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zhu2689 发表于 2022-12-10 14:11:17

朱同 桃过疫劫

本帖最后由 dazhu2689 于 2023-1-24 13:08 编辑

最近中共防疫失败,为了应对必然到来的疫情高峰,国内囤货的热潮又再次到来。各式各样的药品成了紧俏商品,这几天,一种特殊的储备品,出人意料地最先卖断了货。
黄桃罐头。
12月9日,罐头品牌林家铺子在某社交平台发文辟谣称,黄桃罐头本身没有任何药效作用,并劝网友们理性囤货,不要盲目跟从。该厂家还表示,目前货源充足,不必惊恐,也不必疯抢。

意外被网友回怼:黄桃罐头有没有药效我们不知道,你根本不懂黄桃罐头;黄桃罐头会保佑每一个东北孩子;黄桃罐头当然不是药,是东北孩子的药神。
按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事多半掺点营销,但放在黄桃罐头上,还真说不好——
好多北方网友认为买不到药没事,桃罐头不能少,甚至比一些感冒药更加难抢。
它虽身为罐头食品,如今却被视为消炎药的 " 平替 ",被算在药物储备里。

这源自于一种南方人可能不太懂的东北/北方“迷信”:不管大病小病,来口黄桃罐头就好;要是危机时刻,罐头更不能少。
有些药店也上架了黄桃罐头:

根据晒出的囤货情况可以很容易地判断一个人的家乡:如果储备里有黄澄澄的桃罐头,那多半是来自东北的大兄弟(或其他北方地区)。

黄桃罐头为何成为北方的“药神”?
在一代北方人眼中,它就是“康复神药”。大到手术,小到感冒,来一口黄桃罐头,马上能一蹦三尺高。
这种玄之又玄的形容,一度让南方网友们不可置信,直到大量北方孩子出面证明:在他们小时候,这就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良药”。

黄桃罐头的传说,让它成了如今互联网上最具神话感的食物。
这种神秘的现象,可能诞生于上一代人的集体习惯。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罐头属于北方的“贵重食品”。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只有在走亲访友、逢年过节时才会舍得捎上一罐。
对于这些家庭的小孩来说,也只有赶上“特殊时期”才能尝上一口。
小朋友生病发烧,胃口不好,再加上怕苦不愿吃药,每逢此时,家长们都会开罐黄桃罐头喂服。
久而久之,这代人便有了孩子一生病就喂黄桃的习惯。
冬季的北方,相较之下更难吃到新鲜水果,会更倾向选择罐头产品,这种“生病喂罐桃”的现象在以东北为首的北方更加常见。
除此之外,老一辈的人们对桃这种水果也有着一定迷信。老祖宗认为,桃枝能驱邪,桃亦能寓意“健康长寿”(寿桃),而到了当代,“桃”因与“逃”同音,也有着吃桃“逃过一劫”的说法;少年的时候学文,老师说“逃之夭夭”出自“桃之夭夭”,非常的困惑,只知道漂亮的女妖怪小姐姐最讨厌牛鼻子老道士手里的桃木剑,年纪大点了才懂“桃”和“逃”的典故,才知道把女妖怪叫做小姐姐是很恐怖的想法,更可怕的是自己好像已经变成“坏”道士了……
这些吃桃罐头长大的孩子们,自小就有了“一生病吃桃就好”的美好记忆。

如今他们已经从被父母照顾的孩子变成照顾孩子的父母,但过去的习惯似乎已经成为传统——每当孩子或者自己感冒发烧,总是想到甜甜的黄桃。
它不单纯是种食物,也是一种精神慰籍,它就意味着“康复”,意味着“安心”,意味着被父母照顾的美好时光。
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属于北方人的“特效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同 桃过疫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