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85|回复: 0

中国羽坛四天王:杨阳辉煌已淡忘 熊国宝15年辛酸

[复制链接]

0

主题

980

回帖

1092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05-6-1 13: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羽坛“四大天王”杨阳、赵剑华、苏吉亚托、弗罗斯特对广大羽毛球迷而言可谓耳熟能详。然而,同时期中国羽坛也有如雷灌耳的“四大天王” ——韩健、杨阳、赵剑华、熊国宝。正是他们的打拼和领先世界的迥异的打法,中国羽毛球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称霸”世界羽坛。

四大天王是幸运的

说天王们幸运是因为他们赶上了“纯”世界锦标赛的诞生,所得4个男单世界冠军个个叫人口服心服。

这里“纯”有必要多啰嗦两句。起源于英国的现代羽毛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虽有国际羽毛球联合会主办的世锦赛、汤尤杯,但水分很大,因为中国等一系列第三世界的亚非国家一直没有参赛。1977 年亚洲羽联挑头宣布成立世界羽毛球联合会,与国际羽联分庭抗礼,并组织各自的世锦赛。经过不懈斗争,1981年,在国际羽联会员台湾同意把名称改为中国台北,种族统治下的南非保证不再参赛的前提下,两个羽联终于宣告合二为一,全新的国际羽联从此诞生。

说天王们幸运是相对于那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中国羽毛球运动打下扎实基础的前辈们而言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到六七十年代,由于王文教、陈福寿、侯加昌、汤仙虎等印尼华侨的归来,中国羽毛球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其间先后多次击败当时的世界冠军印尼队和欧洲冠军丹麦队,因而被誉为世界羽坛的“无冕之王”。虽然各种大赛频有斩获,包括七十年代末在世界羽联主办的世锦赛上也夺得过冠军,但这些冠军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世界冠军。

新的国际羽联成立后搞的首个大赛是 1982年的汤杯男团赛,当时的汤杯为9战5胜,要战两天。那一届中国的天王中仅有韩健有幸参加,与羽坛霸主印尼队决赛的首日,无冕之王中国队开局不利,4场比赛仅韩健击败庞戈拿下一分。次日中国队连扳4场,首次参赛就捧起了汤杯。其中韩健战胜天皇巨星林水镜的第六场单打尤为重要,这一仗不仅把双方总比分扳平,更可贵的是大长我方士气,大灭了对手威风。最终,中国队以5:4反败为胜,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男团冠军。中国男队冲垮了印尼长期垄断世界羽坛的地位,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世界羽坛开创了中国新纪元!

两年后中国男队虽丢掉了汤杯,但从1986年至1990年,中国的天王们又一口气实现了汤杯三连冠。其中,杨阳、熊国宝和赵剑华作为1998年和1990年中国队头三号单打,在前三场单打中就为中国锁定了胜局(注:当年5战3胜的汤杯赛先打单打,后打双打)。

单项世锦赛,中国队是从1983年开始参加的,除了第一次没拿着冠军外,中国的天王们从1985年起连夺4届世锦赛冠军,他们分别是韩健在1985年、杨阳在1987年和1989年及赵剑华在1991年所为。其中杨阳还是迄今为止唯一成功卫冕的男单世界冠军。

1987年的世锦赛和1988年的世界杯,如日中天的中国羽毛球队更是登峰造极,空前地包揽了全部5个单项的冠军。可以说,正是当年由王文教带领的中国羽毛球队又是在汤尤杯又是在世锦赛上不断大包大揽冠军头衔,当时的国家体委送给了中国羽毛球队和中国乒乓球队一个最高荣誉——中国体坛两个世界冠军摇篮。

四大天王是不幸的

不幸有三。

第一不幸是,中国的天王们除了赵剑华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以27岁的 “高龄”参加了奥运史上第一个羽毛球赛外,韩健、杨阳、熊国宝连奥运会的大门都没进过,生不逢时的他们正好是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到了退休的年龄。这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讲不能不说是个终生遗憾。

第二不幸是,他们四人从未在汤杯赛上携手征战过。四大天王中的老大韩健,要长其他3人六七岁以上,他先后参加了1982、1984和1986年的汤杯赛,其中1986年是他们一起出征汤杯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赵剑华当时正在养病,无法参加任何比赛。而1988年时,韩健已告别中国队,1990年他南下去了马来西亚执教国家队,至今仍在马来西亚从事着羽毛球事业。

不过,这四大天王也有同现汤杯赛场的时候。记得1990年汤杯赛上,杨阳、赵剑华、熊国宝以中国队头三把单打和韩健一起出现在东京汤杯赛场上,只不过这次韩健的角色已变,已从中国队的头号单打转变为马来西亚队男单教练,成了中国队的对家。当中国队与马来西亚队在决赛中相拼时,笔者曾在场边与韩健巧遇,韩健当时对笔者说:“真紧张,你看我的手心都出汗了!”不难看出,作为一名教练,最为渴望的当然是自己的弟子能赢球。

