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540|回复: 1

中国史上三大奸臣书法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3 06: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诚毅 于 2015-8-23 11:45 编辑

史上三大奸臣书法家
道德?蔡京是王安石提拔的.王安石是什么货色?不厚黑能提拔你蔡京嘛?
才气那不说用了.没才华能当好坏蛋么.再说了.蔡京要是活在现代.人家比**怎么样?
史上三大奸臣书法家:蔡京、秦桧、严嵩
我国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人品历来高于书品,书法是人的学识、才能、品质高度融合的体现。司马光曾经说过:才胜德者,小人也。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所谓因人废字。张瑞图趋附阉党,性质上与严蒿之流有别,其书法勉强被后世所接受。
蔡京
蔡京(1047~1126),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宋徽宗赵佶对他宠信有加,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风潮,徽宗虽迫于情势,不得不将其降黜或外放,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就官复原职。从崇宁元年(112)任蔡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第二宰相的职权)兼中书侍郎起(半年后,蔡京便正式就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当朝第一宰相)到靖康元年(1126)罢其官爵止,20多年里,四次罢免,又四次起用。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徽宗还倚重他,直到自己退位。
蔡京的书法自成一格,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书法不如蔡京。据说,一次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何人最好?米芾答:从唐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当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史书记载说,有一年夏天,两个下级官吏极为恭谨地侍奉蔡京,不停地用扇子为他扇凉。蔡京心中喜悦,于是要过扇子,在上面为他们题了两句杜甫的诗。没想到,几天之后,这两个家伙忽然阔气起来,一问才知,他们的扇子被一位亲王花两万钱买走了。两万钱,大约相当于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而这位亲王,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宋徽宗。可以想见,这位本身就是书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
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初秋时节,宦官童贯作为内廷供奉官,被派到杭州设立明金局,其职责是为皇帝征集文玩字画。此时,蔡京贬居杭州已近一年。据说,他为童贯提供了一份名单,帮他出谋划策,使杭州城里流藏民间的几件传世不朽之作,落入童贯手中。其中,有王右军的字、顾闳中的画,还有宋徽宗梦寐以求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这使童贯在侍奉不久的主子面前大为露脸。宦官童贯作为绝好的中介,进一步加深了皇帝对蔡京的赏识。
而童贯与蔡京二人也就此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裹挟着宋徽宗,将大宋王朝一步步拖下了灾难的深渊。北宋之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宋徽宗宠用蔡京这个佞臣,以及童贯、高俅之徒。而宋徽宗昏聩无能,荒淫无耻,最后和他的儿子钦宗成为金兵的俘虏。80岁的蔡京亦被充军。蔡京凄然写下:“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无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这是蔡京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百姓不卖给他一汤一饭,以致活活饿死。死后也没有棺木,被埋进了专门收葬无家可归者的漏泽园中。
秦桧:无缘命名宋体字
秦桧《偈语》帖23行,行25字不等,计110字,残5
首题“秦检书偈语”尾落朱文“秦”、“桧”二印,另有鉴藏数枚,足见其真。
用笔率意自然,松脱舒畅,结字顺势而就,不滞不板,其笔意结体与蔡京兄弟非常相似,但气势之开张稍不及之。
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秦桧与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俘获,随后卖身投靠金太宗之弟挞懒。被释放南归后,他历任南宋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19年,为宋高宗赵构所宠信。他杀害民族英雄岳飞,贬逐忠臣良将,为主议和,坚持投降,实行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成为南宋高宗一朝有名的奸相。
