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蘇聯模式不是馬克思主義
作者 獨立工會 寫於 二零二五年蘇聯曾自詡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在七十余年間主導著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實踐方向。然而,當我們回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文本,尤其是其關於平等、公有、民主的核心理念時,會發現蘇聯所奉行的制度與馬克思原意的社會主義存在著根本分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實踐偏差”,而是一次深刻的背離——蘇聯在以社會主義的名義,構建了一個由官僚等級壟斷資源、壓制人民的國家資本主義體制。
本文將從三個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維度,如平等主義、公有制與人民民主,逐一對比蘇聯體制與馬克思原意之間的深刻悖離。
森嚴的等級制度
馬克思原意:在馬克思的設想中,社會主義平等是一種超越“形式平等”的實質性解放,是消除階級、特權與壓迫,使每個人都能自由發展其本質力量的社會狀態。正如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才是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本質特征。
蘇聯實踐:蘇聯在制度設計上確立了幹部等級制,並形成了制度化的“紅色特權階層”。高級幹部享有“特供”醫療、住房、專車、教育、療養等資源,而普通工人與農民則在物資匱乏與排隊購糧中掙紮。收入、待遇、福利等方面的巨大落差,與其“工人國家”的名義形成尖銳對比。
綜前所述,馬克思主義倡導人的全面平等與解放,而蘇聯則以平等之名,構建了一個深層等級分化的官僚體制,把“社會主義”變成了“權力掩飾的特權機制”。
官僚資本壟斷
馬克思原意:馬克思設想的公有制不是“國家所有”,而是工人階級對生產資料的民主控制和自治管理,是“社會公共所有”。在《資本論》中,他多次強調共產主義不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繼續”,而是實現勞動者直接掌握社會經濟權力的形式。
蘇聯實踐:蘇聯實行的是國家官僚資本主義所有制,實際控制者是高度集中的黨政官僚集團。企業沒有自主權,工人無權參與管理;計劃指令由上層傳遞,企業只需完成指標,無需回應市場或勞動者需求。國家在名義上取代資本家,實則成為新的“全社會雇主”,而勞動者則被進一步物化、工具化。
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是,“社會公共所有”,而蘇聯的“國家公有”異化為權力中心對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將原本意在消滅剝削的公有制轉化為“紅色國家資本主義”的基礎。帝國主義資本家對勞工的剝削,而蘇聯是官僚集團對勞工的剝削。
小群體支配
馬克思原意: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主義只是一個“過渡形態”,其最終目標是國家的消亡與“自由人聯合體”的建立。他讚揚巴黎公社的原則——公職人員由選舉產生,可隨時罷免,薪資不高於普通工人——認為這是真正的無產階級民主萌芽。
蘇聯實踐:蘇聯形式上建立了蘇維埃制度和普選機制,但實質上所有權力集中於共產黨高層。蘇維埃代表沒有實權,只能傳達命令;沒有有效的罷免機制,沒有言論自由,也不存在競爭性選舉。整個政治結構形成一種“黨國一體”的自我運作機器,徹底消解了人民主權。
馬克思曾抨擊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是虛偽的民主,因為議會中沒有勞動者和無產階級的利益代表,他們的民主是一種不徹底的民主。他設想的是去等級化的民主自治,但是蘇聯建立的是以“民主”之名進行的政治壟斷機制,它維護的不是工人階級的統治,而是蘇共官僚集團內少數人的絕對支配。
一切原教旨都背道而馳
蘇聯並非失敗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是一個偽裝成社會主義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通過控制意識形態、壟斷資源配置、剝奪人民參與權力,將“解放人民”的理論轉化為“管理人民”的技術。它借助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精神的反動。
在馬克思主義本義中:
平等是反對特權的;
公有是勞動者的自治控制;
民主是全民的參與和監督。
而在蘇聯實踐中:
平等成為等級制度的幌子;
公有制成為國家官僚掠奪資源的工具;
民主制度被還原為對上負責的命令系統。
這不是某些領導人的“偏差”,而是一整套制度對馬克思主義理想的系統性篡改。
人們一直誤以為蘇聯是原教旨就是照搬經典理論的教條,這是人們對“原教旨”的誤解。原教旨主義與修正主義的真正差別是,修正主義者承認自己修改經典,而原教旨主義將經典修改得面目全非,卻宣稱與經典完全一致。
當我們今天重新談論社會主義時,必須要回到馬克思本人的人生經歷以及他撰寫的文本,理解他對於“自由”“平等”“人”的深刻關懷,而不是拘泥於蘇聯所塑造的僵化模板。真正的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恐懼、特權和命令上的國家機器,而是建立在自我解放、權力制衡、人與人真正平等互助的制度結構之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