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32|回复: 0

被小小拉锁拉黑的“中国制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7 09: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小小拉锁拉黑的“中国制造”

浪子背包客 于  2019/1/5

哈喽,浪子背包客问个好!

5c307c7ab4ad1.jpg


5c307ca636b4d.jpg

    中国制造号称世界驰名,会连拉锁都做不好?不信你看。

    相信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多少都会买过一些地摊服装鞋帽、箱包什么的,为什么买地摊货?老百姓钱少,精打细算很正常。

    地摊的东西,并不是不能穿不能用,有的质量还过得去,起码不至于很快穿破。但是用着用着经常就会发现,上面的一些附件比如拉锁、扣子,成了漏点。

    掉扣子倒也罢了…拉锁可真是个麻烦事—一般人没那个手艺,再说也没有缝纫机。送到外面去,加工费经常都赶得上半条裤子。

    发来的一件劳保雨衣(上衣),没穿几次拉锁就坏了,大号长拉锁去买就得二十块,加上加工…嘿嘿,算起来跟买新的差不多了。还有一次,背包长拉锁坏在旅途山上,狼狈不用提。

    于是,它们只好成为不如鸡肋的鸡肋,最后只能丢到角落里接灰去,浪费呀。

    家乡哈尔滨算内地大城市了,相信能代表内地不少二线城市。至于三线四线五线…你说呢?…

    一两条劣质拉锁,说明不了什么。大量的劣质拉锁,就有问题了。

    前些年,地摊上单买的拉锁,便宜的小拉锁只值一两毛钱,批发几分钱都有过。现在看看网上某些知名网站,便宜拉锁也大有货在,有的喊价几分钱。

    拉锁这个东西简单,也有几个零件、几道工序,需要手工和机械配合的,效率并非特别高。正常,一两毛钱能赚钱吗?或者说够手工费吗?够机械磨损吗?

    即使以我这个拉锁外行来看,恐怕也不够。但是,你仔细看看,人家可没说保证质量。贵些的拉锁有,有的注明保证拉合200—500次甚至更多。外表差不多的拉锁,可能价格相差数倍之多。

    那些最廉价也最劣质的拉锁无疑属于不合格产品。与其丢掉,不如卖几个钱。碰到好糊弄的,没准还…

    比起廉价处理大批产品中的不合格产品,故意制造不合格产品更为可恶。市场上那么多的便宜拉锁,恐怕不都是“处理货”。

    这种质量,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法规,理应不允许上市的,但是它们还是上市了。再说按照通行的社会规矩,你商家是不是应该说清楚呢?其实有说,价格已经有所表达(便宜没好货),但不是跟消费者说的,是跟下游小作坊说的。

    有些小作坊无所谓回头客,于是能节省成本尽量节省成本。就是说,他俩(拉锁和下游)是一条线上的蚂蚱,配合起来的奸商,坑害消费者。

    有的奸商还半公开的振振有词,鄙视地“穷人买不起好的”。

    这样的坑流毒甚久,市场广阔,直到今天。与其说是老百姓穷且好骗,不如说是社会法制存在漏洞,允许这样的货色存在。

    服装鞋帽箱包,曾经是国货中的大头,现在也是重要角色。可是这种质量,能不能代表中国制造?想来许多人不情愿承认,但是某种程度上它的确代表了不小的一块市场,灰色的。…

    比起“中国制造”中的其它黑幕,小拉锁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譬如,巨量的假冒伪劣。

    劣质货,想来内地年纪大些的都会有不少“惨痛”的回忆。1980-1990年代商品缺乏,许多质量奇差的东西借机涌入市场,其中也包含一些国企、大厂。

    挺小的时候家人曾经托人买过一台“凤凰”自行车(国有店出售),在那时候可是响当当的名牌。可是没几天,后货架就开焊了,只剩一个圈,恶心巴拉。一个小小的点焊都搞不清爽?

