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
作者 應克復 寫於 二零一六年毛澤東時代以來所積累的病毒,迄今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診治,盡管十八大後反腐敗的輝煌戰績和體制改革的壹些進展,獲得了民眾的認可,在壹定程度上加強了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但恰恰是這些業績,掩蓋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矛盾。我認為,與其沾沾自喜於國家眼前的繁榮和強盛,不如認真地探索危機的真相和矛盾的根源,尋求解決與克服之道,使國家得以長治久安。
許多朋友都曾談到,目前我國社會最顯著的矛盾是經濟迅速發展,政治卻依然僵化。對照歷史和實踐,這個判斷不無道理。1987年中共十三大曾決定開展以黨政分開為首要任務的政治體制改革,以逐步建立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治體制。但“8964”後卻被束之高閣,以致專制惡政,愈演愈烈;而經濟則因改革開放的閘門已經打開,得以循著市場的規律,不可遏止地奔騰前進。於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專制主義的極權政治,分裂日益嚴重。十八大以來的許多改革措施、政策口號,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彌縫這個裂口,使政治和其他上層建築,能夠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但由於沒有找到真正的裂隙所在,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有時甚至還起了治絲益芬的作用。
專制政體的基本特征,是權力的不受制約與監督,上自毛澤東的“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下至當今的城管和截訪、拆遷的“臨時工”,都有權行使專制職能,剝奪公民的基本權利,這是人所共見的事實。但政治權力之所以不受制約與監督,根源不在於權力本身,而在於意識形態,在於指導權力運行的理論思想和價值觀念。只有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才能建立起符合於歷史規律和社會需要的權力運行機制。
經過六十多年的教育灌輸而形成為傳統觀念的主流意識形態,實際上是壹團誰也說不清楚的迷霧。從所謂的“四項基本原則”到“三個代表”,為了宣揚這些充滿謬誤的意識形態,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國家財富,消耗了多少人的時間和精力。正因為誰也說不清楚,所以誰都可以隨心所欲地逞意遐想,那些禦用文人更是把它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實際上華而無實,似是而非。但它發揮了壹個至為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鞏固專制統治。
這些主流意識形態的謬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不理解中國現階段所處的歷史方位,同當代歷史潮流相悖,違反歷史規律。
從清末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思想理論以來,中國就逐漸進入了壹個以反封建反專制為主旨的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主和專制的矛盾,成為這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在壹百多年來的鬥爭中,民主和專制互有勝負,但每次搏鬥的最終結果,卻總是專制壓倒了民主。這是因為,專制主義在我國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無遠勿屆,無孔不入,而民主主義卻只有壹百多年的歷史,受其影響的,主要是壹些知識分子和城市居民。所以,直到現在,整個社會,從城市到農村,從首都到邊疆,朝野上下,體制內外,依然彌漫著濃重的封建專制主義,以及由它派生的奴隸主義。這個事實表明,我們目前仍然還處於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時期,只有在社會上消滅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奴隸主義,才可以說是完成了民主主義革命,走完了這個歷史階段。和民主革命的歷史階段相適應的意識形態,應該是民主主義的意識形態。
但是,主流意識形態卻反復告訴我們,中國已經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應該堅持的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壹個彌漫著封建專制主義和奴隸主義的社會,居然要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而且對這個虛無縹緲、連鄧小平也承認自己沒有搞清楚的社會主義,充滿自信。這是多麽荒唐!為什麽會這樣?