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为官早年名声尚好,深为宋徽宗喜爱,被破格任用为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据说,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信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于是他开始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
这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宋体”一脉相承,有人说宋体就是“瘦金体”的印刷体。时至今日,宋体仍然是应用最广的字体,它为汉字的普及、传播功不可没。仅凭这一点,秦桧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按一般的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是,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字,可以说是因人废字。
严嵩:无可取代“至公堂”
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袁州分宜人。严嵩自幼聪颖好学,5岁在严氏祠启蒙,9岁入县学,10岁县试拔擢超群,19岁中举,25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从这份学历履历表可以看出,严嵩一直是个优等生,而且小时候是神童。当时嘉靖皇帝迷长生不老之术,喜以青词向上天祈福。而严嵩善于起草青词(祭神的文书),讨得嘉靖欢心,遂取得内阁首辅之位,时人讥为“青词宰相”。其权倾朝野,趋炎附势之徒都投靠他,竟有30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
据齐如山在一本书里记载,清代京城有顺天府乡试的贡院,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皇帝非常重视,主考官都是尚书衔的。可这个贡院的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是严嵩所书。
这样一个为朝廷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奸臣题写的匾额,谁也会觉得不舒服。乾隆帝想把它换掉,便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他自己作为喜好舞文弄墨的天子,也写数遍。然而他发现,自己的御笔和其他人所书,都不如严嵩,只好作罢,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
严嵩在位时,对古人墨宝甚是珍爱。据史书记载,为了获得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严嵩杀了两个人。嘉靖年间,严嵩得知此图收藏在员外郎王振斋手中,便派蓟门总督王忏去求购。王振斋惧怕严嵩的权势,又舍不得交出这幅画,于是便找名家临摹了一幅送给严嵩。
严嵩不知是假,公开炫耀时被曾经装裱过此画的装裱师看破。严嵩怒不可遏,随即以“欺相”之罪缉拿了王振斋。王振斋招出真迹在其舅舅陆治手中,严嵩又利用权势从陆治手中获得真迹。可怜的王振斋最后死在狱中。严嵩以权势掠取真迹的内幕王忏最清楚。嘉靖三十八年(1559),严嵩以“治军失机”的罪名将他杀掉灭口。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根据这一史实编写了《一捧雪》传奇并被搬上戏剧舞台。
后严嵩逐渐失宠势倒,其子被处斩,宅邸被查抄,《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入皇宫。严嵩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最终落得削籍为民,家产尽抄。其家产共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田地上百万亩,房屋六千多间,以及无数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画。
为什么“字如其人”的说法屡屡落空?严嵩临死前的委屈之言解释了这种误差,他写道“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至死,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个浩然正气的忠臣、君子。奸臣这种自以为正义在胸中的心态让他们的字看起来或雄健豪放或清雅高洁,“字如其人”其实只是通过字可以看出写字人的心理状况,至于品行是无法从字里显露出来的。
来源:中国书法家园网(www.eshufa.com)
地址:http:// eshufa.com/html/68/n-9368.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06: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必居和严嵩的关系:到底有没有严嵩亲手题匾?

关于严嵩给六必居题匾有种种传说,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在严嵩发迹前,赋闲在家,闲居北京,经常到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关系处得相当融洽。不知从哪听说严嵩书法不错,写得一笔好字,掌柜的求他写了此匾。因为当时严嵩还官微人轻,也就没好意思落款。