    家里装修,老妈在兴起不久的私人市场兴冲冲抢购了窗帘架,可以绳拉的那种。肉眼可见的粗陋,可那时候这已经不错了!外表粗陋就那么地吧,可一个多月就坏了且没法修没处修,又算什么玩意?一百多块钱好像,在当时不算少了。

    这个,真格的中国制造,劣质产品。

    再说假冒,1980年代—新千年的头几年,是假冒名牌产品的天下。太多的服装鞋帽是假冒名牌,还有假冒化妆品、假冒钟表、假冒食品、假冒汽车零件等等,种类无所不包。

    有的好好的国货,非得真真假假印上个外国商标—图好看。

    另一类是盗版书籍。现在才知道,那个时代大多数的海外读物都是未经授权的,就是说擅自出版印刷。

    为什么非要假冒名牌?为了多卖钱,为了好卖。

    1990年代前半叶在广州服装批发市场,一条普通国产裤子批发不超过50块,打上“苹果、鳄鱼”等名牌商标就多20,还更畅销。社会浮躁风鼓励如此,商家也鼓励浮躁风,互相鼓励,影响一直到如今。

    花高价买的海外名牌,多半也不是真货,只是所谓的高仿。这是那时候的现实。被外国告过N多次,呵呵。

    广州有个北京路,一到天黑到处都是卖这些东西的小摊子,在国内很出名。偶尔官方来比划一下没收点东西,也就这样了。

    实话实说,这样明目张胆去假冒人家,的确有些赖皮赖脸了。…

    中国人能不能造出合格的拉锁?当然能。

    中国人能不能造出优质的消费品?当然能。

    中国人能不能写出自己好的小说?当然能。

    当然能,事实上却是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上流通,许多还是以合格名牌的名义在流通,为什么?

    计划经济时代,个体经营是受限的,尤其商业流通和制造业。而实际上,有些地区特别南部沿海边境地区,一直存在半地下的个体经营。他们方便取得“外面”的信息和渠道,比内地人脑子更“活泛”。

    随便举个“活泛”例子:走私。1980-1990年代,沿海走私、特别南方沿海走私达到惊人的规模。走私货公开被售卖,基本无人过问。

    公开的秘密,高层当然也知道,于是改开便由南部沿海、特别珠三角开始。开始的模式是来料加工,具体产业有服装鞋帽一类的廉价消费品,后来又有低端电子产业等。初始投资主体是港商和华侨,后来又有台商和其它外商,中方等于出卖廉价劳动力换取一些“经验”和间接收益。

    为了容纳这些产业,内地硬生生“造”出一个深圳、一个东莞,还有珠海——本来都是不起眼的小地方。

    长三角稍晚也大张旗鼓大干快上,但是他们面对的形式有些不利,因为广东已经先走一步。

    应该说那个时代真格是廉价消费品的黄金年代,因为市场缺货已久,一下子购买热情迸发出来,说“什么都卖得出去”并不太夸张。

    新兴制造业中,有较为正规化、信誉较好的大企业,大量的是家庭小作坊。一个县里面有上千家庭作坊,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员工通常是个位数。

    经常他们搞些外围配套生产,纽扣、拉锁、装饰、包装等等。当然,有些小作坊也在参与大产业竞争。他们难以和大厂正面竞争,就从细节比如成本上着手。

    这里的描述较多涉及服装百货等产业,实际上小作坊们覆盖的范围更广,从小小的二极管、电阻、插头插座、到锁具、瓷砖、卫浴、灯具再到汽车零件甚至整车等,都有他们的影子。

    实话实说,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小作坊生产很难达到正常标准,虽然他们能够生产出一部分质优价廉的小商品。

    质优价廉的小商品,自然卖得出去:提供给大企业或较高价格零售。质次价廉甚至不合格的东西当然也得有去处,那就是其它的小作坊,和某些零售市场角落、千家万户。

    有的劣质商品,的确是故意生产出来的,全面控制成本。比如日常可见为数不少的锁具、插座、低价厕所冲水水箱、各种装修材料,直到今天仍在如影随形、覆盖全国。建筑业是他们的大客户,有的涉公有工程。

    不止一次听小工头、工人说那些配套零件的问题。“反正装修时都要换掉的”,好像挺有道理啊!涉公这块,不用我说,大家都了解了。

    有的假冒品牌商品堂而皇之地在大城市被当街售卖,一百块钱可以买到劳力士,这就是某些现实。后来情况有所好转,但远没有消除。

    有的小作坊甚至打起了汽车这样复杂商品的主意。他们用廉价零件组装起来的汽车,有的看起来还算光鲜实际质量很差,有的则肉眼看去就十分简陋不合格、安全隐患不小。而仗着便宜和市场缺货,这些却能卖得出去。

    这样的小作坊及其经营模式固然操作灵活、投入很低,却的确不符合现代工业和法规的要求,也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在当时急功近利的心理催动下,发财才是唯一要务。中国现代产业,就这么零碎粗暴地发展起来。动手再说!

