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286|回复: 1

兵团啊兵团——我读子蕴的感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4: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绥远韩氏 于 2014/5/29







    我没去过兵团,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只是看过杨沫的儿子老鬼写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感到那是一座炼狱,许多热血青年把青春都葬送在了那里。他们被谎言笼罩着,流血、流汗、“为革命无私奉献”,最终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城里,犹如鱼儿被抛在沙滩上,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拼搏之旅。

    在知识最不值钱的时候,他们被冠以“知识青年”,在知识开始值钱的时候,又说他们没有知识。

    他们在身体发育时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没有书读、没有教育可受,为了一个谎言,数十万青年在荒漠上挥汗如雨做着劳役。

    许多美丽的女孩甚至做了兵团首长的性奴隶。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曾经是兵团战士,她至今仍然对兵团充满了热情的回忆,估计她是被洗脑洗得最彻底的。我曾经在她的QQ空间留言,内容仅仅是林语堂的一句话:“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低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园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我的这句留言也许伤害了她。因为她至今仍然活在美好的梦境中,不愿意被人唤醒。深受其害的传销人员都不愿意被我们去解救,何况她们曾为虚无飘渺的革命理想献出了最宝贵的青春。

    我想起奥威尔《1984》中的一段话:“总是女人,尤其是年轻的女人,是党的最盲目的拥护者、不假思索生吞口号的人、志愿密探、嗅出离经叛道思想的猎犬  (It was always the women, and above all the young ones, who  were the most bigoted adherents of the Party, the swallowers of slogans, the  amateur spies and nosers-out of unorthodoxy)”。

    不过她也承认:有许多兵团战士非常痛恨那个地方。

    列宁当年也在西伯利亚当过“知青”,他所在的地方叫米努辛斯克县舒申斯克村。列宁的妻子克鲁普卡娅在回忆录里是这样描述的:“地板上铺着花花绿绿的自制地毛毯,墙壁粉刷得干干净净,并且还点缀着银松。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住的房间虽然不大,但也非常干净。”

    克鲁普卡娅后来又写道:“舒申斯克村的东西贱得惊人。例如,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用他的薪水——八卢布的津贴,就可以租到一间干净的屋子,有饭吃,有人洗补衬衣——一星期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杀一只羊,天天给他吃,直到吃完为止;羊肉吃完之后,就买牛肉,女佣人在院子里的给牲口拌草料的木槽里切了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作肉饼,牛肉也要吃一个星期。牛奶和奶饼,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和他的狗都可以尽量吃。”

    “不良青年”列宁当“知青”时,可以出去打猎。他也很爱打猎,有时和朋友谈打猎,克鲁普卡娅写道:“一谈就是几个钟头”。克鲁普卡娅后来也跟列宁一起出去打猎,她写道:“有时候,我们这些猎人打的兔子竟能装满一船。”

    以上记载如果被中国的知青们看见,是否会很惊羡呢?

    “不良青年”列宁,沙皇待他不薄。他后来把沙皇的全家满门抄斩,就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似乎有些不厚道。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海林市,明末清初有许多“思想不良”的“知青”被朝廷送到此农垦戍边,特别是清顺治至乾隆年间,有成千上万的“知青”在这里战天斗地。

    宁古塔的“知青”文化对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他们不仅在这里种植粮食,还养蜂熬蜜,采药制药。一些文人雅士写诗著书,使这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清朝时被发配到宁古塔,他组织的“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他写的散文集《意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

    清朝宁古塔的流放者们只是远离故土,生活境况远胜于当代知青。而且当时的流放从不祸及女人,可见大清的皇帝还是很人性的,但我们的女知青就没那么幸运了。

    梁晓声如果知道这些情节,又有了讴歌“无悔人生”的素材?

    毛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却又让知青去接受被教育对象的再教育,有点绕也很搞笑。这些“知识青年”在贫困愚昧落后的农村能受到什么“教育”?没有文化,思想觉悟极低的“贫下中农”,又能传授给这些城里的孩子们什么“知识”?既然工人阶级比贫下中农更伟大,为何不让知青去工厂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呢?我有些想不通。

    知识越多对丑恶的东西就看得越透彻,在最高统治者的眼中则是“知识越多越反动”。

    据有关人士披露,刘少奇专案组成员的文化水平不许超过初中,因为这样的人才会唯命是从、唯上是从,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愚民政策就是统治阶级使用各种手段使民众变得愚昧无知。统治阶级认为这样好管理,民众会像奴隶一样地任其摆布,可以不断做大做强统治阶级的蛋糕,长期维持其统治地位。

    也正是愚民政策导致了贫民的产生和国家的落后,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一个小小的阶级为了自身短浅的利益就这样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这是罪过

    邓小平曾说,毛泽东有封建主义的家长作风,山西作家韩石山却不以为然,他说,从古至今哪有一个好家长正当孩子读书的年龄,打发他到乡间去种地?我看过一个知情的写的回忆录,里面写到,他那时的房东,每天不让孩子下地劳动,逼着在家读书。他对此感到大惑不解,那个老农却说,劳动今后有的是机会,念书的时机如果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老农都懂的道理,伟大领袖会不明白吗?