第三不幸也是最大的不幸,随着他们参加完北京亚运会,杨阳和熊国宝退出国家队,当时杨阳追随韩健去了,熊国宝也出国深造并赴泰国执教。只有赵剑华一人留下支撑着。

实际上,当1990年中国队在东京沿用着两年前相同的老阵容实现汤杯三连冠时,花环簇拥下的中国羽毛球队就已经显露出老态,更暴露出后备人才的匮乏。当时着眼于两年后的奥运会,笔者以一篇《中国男队应呼“狼来了”》的评述进言中国羽毛球队。

但是,当时的国家队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梯队建设根本就没有加强,队伍的训练管理也出现一些问题,一位国家队教练甚至称国家队是“一潭死水”!恰好此时中国队迎来了更换世界冠军级名将最多的时候,杨阳、熊国宝、韩爱平、李玲蔚等先后退役,一批新人吴文凯、刘军等匆忙之中扛起重担,显得有点不堪重负。 他们的战绩也表明了这一点。

1992年,当赵剑华率领着吴文凯、刘军出现在吉隆坡汤杯赛时,中国队在半决赛与韩健率领的马来西亚队遭遇。这一次马来西亚队没有再给3位中国教练韩健、杨阳、陈昌杰掉链子,生生扳倒了中国羽坛的“长城”,让中国男队首次无缘汤杯决赛。

在这种老人力不从心、新人技不如人的状态下,中国队又迎来了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果正如人家所料,输得只拿回女双这一块成色最好的银牌。1993年,中国队仅在世锦赛上夺得女双一枚金牌,中国羽毛球运动此时已开始向谷底滑落。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中国体坛“世界冠军摇篮”显得何等苍白!这也直接导致了当时的中国国家体委改组中国羽毛球队的决心。1993年9月,有中国羽坛“教父”之称的王文教正式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近40年的中国羽毛球圈子,以李永波等一批中青年教练和几乎清一色新秀组成的新一届中国羽毛球队诞生了。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领着一批新人正从谷底爬坡的李永波,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输得更惨,7个项目竟连一块金银牌都没有摸到。不过,新的中国队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1995年爆冷首夺苏迪曼杯,接着葛菲/顾俊又实现奥运会羽毛球金牌零的突破,直到1997年中国队在格拉斯哥全面打了翻身仗,中国羽毛球队从此重新回到了世界羽坛的霸主地位,并领先至今。

只是,“四大天王”时代那种让人心潮澎湃的繁华,就再也感受不到了。

2002年汤尤杯在广州举行的时候,一个人的亮相在30岁以上的记者当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他是韩健吗?我当年的偶像呀,这么老啦。”没错,那个个头不高、常常与身边的人用硬邦邦的英语交谈的中年人正是韩健,年过40的他看起来确实不再年轻。当年他是随马来西亚队来广州看比赛的,而最近的两年,他也会时常回国,去年他就曾被广州市羽毛球协会请来做中国公开赛推广日的嘉宾。

韩健说他现在回国,如果不是参加什么活动,认识他的人已经不多了,可是在马来西亚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走在马路上还是在饭店里吃饭,跟他打招呼的球迷特别多,还常常有球迷过来跟他聊聊最近的羽毛球比赛。

1989年赴马来西亚执教,在随后的8 年里,韩健是马来西亚羽坛的风云人物,他 1990年带队取得汤姆斯杯亚军,两年后帮助马来西亚在23年后重夺汤姆斯杯。2003年取得马来西亚永久居留权之后,他突然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在马来西亚的一间私人俱乐部任教,历经无数风雨之后开始在简单平静中体味人生乐趣。

不寻常的绿卡

因为热爱羽毛球,很多中国的羽毛球名将也是马来西亚人喜欢的明星。和韩健一样在马来西亚二次创业的中国教练有很多,最后留下的只有他一个人。因为特殊历史背景,中国的明星在当地虽然很受欢迎,但华人在马来西亚这个穆斯林国家取得永久居留权(绿卡)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多数中国教练在马来西亚短暂执教之后,或者选择回国,或者选择移民其他国家。韩健最终选择留下是因为在2004年, 14年里经过八次申请,他终于拿到了马来西亚的绿卡,他也是1968年以来,取得马来西亚绿卡的第一个华人。因此当媒体披露此事之后,在当地华人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92年韩健带领马来西亚队取得汤姆斯杯,曾被马来西亚苏丹授予国家勇士的爵位。可是这也没能解决他的绿卡问题。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马来西亚政府为控制马来人和个少数民族选民比例,不仅对中国人而是对华人申请居留权都做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尽管韩健帮助马来西亚夺取了梦寐以求的汤姆斯杯,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但政府却没能因为他而改变政策。

