度框架下,以法律、行政程序和社會輿論為武器,探求民間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出路;以對公民個人權利的執著,來推動社會一點一滴的進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其基于近數年來公民維權運動中出現的一些矛盾,指出諸如"維權倫理"等听上去比較刺耳的問題,對某些"人權斗士"型維權律師的激進姿態提出了批評,同時也給自己招來了批判。

但無論如何,劉曉波從來都沒有改變純粹的知識分子的批判立場和"未來的自由中國在民間"的信念。如果說前者使其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向社會發言時,還多少保持了某種與權力對決的"斗士"姿態的話,那麼對後者的信仰則超越這種突兀的戰斗姿態,指向建設一個公民社會時所需要的日常、平凡、謙卑而韌性的努力,尤其強調了在社會轉型之際,知識分子個體轉型的意義和重要性。

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感謝劉曉波先生持久性的中國公民言說。我們認為,劉曉波先生對轉型期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度關照、對轉型方向的邏輯推演和預期及其融自由主義學理于溫暖、踏實的評述之中,在學術表達與現代傳媒性表達之間左右逢源而不失平衡的文字,是21世紀漢語思想可以超越"精英"思維而存續的明證。


劉曉波先生代表作︰《未來的自由中國在民間》(勞改基金會,2005年11月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3-29 07:4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