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23|回复: 0

中国电影二十年 随便说说

[复制链接]

0

主题

6146

回帖

90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062
发表于 2005-4-21 10: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电影,我们的导演
   ——近的分析
   有时候,很多影响是我们自己都难以估料的。近代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从甲午战争到1937年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波及全国的内战又开展了四年。内战结束后,又刮起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旋风,很多思想都害怕地躲了起来。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各种外面的观念又再一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底线。可以说,自30年代以来,中国处在一个严重动荡的时期——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上的,还包括民众思想上的。
   之所以要提这些,是因为这一切,是中国电影产生、创作的一个大前提、大背景。
   自卑和苦难是我们民族的两大主题。
   抗日战争、文革发生距今不过半个世纪,这段历史尽管屈辱,对于文艺创作却有一个直接的催生作用。很多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作家,凭着零星的记忆和道听途说的讲述,写下了很多有关那个时代的小说。由于种种政治原因,这股创作洪流在90年代左右一下子喷发出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写文革题材的张贤亮和王蒙。随后是莫言、路遥、陈忠实一大批作家。当然还有余华、苏童、马原、格非一批先锋作家,以及崔健等一批音乐者,但他们和我们这次讲的主题关系不大。
   电影的突飞猛进是紧随其后的。《红高粱》无疑象一个平地响起的炸雷,其后,随着《霸王别姬》又在嘎纳获得金棕榈大奖,中国出现了以张艺谋、陈凯歌为领头的一批导演。随后出现了姜文、何平。而路学长、王小帅、张元则因为别的原因,在地下坚持着独立创作。
   中国电影走到21世纪的今天,在国际电影节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细细分析起来,我们的电影创作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的电影在艺术上缺乏纯粹的哲学意义,我们在电影创作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归结起来,近20年的电影创作中,根据电影创作的意义,我们的电影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1、 历史题材(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题材,包括了现当代的部分)。陈凯歌和张艺
  谋那个阶段的作品无疑全是历史题材。《红高粱》是抗日时期的一首民族抗争精神的史诗,《霸王别姬》则讲述的是从军阀时期直到心中国成立的一个故事。历史剧题材的电影,占据着一个天然的优势,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所讲述的过去的故事,对西方观众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军阀时期、文革、抗日战争到文化大革命,关于这个时期的电影自然就更加容易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活着》、《鬼子来了》就是例子。
  2、青春电影。我们这里所说的青春电影,更侧重于导演本身对自己青春的一种回顾,而不仅仅是因为片中人物涉及的全是青少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这种题材的典型代表。这种类型的电影,有时候象一种作者电影,它是文艺青年对往昔成长岁月的一次缅怀,对洋溢着惨烈迷幻色彩青春的一种迷恋(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苏童所写的《刺青时代》,听说王小帅要拍《刺青时代》,我一点都不奇怪。)。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和路学长《长大成人》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张扬曾经拍过一部《昨天》——因为贾宏声的真实经历,这是一个很容易拍出味道的好题材,可惜因为过于求奇以及一些表达上的原因,没有拍好。国外有一些导演的青春电影多为半自传,他们拍摄它,更像一种自身的精神救赎。比如《天堂电影院》和《我心狂野》。
  
  2、 边缘题材。作为曾经的殖民地,丢失了文化根的香港,娱乐电影一度繁荣昌
  盛,但它的艺术电影要想发展起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求助于边缘题材,以奇取胜便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同性恋、人性的极端、妓女、嫖客、前途暗淡的摇滚青年,在香港导演陈果的镜头中晃来晃去。台湾的蔡明亮,在创作日渐走进困境之后,边缘题材便成为一个看点。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张元早期曾经导演过的《北京杂种》、《东宫西宫》亦属此列。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类题材意义不大。
  3、 底层人物。霍建起的很多影片无疑属于此列,他善于发现底层人生活的某种境
  况和状态。由于和乡村、偏远山区的人们所站的高度不同,导演对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把握和阐释。《那山那人那狗》和《暖》都是这样的。陆川的《可可西里》也可以大致划到这个范围里来。路学长《卡拉是条狗》也属此列中的优秀代表。
  4、 作者电影。我个人更加推崇作者电影,导演嘛,既然是创作,就应该自己创作
  故事。而作者电影,也是最容易出杰作的。其实这一部分其实应该划到第四种里去,因为我们现在的作者电影,还仅仅停留在关注底层的层面上。贾樟柯的《小武》《任逍遥》,朱文的《海鲜》《云的南方》讲的都是底层边缘人的生活。
  
  历数我们的获奖影片,我遗憾地发现,我们的影片,城市题材的太少了,而讲现代人精神状态的,更是几乎没有一部。我们的获奖影片,都是我提到的前四种。张艺谋后来曾经试图拍摄城市题材的电影,《幸福时光》、《有话好好说》都没有多大的艺术成就。
  分析起来,这和我们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如今作为中坚力量的的导演,大多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时间都太短,因为战争的原因,我们的城市生活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氛围,正因为如此,我们缺乏《八部半》《红》《白》《蓝》这种讲述现代人生存的电影。而欧洲的很多国家,由于保持了几百年的优裕生活,拍摄讲述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城市题材电影层出不穷。
  一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电影在国际上展示的形象,仍然是长袍马褂穷乡僻壤的落败形象,我在心里就会不由自主杞人忧天地感到悲哀。
  