作为马来西亚的国球,在那里热爱羽毛球的除了一般老百姓,还有很多高层政要。在韩健率队取得汤姆斯杯亚军的时候,首相接机可以一直接到机舱门口,而不是在机场的贵宾室里很官方、很客套地接见。在前几次申请绿卡均告失败之后,已经年过40 的韩健不免也有些灰心,他申请绿卡考虑的是孩子将来读书和家庭的安定问题,因此在多次申请未果之后,他打算如果再不成功,也将和其他人一样移民别的国家。作为80年代世界顶尖高手,在马来西亚喜欢韩健的人很多,其中也包括一些在马来西亚政界有影响力的人,在韩健定居吉隆坡之后,他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韩健在争取绿卡问题上屡战屡败的事,也被他的朋友们所关注,同时这件事也被马来西亚一张颇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THE STAR》率先披露,其他中文媒体也开始关注和报道此事。在一位华工委员会的朋友的帮助下,加上韩健十多年来为马来西亚羽毛球所做的突出贡献,2004年马来西亚政府终于授予韩健马来西亚的永久居留权。在韩健拿到绿卡之后,很多当地的华人都以此事为自己的骄傲。

用“背叛”为自己正名

韩健最后能获得马来西亚绿卡,1992年他带领马来西亚队取得汤姆斯杯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个为韩健在马来西亚人心目中确立了英雄形象的成绩,当年多少也让韩健有些尴尬和不安,因为他们在半决赛中击败的是中国队。

直到现在,韩健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形:“中国队是卫冕冠军,并且此前三次蝉联汤姆斯杯,两年前马来西亚曾经在决赛中1比4输给中国队,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在半决赛中击败这么强大的对手。当第五场比赛结束,马来西亚队淘汰中国队的时候,全场的观众沸腾了,全队的人都从凳子上跳起来了,欢呼啊拥抱啊,只有我和杨阳、陈昌杰三个人,特别平静地还坐在原地没动。有点意外,更有点不知所措。”后来马来西亚队在决赛中3比2击败印尼夺取汤姆斯杯,在这之前,马来西亚最后一次夺杯已经是1967年的事了,而中国羽毛球队则从此战之后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2年后的2004年,才重夺汤姆斯杯。

韩健在马来西亚执教才两年,就在汤姆斯杯的比赛中取得了一次亚军、一次冠军的彪炳战绩,因此他在马来西亚受到了极高的礼遇,政府还专门奖励给他一辆汽车。可是他的汤杯冠军是击败中国队得来的,这不仅让当时的中国球迷有些不能接受,即使是马来西亚当地的一些老华侨也觉得这有违常理,“那时侯就有老华侨给中国大使馆写信,”韩健说:“他们在中国呆的好好的,干吗到这里来?”十多年后,韩健再说起当年的情形已经释然,但说到当时,他说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词来形容自己当时复杂的心情。

1989年,退役之后的韩健本来希望能留在国家队,为中国继续培养世界冠军,但当时他的防守型打法在国内颇有争议,加上其他一些原因,那一年他在国家队总教练的竞选中落败,之后他决定远走他乡,受聘于马来西亚国家队。短短两年他就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只是没想到,是用“背叛”的方式来证明的。8年后,韩健离开马来西亚国家队,也从此远离为胜负而纠缠的竞技场,开始着手青少年羽毛球选手的培养工作。

怪味英语

当年和韩健一起执教马来西亚队的还有陈昌杰和杨阳,但现在留在马来西亚的只有他一个人,除了绿卡问题和个人选择的不同之外,语言问题也是其他两位名宿最终离开的原因之一。虽然讲普通话在吉隆坡生活不成问题,可是要创业就必须和在马来西亚当政的马来人打交道,这样英语就成了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两位国内同行相比,韩健就有这样的语言优势。

即使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也会觉得韩健英文发音中的中国口音听起来有点别扭,但中国人听他的英语发音感觉更深刻的是他的马来腔。其实辽宁人韩健的英语口语是有点东北口音另外还混着点马来味和马来腔。但无论如何,运动员出身的中国教练,能有他那样一口流利英语的实在不多。和多数运动员一样,韩健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校教育,他的英文基本上也属于自学,此外就是他曾经在美国工作的妻子给了他一些帮助,所以虽然现在韩健的英语很流利,但发音难免有些业余,如果不习惯,他那口硬硬的东北腔夹着马来腔的英文听起来确实有些奇怪。不过十多年来,这并不妨碍他和别人交流。也正是凭着这口怪味英语,韩健在马来西亚结交了不少对他未来事业很有帮助的朋友。

韩健在马来西亚国家队工作了八年,之后在马来西亚羽毛球学院短暂执教。现在他受雇于当地的一个好朋友,在一家私人俱乐部开始着手青少年的培养工作。这对韩健来说,既是一个全新的事业,一个全新的挑战,又是下半生惬意生活的依托。韩健说,专门培养青少年的羽毛球俱乐部,全亚洲,他们是第一家,从事了半生竞技体育工作的韩健认为,这就是一个全新的朝阳产业。此外,俱乐部的老板还给他提供了房子和车子等等优越的生活条件。当年的世界冠军突然成了业余队的教练,韩健一点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他说,运动员最辉煌的时刻已经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即使是做教练也不可能再像做运动员时那样辉煌,何况他也已经带队取得过汤姆斯杯这样至高无上的荣耀了。对他而言,未来的挑战就是生活。他希望可以远离压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在取得马来西亚永久居留权之后,曾经叱咤风云的韩健突然在马来西亚公众的视线中消失,只有当他又出了教学DVD的时候,才会偶尔在新闻发布会上露个面。