五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是以所謂的“社會主義革命”載入史冊的。但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既沒有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也沒有社會主義的精神條件。在意識形態領域,只有歷史悠遠的專制主義和習染未久的民主主義。而按照社會主義本來的理論涵義,它是要取代資本主義的。所以,集合在社會主義旗幟之下的,只能是資本主義的天敵——封建專制主義。換句話說,社會主義革命的推行者,只能用封建專制主義的眼光去觀察社會主義,理解社會主義。所以,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實現的不是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封建專制主義的復辟。迄今為止,官方文獻和媒體所喧嚷的堅持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在堅持封建專制主義。
不論是文獻上的社會主義,還是實質上的專制主義,都不符合於現階段的社會實際:社會主義是消滅封建專制主義和奴隸主義之後才有可能出現的未來歷史階段,離現在還很遠;專制主義雖然目前仍頑強地存在於社會的各個角落,但它是將要被歷史淘汰、被民主主義取代的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打著社會主義旗號,卻充滿著封建專制主義的內涵,同現實社會脫節,同正在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脫節,完全不符合我國歷史發展的需要。
(二)違背意識形態自身的發展規律,打壓不同的意識形態,造成了社會精神領域的貧乏和畸形。
意識形態是人類物質生產條件和社會生活條件在人們頭腦裏的反映。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和渴望,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必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各種觀念形態爭奇鬥勝,各擅勝場。經過歷史的篩選,留下真善美,淘汰假醜惡,這是意識形態的生成與發展的自然規律。但在專制主義的政治統治之下,這種局面顯然是不利於專制極權的統治秩序的。所以,統治者總是有選擇地宣揚有利於專制統治的意識形態,而限制不利於專制統治的意識形態。可是,在專制統治比較薄弱的時代或特殊的領域,意識形態的發展規律往往能突破禁制,不同意識形態獲得壹定的傳播自由,帶來文化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歷史上最典型的事例是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各抒己見,異說紛呈,給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厚的文化遺產,幾千年來傳承不絕,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個歷史事例告訴我們,在意識形態的思想指導上,應該循著意識形態的自身規律,讓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都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真正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繁雜的思想觀念的交流、碰撞、評說、辯駁的過程中,擇善而從,加以弘揚。只要是有生命力的意識形態,都應該有留存於社會的價值;至於沒有生命力的意識形態,或曇花壹現,自然隕落,或被排擠向隅,漸次雕零,都不需要政治權力的幹預。
但我國幾十年來的指導思想卻和意識形態的發展規律相悖而行。初期是“以俄為師”,理論思想唯蘇聯的馬首是瞻;繼而“輿論壹律”,“反對封資修”;再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總之是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唯壹性,排斥壹切非主流的觀念形態。長期違背意識形態發展規律的結果,是教育的衰落,思想的貧困,文化的畸形,理論的蕭條,甚至導致人才的雕零,道德的淪喪。錢學森的“世紀之問”:我們為什麽出不了大師級的人才?答案只能歸結為對意識形態的專制統治。
時至今日,主流意識形態由於違背歷史潮流,和社會現實脫節,日益陷於形式主義,缺乏理性的感染力和真理的說服力,因而不得不依仗政治權力,強行宣傳灌輸。官方媒體和宣傳部門、教育部門本著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和進教材、進課堂等指令,壹方面連篇累牘地通過媒體、教材、出版等渠道,進行蒼白無力的說教;同時,禁止關於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新聞出版自由等意識形態的討論和宣傳,把這些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價值觀念,排斥在合法的發表、出版與宣傳之外。這就應了壹句老話:“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這種指導思想的取向,是典型的文化專制主義。
(三)空洞的理論脫離社會實踐,造成人們理想和信仰的失落。
在我國的歷史上,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曾經以它理論表面的徹底性,征服了許多誌士仁人。它所展現的完美的社會前景和倫理境界,吸引了無數的真理追求者,他們在接受與信仰的基礎上,建立起崇高的理想。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檢驗,特別是在經歷了多次以傳統的意識形態口號掩蓋兇殘的專制暴政為特色的運動之後,主流意識形態充分暴露出自己的虛妄,使許多曾經為它傾倒的人士懷疑它的真理性,看到了它的不切實際,因而淡化、疏離甚至放棄對它的信仰,拋棄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理念,整個社會也陷於信仰缺失、理想泯沒的迷茫混噸狀態。建立起市場經濟之後,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理想和信仰已經成了迂腐可笑的嘲弄對象,取而代之的是拜金主義、唯我主義。這個令人沮喪的趨勢,本應促使當局警惕、覺醒,改弦易轍,無奈指導思想上依然迷戀於傳統的意識形態,不可自拔地沈溺其中。官方輿論大肆鼓吹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話語權”,“占領意識形態的戰略高地”,“守住意識形態的‘上甘嶺’”等等,以“三個自信”之類的論斷,自欺欺人。如此鼓噪,恰恰反映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缺乏自信。如果真的自信主流意識形態的優越性,何不讓非主流的意識形態也能有壹個自由發表的天地,在公平的競爭與對決中,分出高低是非?像現在這樣獨霸輿論和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意識形態陣地,所反映出來的,不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大和有理,而是面臨著嚴重的意識形態危機。
意識形態的嚴重危機特別表現在這樣的事實上:宣傳主流意識形態,依靠的不是意識形態本身的真理性和說服力,而是權力和欺騙。有些觀念形態,恐怕連宣傳者自己也不相信,怎麽能打動別人呢?有壹個常見的事例也許很能說明問題。中國共產黨每年都有大量參加者,他們在入黨宣誓時,都表示要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這是幾十年來不變的傳統,似乎沒有哪個共產黨員提出過異議。但是,如果認真分析,問題就來了。如果說,早期入黨者對共產主義還有壹定的信仰,參加共產黨是真誠地決心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終身,甚至願意為它拋頭顱、灑熱血的話,那麽,這幾十年來,特別是這二三十年來,有多少入黨者是真誠地決心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終身的?回顧我們在青年時代,確實曾經把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終身的最高理想。我們曾經以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積極努力,既是為了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壹和富強的新中國,也是為未來的共產主義加磚添瓦。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大家普遍意識到,共產主義不過是對未來社會的壹種幻想,即使有可能實現,也是非常非常遙遠的未來,現階段根本無法認知,甚至連理論探討都沒有實際意義,還談什麽為它的實現而奮鬥終身呢?而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入黨者,入黨時都誓言願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宣誓者、監誓者都不以為非。這是盲目的欺騙,還是真誠的表述?明知不能實現,還表示要為之奮鬥終身,豈不是心口不壹、言行分裂嗎?不幸的是,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入黨宣誓上,而且在其他情況下也屢見不鮮,帶有相當的普遍性。在意識形態成了虛無的空文,只是懸掛在文獻和媒體上的情況下,建立在它的基礎上的理想和信仰,除了自欺欺人之外,還有什麽價值?