还有人说,“六必居”这三个字的金匾那可是严嵩做了宰相以后写的,还是店主托人辗转求到严嵩夫人。夫人当然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借学书法,天天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看夫人总写不好,就给她打个样,于是“六必居”这三个由严嵩亲手写的“字帖”就收入“六必居”老板手中。因此,这匾当然也不会有严嵩的“画押”了。
不过,关于六必居的匾额是否为严嵩所书,也一直有争议。
叶祖孚先生在所著《燕都旧事》中说到严嵩的字:“老北京人谈吐之间,还有个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六必居酱园的匾是不是严嵩写的?为此,几百年来,传说各异。但因为匾无下款,不能肯定它就是出于严嵩的手笔。北京还有几处传说是严嵩写的匾,也都无下款。有人说因为严嵩是奸臣,后人抠掉了严嵩的题款。所以这些字到底是不是严嵩写的,都没有直接的证明。谁见过严嵩写的字呢?(琉璃厂宝古斋的老板)邱震生见过。(上世纪)30年代,山西榆次县有人来京求售明代人的四本书札册页。其中有一页是严嵩手札。……从内容看似是他写给下级的手谕,……底下题签‘严嵩具示’。字只写了两行,每个字有普通纽扣那么大,二王体,写得很娟秀,与通常所见六必居的匾额等字完全不同。”(《燕都旧事》,叶祖孚著,中国书店1998年12月第1版,第91页)
自从传说中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地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但六必居牌匾的故事还没完。
唐鲁孙先生就又给添了一段。他说:“大家一谈北平酱菜,就想到粮食店的六必居。他家的酱菜固然是浓醢味美,远近驰名,可是严分宜给他写的那块六必居的牌匾,也助长了不少声势。严嵩虽然是明代恶名昭著的佞臣,可是他的书法,不以人恶而字不传。‘六必居’三个字虽然笔画不多,可是用楷书写,摆在一起很难挺拔四衬,而严嵩这四个字确实写得四平八稳、刚柔并济。后来被清代所大书法家之一的葆初看见,认为整天风吹日晒未免可惜,于是鸠工另外拓塑了一方悬在外面,把原匾改悬在屋里。又有人说是一个小徒弟,天天用湿布擦柜台,就在柜台上写上六必居,日积月累,居然神似,悬在外面的那块匾,就是小徒弟的杰作。两者究竟谁是谁非,年深日久,也就无从究诘了”(《说东道西》,唐鲁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62页,“金齑调盐话酱园”)。这是说六必居店堂里的匾是“原作”,门面上挂的,一可能是复制品,二可能是个小徒弟的手笔。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也提到这件事:“前门外粮食店六必居酱园,遐迩闻名。该园门上匾额“六必居”三大字,即系严嵩所书,遗传至今,已四百五十余年,颇可宝贵,惟屡髹漆,真迹渐失。相传该居自明清之季迄今已两遭回禄,真迹已烧于二次之火,现所悬者,乃该居之学徒,用帚仿书”(《老北京旅行指南》,原名《北平旅行指南》,马芷庠著,1935年8月初版,1936年4月第三版,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4月修订重版第1版,第316~320页)。
其实,唐鲁孙先生所说及《北平旅行指南》所记,都不是“空穴来风”。陈宗蕃先生编著的《燕都丛考》第三编,在对骡马市大街所作的注中说:“《燕京访古录》:……前门外粮食店北口路西有酱菜馆曰六必居者,此匾额则为严嵩所书,惟累施髹漆,笔意渐失。或曰该店自明清之际,迤今已两遭回禄。第一次匾幸未毁,第二次真者乃付焚如。相传该店真鼎未减时,一学徒每日冲刷俎板,必对匾用帚摹临数次,日久逼真。今之存者,乃毁后学徒用帚默写者也。”(《燕都丛考》,陈宗蕃编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535页。据王灿炽、张宗平两位先生在该书的前言中介绍:《燕都丛考》一书共三编,每编一册。其第一编出版于民国十九年(1930),修订再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第二、三编初版于民国二十年(1931),未见再版)这是说六必居曾两次遇火灾。它的老匾,已经在第二次火灾中被毁了。今天所存,是学徒默写出的“仿制品”。
唐先生还讲到另一个不多见的故事。他说,六必居卖的是字号老,跟“辘轳把”地面的“西鼎和”互相争夸自己的字号老,居然还惹出一场纠纷来。西鼎和的酱苤蓝丝出名,连慈禧太后喝玉米糝儿粥,都少不了花椒油炸西鼎和的苤蓝丝。六必居说他家酱园子是明代嘉靖年开设的,有严嵩写的匾额为证。西鼎和一时搭不上腔,正在为难,有位读书人去买酱菜,……西鼎和的牌匾,未署真名实姓,仅仅签署了“玉山老人”四个字,不知是什么朝代人。读书人说:“玉山老人姓顾名德辉,号仲瑛,元朝大至年间生人。不但是名儒,而且是名臣。元朝人写的匾,当然比明朝的要早若干年了。经过这场争执,六必居瘪啦,从此两家各做各的生意,不再作无谓之争了
何为六必?六必居自己的解释是,源于中国酿造工艺的“古遗六法”:
1,黍稻必齐,即生产所用黍米必须颗粒饱满均匀,无杂质;2,陶瓷必良,即酿酒的容器必须是质地优良的陶器;3,曲蘖必时,即必须在每年中伏时,选择清洁、通风、透光、恒温的室内制曲,使之产生丰富的糖化发酵酶,陈放一年后,择优选用;4,火候必得,即讲究蒸米的火候,必须达到焦而不糊,红棕发亮,恰到好处水泉必香,即采用了质好、含有多种矿物质的崂山水;5,湛炽必洁,即酿酒用的工具必须加热烫洗,严格消毒;6,水泉必香,即采用了质好、含有多种矿物质的崂山水。(《说东道西》唐鲁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62页,“金齑调盐话酱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4 14: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