    伟大领袖决计停办大学,年轻人不许读书,都送到乡下去种地,真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大手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四人帮”这些骗子们在北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钓鱼台的小影厅看着专门为他们译制的影片,享受着资本主义最新的科技成果,兵团战士们却在荒漠里过着非人的生活,心里却憧憬着无产阶级革命家给他们构想的美好共产主义远景。

    我对梁晓声其人非常痛恨,是因为他无耻地讴歌荒诞的“知青精神”。诚然,有不少知青,在上山下乡的逆境中自强不息,杀出一条血路、术业有成。我虽然赞美这种不甘沉沦的奋斗精神,但绝不赞美苦难,更何况这种苦难是源自人祸的炼狱。因为更多的知青在苦难的狂风逆浪中难于自拔,成了一场浩劫的祭品。

    那些赞美“阉割”,高唱“知青精神”的人,不知是何居心!

    被强奸久了,可以不反抗,但不能叫床;可以失声,但不能失身;生活中有过爱上强奸犯的女人,梁晓声就是这样的“女人”。

    子蕴博客的链接地址:

    [url=http://blog.sina.com.cn/halfvulgarhalfzen]http://blog.sina.com.cn/halfvulgarhalfzen [/url];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4: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渔阳山人88

   发一篇旧帖顶一下楼主:

本人是老知青,15岁就下乡,没门没路返城,在广阔天地一呆就是10年。本来对那段噩梦般的经历早已不愿回首,谁知最近反复看到竟然有不少人美化上山下乡,整天舔着个臭脸说什么青春无悔、知青精神,实在是恶心的不行,所以不得不一吐为快!

    所谓的上山下乡和文革是密不可分的,它和什么红卫兵运动、文攻武卫、五七干校都是一路货色,都不过是整个文革闹剧中的一场、一幕折子戏,都是文革下的臭鸡蛋而已。一堆臭鸡蛋中,还能挑出个好鸡蛋来?挑出来也只会是恶心人而已!所以说,否定文革就必须否定上山下乡,而美化上山下乡,就是为极左招魂!为文革翻案!

    现在看上山下乡,不过是清理一场政治闹剧后留下的垃圾的过程!红卫兵闹腾完了,上面的目的达到了,几千万的青年人呆在城里,城里的单位机构都砸完了,工厂的烟筒都不冒烟了,没有地方安排这些人,不整到农村去还能弄到哪去?

    到了农村,大家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政治运动的牺牲品,是一堆烧炼乌有仙丹后留下的药渣!个人的苦难就不细说了,因为个人的苦难比起国家、民族的灾难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整整的一代人被耽误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恐怕只有柬埔寨的波尔布特清理城市运动可以匹敌!无独有偶,中国和柬埔寨的上山下乡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天意!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玩意儿不失败天理都不容!

    所以说只有SB才会把上山下乡当作激情燃烧!那纯粹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就像被人强奸了,还主动的性高潮叫床,以后还在不停的回忆当时的性快感!在这回忆中居然还有人整出TMD什么知青精神?难道说被人强奸还草出精神来了?!那慰安妇是不是也要整出个慰安妇精神?!毕竟慰安妇能够活到今天,那是需要何等的忍辱负重!就这个忍辱负重的精神岂是神马其它狗屁精神能够比的了的吗?!..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年轻人被人蒙骗还情有可原,如果到了现在,都七老八十了还执迷不悟,整天舔着个臭脸说什么青春无悔、知青精神,把悲剧当成喜剧来唱,那不是傻子就是骗子!

    上山下乡有个狗屁意义!上山下乡就是流放!

    流放是古代法律名词,即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

    流放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放之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先秦时期多是零星出现,到汉代才逐渐形成体制,直到南北朝后期,流刑开始进入五刑体制,占据其中降死一等的重刑的地位。隋唐之际,以徒流刑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自此,流放之刑正式出现在中国刑罚史上,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流放作为一种反人性、反文明的刑罚到清末就被废除了,所以说,在“万恶”的旧社会、民国时期是没有流放的。

    到了咱们新社会,流放这种反人性、反文明的刑罚又被古为今用、发扬光大了!57年反右后,大部分右派都被流放了,著名的流放地有新疆、夹边沟、黑龙江等。

    无独有偶,前苏联也是保留了流放这一反人性、反文明刑罚的国家,著名的流放地有西伯利亚、古拉格群岛等。

    至于上山下乡,不管它被包装的多么漂亮,但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流放的改编版!因为知青同样是离开自己的家乡,户口被注消,被迫去了边远地区。而且很多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和右派流放地是一样的,比如黑龙江农场。我们所在的农场就比丁玲她们流放的地方还要偏远、还要艰苦。

    如果说上山下乡和流放有什么不同,那么首先就是被流放的犯人都是戴罪之身;而知青却是清白、无辜,莫须有的受此无妄之灾的!

    还有不同就是流放的犯人是有刑期的,到时候就可以回到家乡;而在上山下乡中,如果不是太祖驾崩,大部分的知青都将是无期徒刑,必须扎根农村一辈子!

    明明是反人性、反文明的流放,换上个上山下乡的名字,再由太祖发个指示,就变成光荣的玩意儿了?!世界上还有这么荒唐的事吗?要真是光荣的玩意儿,为什么不在立功受奖的时候赐予呢?xxx荣立一等功,奖励他发配新疆?世界上有这种事吗!

    这就好比上山下乡本来就是一坨臭大粪,太祖打个哈欠,吹了口气,这坨臭大粪就变成蛋糕啦?现而今居然还有人又把这坨臭大粪翻出来,非要当蛋糕供着,说什么青春无悔、知青精神!这样干除了翻腾出一阵恶臭恶心人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6 14: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