    如今再看那些国产名牌,从服装百货甚至某些规模汽车厂,不少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这个老板们并不讳言,反引以为傲“当年小作坊”。他们是发展了,发财了,可为此埋单的消费者们是否认账?

    当然不。但是那个时代,确认的就是接近不择手段的“丛林式”发展模式——“黑猫白猫”的传说大家都听过了,有些事是一定程度上受纵容的,虽然违法。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们的利益被稀里糊涂地忽视了。

    除了小作坊,那些大厂又如何?实话实说,在那个时代,大厂的东西稍好些,起码保修,但也就是相对而言,粗暴发展时期就是闷头生产和卖货,谈不上质量管理体系。

    原来那些国企哪去了?大都倒闭了。国企就是不赚钱,国企就是经营不好,这好像是当时的标语?却也的确是一部分管理恶化的现实。

    但是国企的一部分不良风气流传了下来。一是闷头生产忽视质量管理;二是垄断。…

    话说从各种角度,如果剔除劣质产品,市场能不能接受?

    还拿拉锁作例子。一个服装作坊,假如不用一毛钱的劣质拉锁,而改用一元钱的合格拉锁,成本增加了0.9元,摊到一条几十元的裤子上并不算夸张。

    零售商高来高走嘛。消费者,也完全能承受贵了一元钱的裤子。但是这样一来,那些指望劣质拉锁生存的小作坊要危险了。并非他们不可以去作别的,比如生产合格拉锁,但是明显搞假冒伪劣更容易、利润更大。

    假冒伪劣的灰色产业链慢慢形成了,终端的普通消费者无可选择,事实上养活着那些小作坊,和灰链。

    许多较大厂家进的小零件,实际价格低得惊人(比零售),当然随着市场压力,他们渐渐开始要求质量过得去又尽可能便宜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问题产品通过“灰链”流向另一块市场。

    “灰链”连接的市场有多大?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国内拉链消费量为440多亿米。2018年,全球拉链产业规模达1000亿。这其中有多少劣质不合格产品,永远是个未知数,但是数量一定不少。

    直到如今,这种“价低得无信任”的拉锁仍在堂而皇之地被出售,甚至走进了几乎所有的知名电商货架,得到事实上的保护。

    价格高就质量好?也未必。

    假冒品牌服装这几年已经不大明显了,表面上,实际上市场还是很大的。连同盗版、假冒化妆品等,在世界上给“中国制造”甚至国家信誉带来了长久的恶名,和法制、社会后果。

    追求利润永远是商业的精髓。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既然入门容易、存在利润,当然有人趋之若鹜。信誉值几个钱?脸皮值几个钱?

    某个国内很知名的电商(小商品为主)因假冒伪劣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指责,甚至外国制裁。但是它就是存在,就是经营,谁告也告不倒,还能当模范。

    什么是模范?貌似发财就是模范。他们发财的同时,“中国制造”的损失能有多少?可有些管理者不在乎,眼光实在短视。

    不止说拉锁,从整个市场的角度,假设劣质产品被剔除了,貌似某些商品价格会高一些,但也更可靠、更耐用,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更合算。管理层也少了许多麻烦风险。

    形成良好秩序以后,市场自然会适应价格适中的合格产品。如果实在因为成本问题无法被市场接受,那这样的商品也就没必要存在了。

    至于假冒品牌商品,本来就无所谓有。消费普通货物,真的不可耻。

    但是这样一来,众多生产假冒伪劣的厂家作坊会关门,新入门也难,这是深涉其中的地方保护势力所无法接受的,也是一些目光短浅甚至…的权力者不希望看到的。

    于是他们对假冒伪劣熟视无睹,任其控制市场形成灰色经济。虽然他们完全有能力管。

    信息显示,许多国家如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美国等都曾严厉打击过“中国制造”的假冒伪劣市场。许多地方某种程度上,民众对中国货的印象很接近“不可靠”,除了一些真正的贫民或占便宜客,常被嗤之以鼻。