“南京杨阳羽毛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董事长”、“宝阳体育推广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是现在印在杨阳名片上的两个头衔,这也是他退役后15年的积累,虽然15年来他经历的远远不止这些。

辉煌早已被淡忘

杨阳1991年退役之后就打算出国闯世界,当年他有两个选择,除了马来西亚还有日本国家队也向他发出了邀请,考虑到语言的问题,他没做太多考虑就选择了马来西亚,和他的两位师兄韩健和陈昌杰组成了一个近乎全华班的教练组。让杨阳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三个中国教练共同执教马来西亚队的第二年,就创造了马来西亚羽毛球的一段历史,他们帮助马来西亚队在23年后重新夺取了汤姆斯杯。

那段辉煌,在如今杨阳的眼里早已经归于平淡,他说那个时候马来西亚的羽毛球水平并不低,因为羽毛球是马来西亚的国球,其地位相当于乒乓球在中国。但是马来西亚国家队的管理却比较松散,不像中国几乎是半军事化的管理。“我们去了之后,主要的工作其实从管理抓起的,规范了他们平时的训练之后,队员本身的素质也不差,因此成绩提高得挺明显。”回忆十多年前的异域创业,杨阳说得风清云淡,“那时侯,我主管的是西迪克兄弟,他们本来也是天才型的选手吗,就是平时显得比较散漫。”

1992年汤姆斯杯半决赛,马来西亚队击败中国闯进决赛后全场沸腾而只有杨阳他们三个中国的马来西亚队教练木在凳子上的情景。杨阳也还记得很清楚,但他和比他年长的韩健对当时情景的感受却不一样,他说也没觉得特别尴尬,之所以会木在那里,更多的是因为意外吧,“当时中国队是汤杯的三连冠,我们根本没有想到,马来西亚队会赢那场比赛。”他的话里话外,仿佛是不经意间他们便把马来西亚队送上了一个巅峰。在马来西亚生活多年之后,问起杨阳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杨阳压根没提那个冠军的事,他的答案是:“天气太热了。”

因为夺冠,所以改行

在杨阳看来,赢得汤姆斯杯,与其说是为他的“后职业生涯”赢得了一段辉煌,不如说是为他在马来西亚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世界羽坛四大天王中的王中王,杨阳本来在马来西亚就有不错的人气,而在帮助马来西亚重夺汤杯之后,他在很多“粉丝”眼里已经变成“亲人”了。这段辉煌却没有让他在教练的位置上继续做下去,因为朋友的增多,反而促成了他的转型。

杨阳的“粉丝”朋友里,也有不少是成功的商人。1994年离开马来西亚国家队,不再打算做教练的杨阳开始尝试做一个商人,开创自己的品牌。根据马来西亚的政策,外国人在当地做生意,必须和当地人合伙,这对杨阳来说不是难事,愿意和他合伙的人太多了。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做生意还是让他挺挠头的。“开始的时候挺傻的吧,什么都不懂啊,不是说不懂生意经,就是连什么‘报关’啊一些具体的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做。”杨阳说做生意的最初,自己扮演的还是“明星”的角色,因为他唯一会做的就是在推广产品的时候给大家签名,再有就是当“活广告”,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

十多年后,他不仅和朋友合作继续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品牌,还回国开办了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再不是当年什么都不懂的“明星”了。问起这其中是否也有艰难曲折的创业故事,杨阳一笑而过,他说,做运动员的时候,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如何在比赛中调整心态,懂得如何一步一步来赢得胜利,做生意也是这样一点一点学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杨阳唯一提到的挫折就是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因为我们做外贸生意的时候要用马币换美元,但那时候马币贬值贬得很厉害,没办法,一些业务只能暂停。”杨阳说,那次金融风暴倒也没让他受太大打击,只是此后发觉马来西亚市场太小,而中国市场倒是有待开发,于是,在2000年前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国内。

杨阳回国后的第一站选择了深圳,而两年后,他遇到了回家乡南京发展的机会。南京市秦怀区体育中心准备建立少体校的培训点,而杨阳也正考虑在国内建立自己的俱乐部,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又能拓展事业,又能为家乡做贡献,杨阳说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杨阳的羽毛球俱乐部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十多个员工、十几块球场、300多个俱乐部会员。因为业务繁多,杨阳平时并没有太多时间待在俱乐部里,不过,到这里来打球,很容易发现这里与别处的不同,俱乐部球馆的墙壁上,挂了不少杨阳当年打球时候的巨副照片。

鼓励女儿背叛羽毛球

目前杨阳一个人住在南京,而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则早在1996年就移居澳大利亚。 2000年的时候,杨阳也曾经带着一家人打算定居深圳。可是家里的两个大人不存在适应的问题,可是从没在国内生活过的两个女儿却无法适应国内的教育体制。 “没办法啊,我的大女儿,回国之后完全不能适应中国的学习压力,功课跟不上,每天晚上回家做作业都急得哭。”一段时间后为了孩子,杨阳的妻子郑昱鲤只好带着孩子重返澳大利亚。之后一家大小就不再为功课发愁了,只是两地分居难免有些相思之苦,杨阳说时间长了也习惯了,每年妻子会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带她们回国住一段,而他自己也会在有空的时候飞去澳大利亚。

