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006|回复: 0

《易经》——神留给人可以问天的书

[复制链接]

8485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33820
发表于 2014-8-19 19: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子:从央视“百家讲坛”不敢讲《易经》谈起

央视的“百家讲坛”开播已经多年了,从中华民族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开始,上至先秦诸子百家,
下至明史清史,中间如汉代《史记》、唐代诗歌、古典四大名著,唐史、宋史,差不多都讲了个遍,
连宋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也由钱文忠先生讲了四十多讲,白娘子和孟姜女,梁山伯与
祝英台这些民间传说人物也登了大雅之堂。

可是奇怪的是,唯独历史最悠久,文化和精神内涵最深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四书五经
之首的《易经》,却是遮遮掩掩,藏藏掖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近千集的讲座中,只播了
区区一讲。

而且就是这一讲也还是问题多多。

首先国内众多的《易经》名家高手不请,而是请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台湾学者曾仕强。

曾仕强先生是否真懂《易经》我们后文会讨论。

其次是,曾仕强先生在登场的30多分钟内,既不讲《易经》是什么,也没有讲《易经》是怎么来
的,只是大而化之的讲《易经》对人生的影响。

连《易经》是什么,怎么回事都不告诉听众,就告诉听众《易经》对人生的影响。这样的讲座
真是让人不知所云,如坠五里雾中。
这一切是偶然的吗,回答是否定的。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经在同朋友交谈时,谈到了当初播讲《易经》的设想和安排。他曾努力
寻找真正精通《易经》的专家学者来试讲,但试了很多人之后,都无法通过台里的审查。
最后只得放弃。

后来因为“百家讲坛”有一个系列是邀请诸多名家讲名家读经典,这样一来,做为中国古代
有史以来诸多经典之首的《易经》就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所以只得草草安排了一讲。
各位想想看,《易经》是诸经之首,历史又是最悠久,播讲应该放在第一位吧,错。
百家讲坛把它放在16讲的最后一讲,一般人耐性不够恐怕还听不到这里。你说奇怪不奇怪。

《易经》究竟讲了什么,为什么会让央视这么讳莫如深呢?
真实的原因就是,《易经》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被称为探索宇宙奥秘的宝典,她究竟是
作为一部指导人生的哲学性著作,还是能够探知宇宙和生命奥秘的神传文明。如果是前者,
她的价值和作用将大打折扣。而如果是后者,等于承认这个世界是有神存在的。
不过,《易经》毕竟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群经之始和群经之首,连古代儿童启蒙读物都
可以播出四十多讲而不讲《易经》这委实说不过去。“百家讲坛”最近总算推出了由台湾
学者曾仕强主讲的《易经》系列讲座。

我们的问题是,曾仕强先生所讲述的是真正的《易经》吗?曾仕强本人真的懂《易经》吗?

关于《易经》是什么,我们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现在我们一起到百度上来做一次检索。
第一个问题:《易经》是什么?
百度注释:《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
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
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这段文字给了我们这样两条信息。
a、她是由5000年以前的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伏羲发明的。
b、她是大道之源,是一本进行预测和提供预测规律的书。
第二个问题:《易经》的内容包括哪些?
百度注释:《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a、《经》分为《上经》和《下经》。
《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b、《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
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
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这段文字我们又得到了这样两条信息:
a、《易经》的《经》部分主要是预测用的卦和卦辞。
b、《易经》的《传》部分有10篇,是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这里的《传》又称为《易传》。
第三个问题:《易传》的作者是谁?
百度注释:《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
《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最后一个问题:孔子和《易经》是什么关系?
百度注释:历史上,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的说法。
孔子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
“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现在,我们把检索到的内容做一个总体的结论,用一句话来讲清楚:

在500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伏羲发明了可以预测和解读天地万物的易经和八卦。
到2000年前左右,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开始读易,作《易传》为《易经》
这部预测的宝典做了注释和解说。
《易经》和《易传》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周易》。
换句话说,是伏羲的发明了促成了《易经》的出现,是孔子的《易传》为我们后人做出解释
和说明,并留给后人。


如此看来,孔子在传播和发扬《易经》方面确实做了一件大好事。

不过,现在我们有一个疑问需要提出来,那就是,这位给《易经》做传做解说的
的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数千年前从伏羲那里传下来的《易经》呢?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笑话嘛!有本事给《易经》做注释的人,怎么会不懂《易经》呢?
如果不懂《易经》他怎么做《易传》啊!史上就有文献说明孔子还是一位非常精通周易
预测的人哩。
能给《易经》做注释的人,就一定精通《易经》,这种说法成立吗?