    随着廉价人工优势慢慢丧失,“中国制造”正在被世界市场排挤,经常只能靠某些特殊手段(比如交换国内市场)维持贸易——这个没法长久。

    看到贸易战了?世界并非对中国货不可或缺甚至缺乏信任,这个是事实。

    没错,对于假冒伪劣为代表的、某些已被证明不健康的“粗暴发展”模式,权力的确是错了。如同污染治理,“中国制造”的声誉烂掉只需一两年,恢复需要许多年。国家和民族声誉的损失,又不好以金钱计算。
   
    贪婪和浮躁,正在毁掉“中国制造”。…

    笔者曾经数次到江南一带,自然免不了带些茶叶回来,送人也自饮,自以为还算懂得些茶叶。

    在杭州买了几次龙井茶。并非真的龙井茶(类似),价格高低不等,有的的确不值,倒也可以喝。

    在南京某百货大楼买茶叶,价格死贵质量还可。

    在福建买了两次红茶,小贵,可以喝。

    后来在绍兴…南方朋友告诉我,真的龙井一两千一斤而且量少,当地百姓多用200元一斤的普通绿茶。去哪里买,他却不肯细谈,简单说“茶庄”。

    实际,满街的大小茶庄要价都不低而且讲价难,因为我是外地人?后来路过一个规模挺大的农贸市场,问了个茶叶档口。老板说200块一斤的茶叶不好,给我推荐了一款绿茶,说是龙井,只不是特定产地的,喝起来一样的。

    看外表它的确跟龙井差不多,闻起来也挺香的,就谈价。因为大部分要送人,800元/斤接受不了,就要走,他又拉我答应“商量”…记得后来300元/斤,买了几斤,又花钱包装了若干小包。老板和我都蛮高兴。

    到家喜滋滋地处理照片,老爹老妈帮我发礼物。过了几天自己也想起来泡茶喝了,只当间接回味下风土。“呸!”什么茶叶啊,苦涩刺激,比大排档的免费茶都不如!

    不忙说别的,赶紧厚着脸皮通知亲友,承认受骗上当!

    老茶客说,这也是茶,只不过是“老叶根”,随处都没人喝的那种,真要买却能买得到(三四十块一斤),进行了临时加香和外形处理,闻起来看起来还不错。

    就是说,它是特意制作的伪劣产品,特意搞来“守株待兔”糊弄我们这些外地人。艾玛,茶叶的故乡也搞这个。死奸商!

    绍兴那地方风景还可以,千万不要买茶叶!嗯还有,这地方人…可得小心了。

    仔细一打听,原来买茶叶受骗的北方人远不止我一个!有的因为退货还打架。

    几百块钱,就把绍兴茶叶乃至地方声誉都卖了。这样合算否?虽然什么时候都有奸商,但是作奸商做到这个程度,不能不说是三观问题了。

    三观差,搞什么也是差。

    这几年,已经不怎么喝茶了,改喝咖啡。国外名牌,不得不去信任它们,因为茶叶越来越靠不住。

    早年的浙江商人,给我的印象还不错。后来就差些了,经济教训渐长,奸商越来越多。有的态度也不好,好像顾客欠他们的。

    假设,一种东西的常规价格是10元,他们能给出8元7元甚至更低的价钱,但是99%不是那回事。存在诚信经营的,但是得碰。

    本来还蛮信任杭州,但后来出了个淘宝,貌似集中了半个中国特别江浙沪的小作坊,个人体验——买货安全靠人品且牛气冲天,好像顾客是在跪求买他们的货。人家垄断,你怎么样?

    于是,连杭州也只有呵呵了。

    中国商人们啊,你们本身就靠“中国制造”吃饭,为什么要砸自己和子孙的饭碗呢?特殊时期不可重复,特殊人物那是你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0 17:5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