杨阳是当年的羽坛天王,他的妻子郑昱鲤也是当年中国羽毛球队的队员,他俩的孩子也早早地在体育方面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不过却不是在羽毛球方面。虽然大女儿曾经因为功课问题,让杨阳头痛,可是现在提起大女儿,杨阳挺骄傲的,因为12岁的女儿已经在澳大利亚一个州的高尔夫比赛中拿到了青少年组的冠军,去年还在犹豫是让女儿打高尔夫还是打羽毛球的杨阳现在毫不犹豫地让女儿继续发展高尔夫了。他说,澳大利亚的羽毛球环境实在不能和国内相比,羽毛球可能作为业余爱好比较合适,而高尔夫就不同了,本来水平就高,而且比赛多奖金高,是可以发展的事业。虽然话这么说,可是杨阳的羽毛球品牌在澳大利亚也有分店,说起此事,杨阳笑了:“那是面向业余爱好者的。”

1965年生,身高1.83米,左手握拍。籍贯江苏南通。他12岁进业余体校,专修羽毛球。1978年进入江苏省羽毛球队,16岁获得江苏城市羽毛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1983年入选中国羽毛球队。他属进攻型选手,具有力量大,身体素质好,速度快,反应灵敏,后场扣杀有力,网前凶狠,落点准确等技术特点。在1984年底的苏格兰公开赛中,他一鸣惊人,先后击败世界名将费罗斯特、尼尔霍夫等,夺取男单冠军。时隔两个月,在1985年1月日本公开赛上,他连克费罗斯特、韩健,又夺得男单冠军。同年3月,在全英锦标赛半决赛中,他以2比0淘汰了印尼名将林水镜,在决赛与费罗斯特争夺金牌时,又以2比1再次获胜。赵剑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击败四名世界羽坛顶尖好手,震动了国际羽坛,被誉为世界羽坛的“四大天王”。然而,正当他继续向世界羽坛高峰攀登时,急性肺炎发作,使他整整耽误了一年。 1986年他病愈复出后,体力有所下降,技术却不减当年,连续获得马来西亚公开赛、第十届亚运会、中国和泰国公开赛、1987年世界杯赛男单冠军, 1988年和1990年汤姆斯杯团体冠军,1990年全英锦标赛冠军,1991年世界锦标赛单打冠军以及1991年世界羽毛球总决赛单打冠军。1994年 1月进入新加坡管理学院,同时任一所中学羽毛球教练及新加坡国家队顾问。1997年五月从新加坡管理学院毕业,同年同张军配对男子双打代表江苏队参加中国第八届全运会,夺得男子团体冠军。

四大天王中,赵剑华最后一个退役,被称作末代天王,他也是最能代表那时羽毛球技术水平的人。

不无遗憾的职业生涯

2005年5月苏迪曼杯,应中央电视台之邀赵剑华从南宁赶来北京担任评球嘉宾,球迷大都有久违了的感觉。世界上的事就是那么巧,这届苏迪曼杯在首都体育馆比赛,18年前的世界锦标赛也是在这个体育馆。当年半决赛赵剑华和弗洛斯特的天王对决还历历在目,现在两人又同时出现在中央台和ESPN两大电视台的评论席上,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个黄金时代。

弗罗斯特曾经夸奖他的对手说“赵是最能展现羽毛球运动真缔的人”,但在赵剑华的职业生涯中,只夺得过一次世界冠军。这在别人可能是一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赵剑华却远不能与他的水平相配。

赵剑华1985年就夺得全英冠军一举成名,但两次大病把他夺得世锦赛冠军的时间推迟了六年。1990年亚运会战胜杨阳夺冠,他终于成为无可争议的羽坛第一人,但这时他已经25岁,开始从巅峰期向下滑落了。谁都想让他把辉煌延续得长一点,然而面对逐渐成熟的印尼年轻一代,他已经力不从心:1990年全英决赛,魏仁芳被赵剑华打得找不着球; 1991年世锦赛决赛,两人已经可以对抗;到了 1992年奥运会上,赵剑华就只能看着魏仁芳创造历史了。

从有些方面来说,赵剑华不如杨阳幸运。杨阳似乎就是为辉煌而存在,他似乎没有痛苦过一天,而赵剑华的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磨难、煎熬,对于他快乐总是短暂的。

在狮城学管理

1993年七运会结束后,赵剑华挂拍。在当教练、下海、上学这三条路中,他选择了到新加坡管理学院学习,以他的个性,当然想在不同的领域都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他自己也说,一个人应该多尝试些新东西,不能老是拴在一个地方,生活那么多姿多彩,为什么不多体会一番。

新加坡喜欢羽毛球的人很多,他们当然都知道赵剑华的名头。当个名人还是有好处的,赵剑华就感觉周围总有人罩着他,真的得到了别人不少帮助。就拿他在新加坡供职的建筑公司来说,就是一个朋友作老板,请他去帮忙的。在这里,赵剑华几年里涉及了各个管理部门,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算是没白读,也算专业对口。

