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回忆:“红顶商人”荣毅仁的一生
万维读者网综合报道,“红顶商人”荣毅仁的一生。1886年,14岁的荣宗敬(荣毅仁的伯父)由于家境贫寒被迫离开学堂,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学徒。3年后,15岁的荣德生(荣毅仁之父)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大上海,在给另一家钱庄当学徒的兄长的引荐下,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几年后,两兄弟一起在上海开了广生钱庄,两年盈利6000元,随即在1901年开了一家面粉厂,拉开荣家白手创业第一步。到1937年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有14家,远销英法东南亚,占全国总产量29%,是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因面粉厂发展需布袋子,1915年,兄弟俩又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在上海、无锡、武汉等地共衍生9家棉纺织厂,鼎峰期拥有全国24%纱锭量,又成“棉纱大王”。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子弟纷纷离开上海,大量资金外流。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决定留下。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但在国家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新的复苏。荣毅仁简历
1916年5月生,江苏无锡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民建成员。
1937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1939年兼任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1943年兼任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1945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
1950年后,历任申新纺织公司总管理处总经理、恒大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面粉工业同业公会主委、华东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7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工商联副主委。1959年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9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2年—2001年3月任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1982年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83年起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当选为全国工商联第六届执委会主席。1992年12月至1993年任第一届海协会名誉会长。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93年3月辞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的职务。1996年9月9日被推举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荣誉会长。
历任全国工商联第一至五届执委会副主席(副主任委员),第六届主席;民建第一至四届中央常委、副主委。
是第一、二、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7年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1992年12月获美国加州荣誉公民称号。
爱好:业余摄影、收藏相机、养玫瑰花;足球,尤爱女子足球。
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夫人:杨鉴清,有四女一子;儿子:荣智健。
荣毅仁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他的大学时光在上海度过,就在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曾为荣氏家族写过传记《挑战 大上海》的中国作协会员薛尔康,与荣毅仁同是江苏无锡人,也同是无锡辅仁中学的毕业生。
“由于都是教会学校,很多无锡辅仁中学的毕业生都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32年夏到1937年,四年多的大学时光后,刚毕业的荣毅仁,年仅21岁,就开始进入荣氏家族企业。不过,“官”不大,只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任个助理经理;两年后,兼任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1943年兼任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直到1945年,29岁了,才升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
“荣毅仁并非他父亲荣德生最疼爱的儿子,但荣毅仁一直谨遵父亲教诲。”薛尔康指出:荣毅仁最喜欢的那句名言“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正是其父自创的座右铭,现在这副对联还在无锡梅园,在清末已是商界名人的荣德生旧居中挂着。
谨遵父训并不仅在一句话。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和荣毅仁交谈
据解放日报报道,1937年上海沦陷,兼任上海纱布联合会主席、上海面粉联合会主席、上海经济委员会委员的荣德生,屡次回绝日本侵略者要求和他合作经营、要求他主持局面的纠缠。面对日本人把他的企业拆光的威胁,荣德生坚决不当亡国奴,凛然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1949年上海解放,当荣氏家族子弟与一些上海资本家纷纷出走时,荣毅仁不畏国民党的威胁利诱,毅然把已在香港的妻子儿女接回上海,还从“留存者”积极转变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抗美援朝时,他积极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民族资产阶级首户,荣毅仁又率先将自己所辖的全部工商企业痛快交给国家合营。
这样的“红色资本家”,难怪195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会专程赶赴上海为他“助选”。“当时陈毅说了这样一段话:匆匆赶回来,因为毛主席给了我个特殊任务,请投荣毅仁一票。毛主席说,荣家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首富,我国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恐怕也只有这么一家了。”
曾在原上海《大公报》任职的计泓赓,专著传记《荣毅仁》。昨日电话里她回忆:“荣毅仁当选上海市副市长后,想邀请陈毅吃饭。资本家来请吃饭?要不要去吃?结果,市里专门开会讨论,最后是陈毅果断拍板———吃!”
“荣毅仁与上海,是荣毅仁一生中相当精彩的部分。”计泓赓告诉记者:不但荣毅仁对上海的感情深,他相濡以沫69年的发妻杨鉴清对上海也有深厚感情。1979年,荣毅仁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中信’创业之初,杨鉴清十分关心上海来的老工商界人士。她说:‘徐昭隆、王兼士、吴光汉、雷平一等到北京都已六七十岁了,为了协助毅仁搞好信托投资公司,离开上海的妻室儿女,放弃优裕安定的生活,独身在公司工作。我深感自己有责任,便经常烧些南方菜和粥给他们送去,还请人帮他们洗衣服。休息日或逢年过节,便把他们请到家来叙叙,吃顿饭……”
知道吗,就在本月之初,10月9日,正是荣毅仁与爱妻结婚69周年纪念日。
69年前,结婚那一年,荣毅仁还在上海读书呢。
求学、成家、立业、从政……薛尔康说:“我认为,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经济角度,荣毅仁一生的基础就在上海奠定。”
荣毅仁的爱情
荣毅仁和夫人杨鉴清已经携手度过了60周年的钻石婚,世纪的风云,人间的沧桑,企业的兴衰,家族的聚散,潮涨潮落,甜酸苦辣,他俩都一起走过来了。如今,他们更相知、更相爱、更相濡以沫,安度着简朴、幸福的晚年。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年轻人的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包办,而荣毅仁和杨鉴清的婚姻,却既是“包办”的,也是“自由”的。少年时的荣毅仁很有主见,对婚姻的事也早就打定主意:“我要自己挑喜欢的人。“十二、三岁的时候,提亲的来一了,他总是对父母说:“我不要。”很多人来提亲都没成。
据养生大世界披露,罗曼蒋克式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荣毅仁在无锡中学进修的时候。一天中午,荣毅仁与同学在操场上散步,看见校门口一辆包车上下来一位蓄着乌黑短发,俊俏秀丽的小姐。从看见她的第一眼起,荣毅仁便感觉心头掠过一丝说不出的感觉,并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后来,向学校的门房打听,知道这个姑娘是无锡名门杨干卿家的二小姐杨鉴清,她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转回省立无锡中学读初中。
荣毅仁与夫人杨鉴清、儿子荣智健合影
非常凑巧的是,这时有人给荣毅仁做媒,说的就是杨鉴清,并送来了“八字”。由于荣毅仁早就申明要自己喜欢的,荣家一直没有给杨答复。过了些日子,杨家想收回“八字”。幸亏荣毅仁一打听,知道正是自己看中的杨鉴清,才炀攘怂簧男腋;橐觥K泵Σ缓靡馑嫉囟阅盖姿担骸澳锬?妈妈),这家小姐我中意。”
“荣少爷”不仅仪表堂堂,而且彬彬有礼、谈吐不俗,杨鉴清的父母一看就很喜欢。不久,16岁的荣毅仁和1 5岁的杨鉴清定下了终身大事。
那个年代,未婚夫妻几乎没有公开接触的机会,荣毅仁和杨鉴清便借鸿雁传书交流感情。有趣的是,杨鉴清的第一封情书并不是她自己写的,而是由她父亲捉刀,用的还是文言文,之平者也。文言文对荣毅仁来说,自然游刃有余,他就“对等”地也用文言文给她写回信。老丈人本是满腹经纶之士,看了荣毅仁写的信也眉开眼笑,他没想到未来的女婿古文根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