那可不一定!

清代有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名叫林琴南。他是在清代排名前两位的翻译家之一(另一位是
大名鼎鼎的学者严复)。这位林老先生,一生翻译世界名著无数,但他却是在世界翻译
史上绝无仅有的不识一个外文字母的翻译家。

不识外文怎么翻译啊?这个很简单。他老人家随便逮住一个出过洋,喝过洋墨水的人,
问他:“我说你在法兰西、英吉利、美利坚都读过什么书啊?”

那位就说了:读了什么什么恩仇记,N个火枪手、某某大爷的小屋等等。

林老先生就说:“那好啊,你给我学学这些个书都讲了些什么啊!”

那位仁兄就如此这般地讲上一通故事,林老先生听了就说:“挺好啊!”

晚上回去就把听到的这些添油加醋、合理想象、大胆发挥一通,再过几天,一部翻译新作就出版了。
如果你去查原著,你根本就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原创,谁是翻译。

所以说能给《易经》作传,根本就证明不了孔子真的精通《易经》。

如果孔子并不精通易经,却又给《易经》做了传,或者他所做的《易传》只是他个人读《易经》的读后
感,那样的话,后世2000多年来把《易传》奉为解读《易经》必不可少的圭臬,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了吗?

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天大的笑话。
其实,伏羲留给后人的“易”,是可以涵盖宇宙万物,预测天地变化的法则。

而孔子为“易”所做的“传”,只不过是他读“易”之后,为“易”中表现的
天道恢宏,世事有序所发出的慨叹而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后感。

我们知道,孔子是不信天命的。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差不多一生都而
奔走追求。只是到了晚年,眼见大势已去,才不得不放弃自己想成为一个政治家
的梦想。这个时候他其实是在反思自己的一生:为什么自己有那么大的治理天下
的理想和才华,却四处碰壁,终生不得其用?

他在研读“易”的时候,蓦然发现,原来天亦有道,人间万事万物皆有其生存
发展的缘由。世事变化并不象人们所看到的那种表像。由是,他把关注的目光
投向了这部揭示宇宙奥秘的宝典。希冀从中找出指导人生的规律。

不过,孔子并没有从“易”的预测入手来探讨,而是在“易”从伏羲传到春秋
战国时代的3000余年所结晶下的大量卦辞和爻辞中去寻觅。
这些卦辞和爻辞,原来是预测过程中用于解释和解读事情变化发展和演进的,
其中凝聚了特定空间时间状态下,事情发生发展的态势和规则。远古时代没有
文字,所有的卦都是由图形组成,而解读也都是通过图形完成。后来慢慢
有了文字,预测过程中就用最简单的文字,把预测中出现的变化和进程及结果,
在卦的图形所表现的不同的时间阶段上做出标注。这些文字积累的多了,就成
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卦辞和爻辞。
那么,卦辞和爻辞有什么差别呢?

卦辞是在一次完整预测过程中,对所预测的结果总的说明。而爻辞则是对预测
过程中,各个不同时段和阶段的说明。因为一个卦里有六个爻,也就是将所要
预测的事情分成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爻,由初始到高潮,直至结尾。
伏羲所留给后人的“易”,由周文王丰富和完善为人们比较容易推演的64卦形
式。而这64卦其实是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和发展绵延全部纳入其中,
形成一种与宇宙全息相对应的人用于预测的全息模型。所以从中就可以解读你
所要了解的任何空间时间状态下事情和人及所有生命在这个大的态势下的变化
和演进历程。
那么,孔子从这些卦辞和爻辞中所体悟出来的对宇宙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
对社会的思考是否是正确的呢?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了。
伏羲留给后人的“易”,其实就好象我们今天的气象学和气象预报体系。

