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空喊号子 经济危机无解
大纪元 王赫7月24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从官方稿看,对比同一主题的4月28日政治局会议,以及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假、大、空”一以贯之,无一例外地先唱赞歌,且大量段落、字句重复。这显示的不是中南海的政策连续性,而是其思维的惰性,政策灵活能力的丧失以及治国理政的失败。
中国经济去年就已“大盘动摇”,急喊“三稳”(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可除了物价稳住之外,增长和就业都没稳住;而物价呢,2022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2%,2023年上半年持续走低(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0.7%, 6月份环比下降0.2%),则并非好事,反映的是经济衰蔽。
中国经济的问题,当局看没看到呢?当然看到了。比如,去年12月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今年4月说: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7月说: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问题看到了,可解决方案呢?还是一些套话、空话,不敢直面现实,不敢深究问题的根源。
比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这句话本世纪初就在说了,但十几年下来都没啥进展。为什么?核心在于这个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是垄断性、压榨性的,经济畸形增长,财富被一小撮人掠夺了,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是穷人,中等收入群体明显偏小,消费根本不可能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真要扩大国内需求,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社会财富结构从“倒T字型”转为“橄榄型”,就必须打破既得利益者结构,进行经济体制和政策的重塑、重构,谁敢走这一步?
比如“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美科技战深入发展,美国正在重构芯片的全球供应链,联合日本、荷兰、台湾、韩国等对中共“卡脖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竞争激烈,西方针对“中国制造2025”、“中国标准2035”等在科技、教育、经济等领域与中共有限度的“脱钩”。没有西方的科技、资金、市场,中共想靠“自力更生”来实现产业升级,这绝无可能。
比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个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基本政策,凸显了“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和限度。二十年来“国进民退”,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只是“口头”优化、实质恶化,比如7月会议还在提“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为什么这样呢?还是源于中共的意识形态及其体制安排。当前经济危险,中共又有求于民营经济,7月19日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简称“31条”)。这类文件,当局曾于2005、2010、2012、2015和2019年分别发布过,合计共有173条。可落实了多少呢?从实践看,“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废除,中国需要的是彻底的、全面的、真正的改革开放。
比如,“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7月会议提到两个重点。一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这说明当局至今不敢承认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现实,还抱幻想要“救市”,但也自知很难,在半遮半掩的调整政策,可这样只会延长中国房地产市场重整的时间和难度,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将远远惨过日本。
一是“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这里情形复杂。地方债的显性债务,截至2023年5月末,约37.56万亿元,几乎全是公开发行的债券(占比超过99%),主要被商业银行持有(比例超过80%),一旦地方政府还不了债,相关银行就将爆雷。更大的威胁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集中在城投债,估计规模超过60万亿)。财政部去年公开表示,隐性债务增长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存量隐性债务也已经化解三分之一以上,隐性债务风险稳步缓释,总体可控。这话只是自我安慰。实际隐性债务有多少?中央和地方都无准确数据,现还在摸底(以前查过几次,没查清楚,越查越多),心中没数,根本没有解决之道。城投债暴雷,那就不仅是债务危机,也是金融危机。当局前几年要求隐性债务10年化解完毕,现在看已不可能。这次提“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又是空中楼阁。地方债务风险成为了中共无法排除的定时炸弹。
总之,当前中国经济风雨飘摇,短期问题、长期问题都暴露出来。当局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流于口号,难以有效落实。
尤其,当局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更没有来由。空话当道,中国经济更可能的前景是倒退二十年。
当然,中国经济这体量非常之大(GDP约18万亿美元,全球占比18%),但也没大到不能倒,而是倒了谁也救不起来。展望未来,中国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