赵剑华说做生意可比打球难,这里面的道道、行规太复杂了。干了这么多年,即使有老板罩着,也体会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自己投资做生意之后,感触更加深刻。

不再杀球改杀鸡

赵剑华在新加坡队也当过一段时间教练,和当地球员交上了朋友。2002年,他和几个朋友一合计,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觉得搞笑的决定,合伙开一家海南鸡饭店。

他们的饭店全名叫做“威南记海南鸡饭餐室”,老板也是羽总前主席,还是1993年东运会的羽毛球队领队,饭店投资来自大家的合股。得知赵剑华开鸡饭店的消息,新加坡的媒体竞相前来凑热闹,赵剑华也拿起菜刀摆出pose,做起了无本万利的活广告。广告效果是不错,可这位一米八几的大汉拿菜刀的样子,怎么看怎么让人想起侯宝林的相声《改行》,实在忍俊不禁。

运动员做生意的不少,北京也有和赵剑华齐名的国手开的饭店,生意好的不得了,但没有闹得人人都知道。只有赵剑华卖鸡饭这事,经新加坡媒体一炒,有人难免觉得这和他世界冠军的身份反差太大了。

赵剑华说,我们只是做投资,大厨都是请的,又不用自己真的去杀鸡。我们的鸡饭做得蛮地道啊,从一家开到两家,从两家开到好几家,从好几家开到现在一家都没了。都是非典搞的,非典来正是我们饭店正往上走的时候,一闹非典一下子就不行了,谁还来外面吃饭?

做解说深入人心

说起来,在建筑公司做事是赵剑华的主业,投资小饭店是副业,为电视台做嘉宾评球纯粹是个赚外快的事。可这三件事的知名度确实倒过来的,了解他在建筑公司供职的人最少,还是电视影响力大。

赵剑华和徐美燕一起配合为电视台转播羽毛球解说已经好几年了,两人的搭档也在球迷中深入人心。赵剑华说,一开始他们找我说了几场,大概是2000年吧,可能觉得还不错,就和我签了一个长期的合同,还做了一些培训。其实这个合同也是比较松散的,每次有比赛来还是得看我的时间,因为我在公司那边也是需要请假的。不过总的来说大家都挺照顾我的,时间上尽量给我方便,尤其是我的老板。

记者曾听说赵剑华为那家电视台解说的报酬很高。传说中,他解说一场比赛的酬金是1000美金。于是向他求证。赵剑华说:“这可是商业秘密!不过他们对我很好,包括报酬方面也都不错。”

记者问赵剑华,你又是在公司上班,又是投资,还在电视台解说,干了这么多工作有什么体会吗?他说,我做这些就是想多了解不同的生活,当了那么多年运动员,退下来就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其实每个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做生意,就有很多行里的规矩,不来亲身做一下是学不到的。

现在又拿起了球拍

很多运动员退役后直接当了教练,最近的比如孙俊、吉新鹏。赵剑华到新加坡上学,给人感觉就是想另外找一条出路。可是在新加坡打拼了10年之后,去年赵剑华又回到了国内,在南宁和吴文凯一起经营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羽毛球俱乐部,还是回到了羽毛球身边。赵剑华说,经历了那么多事,最后觉得还是干羽毛球比较适合自己。

目前,他们的羽毛球俱乐部从小到大,已经有了两百多名学员,并且开了分校。不过,现在要想得到赵剑华的亲自指点还不那么容易,他现在还是把精力放在管理上面,并没有亲自下场教球。

赵剑华说:“回到国内我更加自在,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我就想能培养一批孩子,为打好中国羽毛球的基础做点贡献。”回到国内,老朋友也多,像和杨阳两人联系起来就方便多了。

现在羽毛球界也有不少中国的海外兵团,担任教练的也不少。可是赵剑华在新加坡带了那么多年,也没有加入新加坡籍。2000年前后,新加坡羽毛球协会曾经力邀赵剑华出任新加坡羽毛球队主教练,可是好说歹说,赵剑华只愿意做“PART TIME”(兼职)。虽然只是做兼职,可是就是因为他的到来,一些已经打算放弃羽毛球的队员又留了下来。他当年的队员韦凯在和记者说起这位“PART TIME”的师傅时,总是一脸崇拜:“他真是偶像啊。带我们的时候相当严厉,可是大家都服他,虽然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从前,但是训练的时候做示范,还是那么潇洒漂亮。”可是赵剑华也没有在新加坡队呆太久,因为他觉得那里没有他的事业。

让人羡慕的家庭

赵剑华的妻子吴文静是吴文凯的妹妹,也是羽毛球国家队队员。在国家队时,吴文凯和赵剑华关系很铁,吴文静和赵剑华的接触机会也就比较多。赵剑华退役后,和吴文静一起移居新加坡,1999年初,两人结束了长达六年的爱情之旅,终于走到一起。现在,文凯剑华俱乐部红红火火,从中也可以看出一家人其乐融融。