  中国的导演
  
  1、张艺谋。很多人把张艺谋奉为国际电影大师,我却并不这么以为。《红高粱》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品,他也就这么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获奖,无疑是沾了题材上的光,中国传统文化上腐朽的迷信东西,纳妾、大红灯笼、戏子,这些都是符号性的中国标志。单凭这些,《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欧洲获个奖项,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至于《活着》,其表述中国自军阀到文革的历史,也正是欧洲人猎奇的对象,不过是一个个死亡的故事而已。编剧余华都已经做的差不多了。
  张艺谋是依靠坚持从底层走上大堂的一个奇迹,他的贫苦出身决定了他不会拥有艺术创作上的贵族精神。在艺术精神上,他也就是个市侩的小市民。当他才华差不多走到尽头的时候,追求市场和轰动效应又称为他的另一个选择。《英雄》和《十面埋伏》这种豪华的垃圾无疑是坏了很多观众的胃口。如果继续再这样拍下去,买账的人就不多了。张艺谋是个聪明人,又开始转向他所说的艺术追求,拍起了《千里走单骑》。看看他选的编剧邹静之,再看看张艺谋,我对《千里走单骑》基本不抱期望。
  2、陈凯歌。与张艺谋恰恰相反,陈凯歌绝对是一个完美主义导演,在艺术创作上,他永远保持着一种贵族的气质。这也许和他的家境有关系,他是世家。而且,陈凯歌本人有很高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素养,但他的创作力无疑算不上强。《霸王别姬》之后,他没有给我们什么惊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在艺术上的追求。虽然《和你在一起》有些中规中距,甚至煽情的让我们不敢相信导演是陈凯歌,但我会尊重他的创作。他并没有象张艺谋那样马不停蹄地聚敛没用的钱财,失去自己思考的时间。
  3、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已经说明了一切。在艺术修养上,国内导演无人能与之匹敌。但我觉得姜文接戏应该慎重一些。他并不是一个多面手的演员。他的形象和气质决定了最适合他的角色应该是《红高粱》《鬼子来了》里面那样的莽汉或农民,他演土匪也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去演学者、知识分子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性格上的魅力太强了,掩盖了角色本身,使很多人把他的性格魅力当作了他的演技,误以为他是一个演技高超的优秀演员,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秦颂》力他演皇上的那种力不从心,我仍然记得。
  3、路学长。陆学长是另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导演。《卡拉是条狗》有很强的小说性,我看了很多遍仍然觉得不错。他的创作总是不紧不慢,但每次出的作品都让人比较信服。在拍摄小人物命运和挣扎上,路学长非常擅长。
  4、陆川。我个人人为,《寻枪》是一部很一般的电影,那些花哨的镜头和转换,让我一度很是讨厌——这都是初级的艺术青年才津津乐道的手法。但《可可西里》改变了我对陆川的看法,平静大气的拍摄手法,竟然象一位大师,《可可西里》的大气和冷静,让我对以后的陆川充满了期待。
  5、贾樟柯对中国七八十年代的个人体验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他的电影,对底层人物的表述是非常到位的。
  6、朱文。在表述现代人精神困境上,朱文无疑是中国导演中的第一个,他的指向和欧洲导演不谋而合。但他电影中的人物,仍然是那些小镇、小县城的底层人。朱文可能会和贾樟柯的命运一样,在国际上得大奖,在国内不受欢迎。他的小说表述细微平常的小感觉,虽然精细,未免小气。他以后的电影很可能还会走这个路子。
  7、孙周在境界上,和王家卫差不多,都是初级文学青年的水平。我不愿对他们多说。(呵呵,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一批人—)
  8、王小帅。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我比较喜欢,但他在文学修养上还是要差一点,所以《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看多遍都不会厌倦,但《十七岁的单车》我看完后,觉得不错、不错,但要看第二遍的欲望根本没有。他还会拍摄青春题材的电影,希望他会突破自己。
  9、何平。何平是一个非常懂电影的人,《双旗镇刀客》是个不错的影片,他后来拍摄的《天地英雄》,我个人觉得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电影,它很好地利用了电影的元素,故事很简单,但很好看。他一不靠中国的文革来满足欧洲观众,也不靠中国的落后去剥中国的伤口。《天地英雄》很适合在电影院里看,要比看《十面埋伏》里的演员踩钢丝玩杂技舒服得多。何平曾经说过,他拍电影不是表达什么思想,而是好看。我对他的这种说法很了解,也理解,看过《天地英雄》,我觉得他也做到了。
  10、张元。他做地下导演的时候,我年龄还不大,对那些地下导演非常崇拜,后来看了《东宫西宫》,崇拜减少了一点。等到他拍了《我爱你》和《绿茶》,我看过他在一个访谈里,对记者说,他也不知道《绿茶》里在那个男人床上的女人是不是女博士(角色名字我都忘了),我说了句操,觉得张元最好还是别做地上导演,太让我们失望了。他还是回到地下去吧,毕竟,在中国,地下导演这个称谓,对一些不明真相的艺术爱好者,也是一个小小的卖点。
  11、再补一条冯小刚吧。冯小刚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导演,他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很让人佩服。《甲方乙方》就不用说了。我觉得他严肃的时候所拍摄的《一声叹息》非常好。虽然说在表达思想上的境界一般,但他在那部影片里对细节和整部电影节奏的把握非常到位。结构严谨、收放自如。当然了,编剧是王朔,我也不知道这是谁的功劳。
  但我觉得《天下无贼》是一次退步,有点装,有点说教。
  想起来的就这么多人,就说这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4-25 10: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