(四)把已被全面歪曲的馬克思主義確定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形成主流意識形態的獨斷性和排他性。
中共十八大通過的新黨章總綱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壹個政黨需要有自己的指導思想,這是可以理解的。政黨是由壹些具有共同理想、共同目標的人結成的,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就需要有壹套相應的意識形態和理論體系,來規定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行動綱領。這裏就有壹個選擇的問題。按照黨章的規定,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些相互之間雖有聯系,但內容各異的觀念體系是怎麽捏在壹起的呢?壹種解讀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所以有些文獻就只提“鄧三科”,不提“馬毛”。還有壹種解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源,其他都是流。主要根據是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裏說的:“十月革命壹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近幾年理論界對列寧主義批判頗多,所以有的文獻和文章只提馬克思主義,而不再強調列寧主義了。但指導思想的意識形態,實際上還是列寧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上溯九十多年以前,中國共產黨就是在列寧主義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通常指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觀點。把他們的思想命名為馬克思主義,似乎應該包括他們所有的思想觀點。但他們畢生從事研究,不斷有所創新,有所發現,新的觀點對原來的認識,既有所繼承,也有所否定。這些被否定的觀念,同他們後期的思想是矛盾的,對立的,怎麽能同處於壹個理論體系呢?有人認為,作為壹個理論體系,應該只包括正確的觀點,不包括錯誤的觀點(這曾經是對毛澤東思想的權威解讀)。但是,人們對某些觀點的看法是不盡相同的,那麽,由誰來判定這些觀點的正誤是非呢?還有,壹些觀點曾經被認為是正確的,但後來卻被證明是錯誤的;或者,現在被認為是正確的,誰又能保證它以後仍然正確呢?可見,以個人的名義來命名壹種理論體系,本身就是不精確、不科學的。馬克思曾經壹再表示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如果壹定要保持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那麽,比較合理的解讀,應該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的晚年思想為準,包括他們在晚年沒有否定的早期思想。
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變種,是用沙俄專制主義來解讀馬克思主義的產物。毛澤東思想則是中國特色的專制主義同列寧主義相結合的結果,具有更加濃厚的封建專制主義色彩。鄧小平所總結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既是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核心,也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基礎,但離馬克思已經越來越遠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傳統主流意識形態的獨斷性和排他性的根源,“五不搞”、“七不講”就是它的獨斷性和排他性的集中表現。
壹個政黨的指導思想,不應該局限於某種理論體系。即使確定某壹個理論體系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也應該註意吸收其他理論體系的長處。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給我們留下大量的理論遺產,壹個有遠見的政黨應該博采眾長,用於結合面對的社會現實,指導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而不應固步自封。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都談到自己的思想觀點的局限性,並不認為他們自己的理論觀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因此,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意識形態,應該是具有開放性、可容性、普世性的價值觀念。而幾十年來已經成為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卻以獨斷性、封閉性、排他性為特征,這個事實,說明這些占主流地位的意識形態,都已離開馬克思主義。
(五)結論
為了從根本上驅除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霧霾,探尋國家發展的正確途徑,首先需要找準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在民主與專制的意識形態博弈中,選取、弘揚民主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清除假冒偽劣的社會主義,即封建專制主義和奴隸主義的意識形態。其次,遵循意識形態生成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推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實施憲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開放報禁、書禁,取消會禁、社禁,讓“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在意識形態領域,也能發揮作用。再次,在意識形態領域,廢除壹切獨斷的、封閉的、排他的法規和指令,還意識形態以自由。最後,對現有的價值觀念,如去年提出的12條社會核心價值,作出民主主義的解讀,不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模糊不清的概念,給它塗上封建專制主義的色彩,這是最符合於馬克思主義的抉擇。
以上所論當否,尚請識者指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