现在,赵剑华和吴文静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和一个不到一岁的女儿。当年把自己名字里的 “建”改成“剑”,现在赵剑华仍然对起名字十分在意,音和形都得讲究,还要看五行合不合,没少费脑筋。最后儿子起名叫俊颉,女儿叫璟榕,都不落俗套,他自己也满意。每每提起自己的妻儿,“天王”便沉浸在幸福中。

赵剑华回到国内,还是很忙碌,无论在他的家乡南通,还是在南宁,各种社会活动不断,他也愿意多做一些事情。这次在中央台转播做嘉宾,给电视节目增色不少,我们也希望能对他在国内的事业有好处。

轶事·跟他打球会分心的

1997年已经退役多年的赵剑华从新加坡回国,32岁的他跟20岁的张军配对男双,代表江苏队取得了第八届全运会男团冠军。8年之后,已是两届奥运会冠军的张军,提起当年和赵天王的合作,还连呼难忘,他说:“赵剑华打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动作潇洒漂亮。跟他比赛的时候有时候我都会忍不住看他的动作,不过别以为我会分心,跟他配男双打团体的时候我们全赢了。”“八运会的时候,他虽然已经30多岁了,可是还是个‘孩子王’,跟我们这些小队员玩得挺好,八运会之前,他带着我和孙俊、刘永几个人玩军棋的四国大战,特别开心。后来他回新加坡,每年去比赛他都会请我们吃饭,有一次还硬和我拼酒,结果他喝多了,送我们回酒店的时候,把车开到马路牙子上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天皇巨星林水镜给球迷留下的美好印象还没有消退,“四大天王”时代就开始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木制球拍逐渐被铝合金球拍取代;到90年代碳纤维球拍又一统天下。器材越来越先进,羽毛球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技术要求的弱化,从汤仙虎那时的纯技术流,演变到后来阿尔比、董炯、夏煊泽等人的力量派。“四大天王” 承上启下,羽毛球运动的速度因素和技术因素恰好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自然造就了一个空前的时代。

“创造者的路,看着勇敢者的背影,一边是天,一边是地。”熊国宝没有听过唐朝的这首《路桥》,但是找不到一句话更能形容他的处境。

1990年亚运会退役后,他和中国举国体制下培养的千千万万的运动员一样,面临着重新就业的问题。他的朋友们劝过他:“你还是做老本行吧,以后在国内当个教练员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他是个“创造者”,他居然选择了到泰国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做生意。他敢于出去,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羽坛正流行着“出国热”,那些勇敢者们一个个跑到东南亚去淘金,他心动了,他这个“创造者”迈得比这些“勇敢者”更大。

一边是天,一边是地,当年的四大天王,韩健在马来西亚一呆就是14年,杨阳和赵剑华也已经回到了国内发展,而他漂泊了14年后,终于在宝岛台湾的一角找到了栖身之地。

已经43岁的他孑然一身,现在是高雄市的一个羽毛球训练基地的教练员,有空的时候回到台中市去辅导青少年打羽毛球。人到中年,熊国宝一声长叹:“当初一着不慎就再也找不到回头的机会!”

一个不成功的商人

关于熊国宝这15年的经历,可以用简单几句话概括:1991年赴泰国,负责一家羽毛球工厂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同时晚上会在当地的一个羽毛球馆教人打球;1998年回到国内创立了国宝羽毛球俱乐部;2000年赴马来西亚新山,在一家羽毛球学院当教练,同时其间经常到台湾、德国和比利时讲课;2004年7月赴台湾高雄,在当地任教至今。

但是15年的辛酸,几句简单的履历并不能一一道来。熊国宝口中形容的“一着不慎”始于1991年。从1990年退役到1991年开始人生的二次创业,这一年间本来有一个绝好的机会等着熊国宝 ——他比赵剑华还早到新加坡,当地也决定用丰厚的待遇把他留下来,他很心动但却还有牵挂,一个潮州人等着他加入羽毛球工厂。“是当教练还是当商人?”刚刚退役的单纯的熊国宝陷入了漫漫的沉思中。

这个潮州人是中国队的忠实球迷,熊国宝在东南亚甚至在欧洲比赛的时候经常能看见他,潮州商人经常会买些水果糕点去探望中国队。“他是个好人。”这个潮州人给熊国宝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虽然当时已经快30岁,可是极少和外界接触的熊国宝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居多,当这个印象极佳的潮州人找上门来以后,熊国宝很难有理由去拒绝他。

这个生意上的合作本来是很简单的,熊国宝利用自己的名气去给这个羽毛球的品牌做推广工作,至于生产、市场、财务等等这些核心的东西与他无关。若在今天,熊国宝大可不必把自己全副身家和精力都投到里面去,他当一个形象代言人,安稳地赚一笔钱足矣,但当时的情况是,熊国宝把自己打球时的积蓄也全部投了进去,他和整个羽毛球工厂,整盘生意休戚相关。

这盘生意让熊国宝在泰国一共呆了七年,在泰国的这七年,他开始会说简单的泰语,他能和当地人,和他在泰国的生意合作伙伴们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但是他不会看泰文,所以很多事情他都不甚了了,他依旧勤勤恳恳地进行着自己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托他当年在中国羽毛球队的雄姿和名声,这项工作得心应手。但是在1997年,那场骇人听闻的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这是对泰国经济一次史无前例的打击,熊国宝的羽毛球工厂也没能逃过这一劫。

