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来说,川普的强势外交比拜登的犹疑更有利
自由时报作者: 谢兰尼
编译: 陈泓达
对台北而言,去年是特别危险的一段时期,因为中国在美国总统拜登的认知能力出现衰退迹象之际,升高胁迫台湾的压力,最终导致民主党迫使拜登放弃竞选连任。
在台湾及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其他国家,美国的政治动荡引发对美国战略承诺与决心的不确定感。由于美国深陷乌克兰与中东战事,华盛顿最不乐见的就是台湾海峡爆发冲突,这也是拜登积极推动与中国独裁者习近平个人外交的原因。
川普重返白宫 对习而言绝非好消息
对习近平政权来说,川普重返白宫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在他的第一个总统任期里,川普彻底改变了美国对北京的态度,终结了自尼克森时代以来长达四十年扶植中国经济崛起的政策,甚至直指这些前任总统“豢养出一头怪兽”。川普的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与威胁。
现在,川普在第二任期伊始便对北京发出警告,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新的关税。
美国新增的十%关税让习近平政权陷入两难。倘若中国采取报复措施,可能会引发美国进一步加征关税,最终导致北京耗尽可以用来反制的美国出口商品,正如二〇一八年首届川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时所发生的情况。然而,若对川普最新的惩罚性行动毫无作为,又会折损习近平在国内的强人形象。
由于中国经济成长动能趋缓,与美国的贸易战若持续升级,甚至波及全球,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利益。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规模,几乎是美国商品进口量的四倍,而且由于国内经济困境加剧,导致北京更依赖出口,以消耗国内市场无法吸纳的过剩工业产能。
进一步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还面临长期结构性挑战,包括人口萎缩与迅速老化、生产力成长趋缓,以及西方国家对其新帝国主义野心的反制。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习近平为何会认为,中国有一个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期”,得以塑造有利于己的亚洲和国际秩序。即使如此,习近平在川普主政期间恐怕也会三思而后行,避免挑衅美国。
对美贸易顺差 台湾也成关税战目标
当然,由于台湾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创下新高纪录,川普回归白宫也将为台北带来挑战。川普执意以关税为手段,来弥平美国所有的双边贸易逆差。
许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部分或全部可藉由对美贸易顺差来抵销。可是,台湾同时对中国与美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
川普将关税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工具,企图藉此增加美国财政收入,并促使制造业回流。他在就职演说中承诺:“与其向我国公民征税来让其他国家受益,我们将对外国征收关税和税收,来提升我国公民的财富。”
台湾日益扩大的对美贸易顺差,使其成为川普关税战略的锁定目标。川普抱怨晶片生产“离开我们去了台湾”,并抨击拜登政府去年十一月拨款六十六亿美元,补助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兴建三座晶圆厂。
在持续要求台北提高国防开支的同时,川普可能会以关税做为对台施压的筹码,这是他范围更广泛的计划的一部分,旨在逆转科技产业数十年来的外包趋势,降低美国在关键半导体领域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目前,美国几乎所有高阶晶片都是从台湾进口。
在此背景下,台北或许别无选择,只能鼓励其半导体企业大幅增加在美国的投资,生产新一代晶片,藉此降低川普关税政策构成的威胁,毕竟仅靠关税并无法让美国在国内复制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模式。台北也可以考虑与川普政府合作,共同建立国际半导体供应链,以化解贸易压力。
为了吓阻中国发动攻击,台湾大幅提高国防开支符合自身利益。遗憾的是,台湾由在野党主导的立法院,最近冻结了发展无人机等不对称战力的相关国防预算。
在某种程度上,外交就是一种交易,川普之前的历任总统,多半将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考量置于首位,即使这意味着忽略人权与民主治理议题。例如,尼克森在一九七〇年至七一年向中国“开放”政策,以及卡特总统发布的备忘录,指示美国政府各部门协助中国发展经济。
川普最终交易条件 北京恐难承受
川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首先是一位谈判高手。为了推进美国的利益,他不惜与美国的盟友或对手达成各种交易。
然而,川普对中国加征的新关税,似乎是为了扭转长期以来中国以强势重商主义驱动外交政策的局面。川普最终可能提出的交易条件,对北京而言恐怕难以承受。
尽管如此,随着中国经济趋缓加剧,北京可能不愿意升高与美国的紧张关系,更不敢在川普主政下的美国面前铤而走险,公然对台湾发动侵略,引爆与美国的军事对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