气象学及其气象预报体系通过对天气的预测,可以准确预知未来时间里天气
变化的形势和进程。大到整个地球,小至一个小小的局部地区的天气变化和
温差变化,只要你想知道,气象学及其预报体系都可以告诉你。准确程度如
何呢?从理论上来说,是绝对准确无误的。如果出现误差,只能是后天人为
的操作中和解读上出现了问题,而并不是气象学及其预报体系造成的。
如果我们把预测的全部结果记录下来,就形成了预测的数据,可以给后
人提供分析和研究。
现在假设有一个人,他想研究天体和宇宙间气象的变化,及对各个区域的影响,
那么他可以通过学习气象学及气象预报体系来做到。但这样所要花费的时间
很长,因为它不仅有系统的知识需要学习,具体的技能需要掌握,还需要有
大量实践的磨砺才能真正把握。

他也可以另外走一条捷径,那就是不去做这种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而是转向
去研究过往的气象预报资料。从中分析和研判,得出所要的结论。
虽然气象预报资料很局限和并不完善,但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这些资料,仍然
可以推导出:原来四季是循环变化的;原来南北两极是寒冷的;原来阳光过了
正午,光芒就逐渐削弱了;原来晚上子时时分是气温最低的,等等。那么把我
们依据这些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公布于众,它同样是正确的。从总体上来说,就
象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因为它本来就是从气象学及其预报体系中来的。只不过
并不是通过预测的手段完成的。

孔子他老先生所做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件事。

他没有去学习“易”的预测原理和方法,而是从3000多年人们通过“易”的预测
所得出的资料,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了一些在天地间,在人世间普遍
适用的法则,记录在案,并附录在“易”的后面,一并端上来,奉献给了大众。

但这些法则比起“易”所能提供和解读的宇宙天地间的全部法理,实在只是皮毛。
孔子的研究方法其实也是在舍本逐末,割裂了系统,用自己人生的体验来呼应
宇宙的变化和规则。这其实也是孔子从本质上不相信天命的必然结果。

不管怎么说,孔子的这种做法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和解读的方式,虽然层次低一些,
但本身并无太大过错。一家之言而已。如果说有错的话,就是他应该注明一条,
他所得出的一切结论,均非来自对《易经》预测过程的了解和解读,而只是通过
对预测结果所形成和积累下来的大量卦辞和爻辞中分析总结而来的。

同时还应注明,这些圴为个人心得,引用小心。这样就不会误导后世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央视“百家讲坛”所聘请的台湾学者曾仕强先生,听他谈学习
《易经》的过程,我们就会明白曾仕强先生所掌握的《易经》和他所讲述的《易经》
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他第一次在“百家讲坛”上讲解《易经》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段时间,我的
身体非常弱,总是有病,这个时候我的父亲就让我去学习《易经》。说如果明白了
《易经》的道理,就可以保持身心健康。我就开始去读《易经》,可以我怎么也读
不懂,一点也搞不清楚《易经》里到底说了什么。我就很苦恼。这个时候,我的
父亲,他老人家是非常精通《易经》的,就告诉我,要想读懂《易经》,必须首先
去读《易传》。我听了这番话后,就开始去读孔子写的《易传》。啊呀,这个时候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易经》这么博大精深啊,原来《易经》是这么一回事啊。
我越读《易传》,就越佩服孔子他老人家。如果没有孔子他老人家。我们直到今天
也不会知道原来《易经》是这么一个伟大的著作啊!”

这就是我们这位曾大官人对《易经》的解读。

这种解读和赞美,在他目前正在央视播讲的《易经》系列讲座中,差不多在每一集中
都反复出现。

他这是在给我们讲解《易经》吗?

这应该是讲解孔子和他曾仕强本人读《易经》的心得体会才对!
  
孔子在传播“易”的过程中,做了一件好事,但同时他也做了一件大大的坏事。他把
后世的人们对“易”的理解,局限在2000年前他那个时代他的水平上,从而割裂了
人与神的沟通与联系,切断了人与神相通的纽带。

孔子,圣人耶?罪人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3-29 21:4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