结局可想而知。工厂倒闭,熊国宝的积蓄付诸东流,他和潮州人分道扬镳。关于他的这个生意合作伙伴,熊国宝只说了一句:“分手的时候我和他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在八年后再纠缠于这些是是非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这一场长达七年的在异国的创业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对熊国宝一次巨大的打击。

1998年在离开泰国回国的时候,熊国宝所有在泰国的照片都没有带走,而且一分泰币都没有带回来,他本来已经答应别人的——熊国宝本来不是一个容易失约的人。

一个还没到终点的漂泊者

熊国宝用了第一个七年去做一件生意,然后用了第二个七年去寻找一个地方,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

落脚的地方本不是没有,江西队要求他回去当教练,但是工资太低;在马来西亚的那家羽毛球学院,他本来雄心勃勃,学院成立那天他还邀请了其他三名天王杨阳、赵剑华和韩健一起出席,后来又邀请了中国的一个师弟连同他的妻子一起到马来西亚执教。但是,这个羽毛球学院的规模并不如他想象中那么大,僧多而粥少,他不可能让这对立足未稳的夫妇离开,熊国宝选择了自己离开。多年的漂泊让熊国宝的家庭也出现了危机,三年前,他和妻子协议离婚。中年离婚,前途未卜,所以熊国宝会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这些都是为了什么?辗转之间,他已经到了台湾高雄,做了一名羽毛球教练。熊国宝自嘲道,生活不过是原地打转。如果真想当一名羽毛球教练,他何必要等14年,又何必在自己差不多要被人们遗忘的时候再重操旧业呢?14年,光从经济上,熊国宝已经损失不少,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开始就决心到国外当羽毛球教练,至少一个月能存下来2000美元,14年就是 336000美元,这是何等可观的一个数目!他都可以当一个百万富翁了,何至于现在还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呢?

现在他的工作很简单,教小孩子打球。台湾有很多热爱羽毛球的小孩子,不过真正想立志成为一个羽毛球运动员的寥寥无几,这里的培养机制跟国内完全是两码事。在熊国宝的人生轨迹里,洁白的羽毛球改变了他整个命运,他从业余体校到专业队,地方队,国家队,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的四大天王,而他现在的队员,大多不过是把羽毛球当作一个平时玩乐的工具,一个可以在考大学时加分的运动项目,一块纯粹的敲门砖。

所以熊国宝有时候不能太严格要求这些小孩子们。他如果拿出他当年学球的那些训练方法来对付这些小孩,小孩吃不消,家长也不会干。熊国宝经常会跟这些小孩的家长们聊天:“现在的小孩子很娇贵。”一个家长问:“那你以前是怎么学球的?你的家长不管你吗?”“我从十三岁开始学打羽毛球,关于我打羽毛球,我的父母就说过一句话:‘要是你觉得太累了,就把被子搬回来吧!’”

这句话自然让家长们啧啧不已,他们如何明白,在熊国宝学球的那个时代,有四个孩子的熊家只是把孩子学球当作一种节约粮食的方法,他们更难想象,出身于工人家庭的熊国宝本来是南昌市羽毛球训练班的一个“旁听生”,他在训练班苦练三年后,进入了正规的省体校,半天读书,半天训练,三年后才拿着中专文凭进入省队。直到1984年,才在当年的全国锦标赛上取得第6名,从而入选国家队。

这些多年以前的奋斗经历,熊国宝很难跟他的队员们分享。他现在的队员里面有两个素质和技术都相当不错,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去当一名运动员。当然,熊国宝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的学业都非常紧张,早上七点就要上课,晚上还要学习到十二点,下午还要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来练球,他们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升入台湾的名牌学校,毕业以后留在学校当一个专职的羽毛球教师。

这些问题,熊国宝说自己不能想得太多,不然自己在台湾的这些工作又好像显得毫无意义。不过他的工作还不仅于此,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他还要到台中去做做辅导,当然,这同样是一种赚钱的方式,除了每个星期的这次固定的旅行,平时的时间他就呆在高雄的训练基地里,有时候和朋友们吃吃饭,喝喝酒,经历了这么多年异乡的漂泊以后,在台湾,始终还有点在家的感觉,至少语言和饮食不成问题。

实际上,现在自己在追求些什么,熊国宝自己也不清楚。如果只是想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他回到大陆并不是没有出路;他想寻找一个能大展拳脚的地方,在台湾,他又如何能大展拳脚呢?只是熊国宝自己很不甘心,他总是觉得自己现在回去,那将是对自己这15年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最大讽刺和嘲弄。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熊国宝会牵挂起他寡居的母亲。他做生意,他当教练,他从中国到泰国,从泰国到马来西亚,从马来西亚到台湾,他的母亲都没有说过什么话,因为熊国宝从小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但是今年回大陆探亲的时候,他母亲跟他说了一句话:“这么多年了,你不想找一个地方安定下来吗?”

是啊,难道他的漂泊还没有到终点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18 20:5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