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cy 发表于 2006-2-6 16:45:16

[分享]亲子教育的五项要件

○游干桂(中国健康家庭协会秘书长)

未成医生反成病人
  我在精神病院服务的那段日子有许多对生命的感触,尤其当接触到一个从台大医科毕业的病患,我忍不住思考,为什么一个大家都认为优秀的孩子会变成精神病患?原本他应该是医生,但他还没当过医生,就已经是病人了。我对他很好奇,每天晚上别人都回家的时候总会拨空去陪他,护理长警告我:“你要特别小心,因为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被他打过,只有你还没有。”我以为是自己有什么特别高明的地方,所以不曾挨打,但她告诉我,只是因为我是新来的,所以暂时免于被打。之后,我有几个月的时间跟那位病人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我很想接近他,但又很怕被他打。后来,护理长告诉我,如果想要去陪他,应该要稍微接触古典音乐,因为他很喜欢古典音乐。

高处不胜寒
当我有了一点古典音乐的知识后,我跟他聊天的时候,有一种“啊,通了”的感觉,我第一次看见他微笑,他告诉我,这是他十多年来第一次微笑。我很惊讶,一个那么优秀的人,竟然连“笑”都觉得困难。之后的几个月,我又知道了他从小学到高中,这么长久的日子,他从来没有考过第二名,一直都是第一。之后,我又在他身上发现了两个秘密。一个秘密是:他令我想到金庸笔下的两个人物:东方不败与独孤求败。我们常常羡慕一个在顶峰的人,却往往忘了“高处不胜寒”,一个高成就的孩子,往往是高压力的,是孤独的。我最喜欢金庸笔下的周伯通,他表面上看起来很笨,其实却是最聪明的人,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

智慧的两个层面
我们看一个孩子不能光看表面。人的智慧可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外在智慧”,一种是“内在智慧”。外在智慧就是“背多分”,就是学业成绩优异,很令人羡慕的类型,然而,外在智慧对于一个人成就的影响只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人真正要成功是要靠内在智慧,就是慈悲、自信、快乐、体力等等,但这些是很难看见的。有个老师曾说过:“一张考卷考不出一个孩子。”──这是真理,孩子的智慧就像宇宙,一张考卷,几十个题目,怎么考得完?我们连周遭的事物都懂不完,凭什么以为自己很伟大,能够懂很多?别把自己变得太伟大,也别要求我们的孩子太伟大。当我们看到孩子因为“伟大”而沦陷,那是最大的悲哀。

走对的路
另一个秘密是:他告诉我,如果他学的是古典音乐,他就不会是精神病人了。我听他这么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个人再怎么厉害,走错了路就什么都完了。现在上大学很容易,根本不必担心,该担心的是有没有学问,有没有能力──只有走对路的人才会有学问、有能力。那个孩子很聪明,能考上医科,但他也很明确的告诉我,他不会是个好医生,因为他不喜欢当医生。如果时光能够倒转,他会是个很开心的音乐家。我在精神病院待了好几年,遇上了好多这样的病人。每当我碰到这样的病人,我总有些想法想跟父母们沟通,想让孩子们别再踏上同样的路。

成功的五个条件
  离开医院后,我从事亲子教育的工作,希望能给父母们一些新的观念。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用的、成功的,但我们常常有两种迷思,一种是以为“智商”很高的孩子将来的成就都会很高,其实不然,没有任何的研究结果证明智商高的人比较容易成功。另一种是我们常常以为孩子“考第一”即是成功,但没有一所学校敢颁发“成功保证书”,就算考上了建中、考上了台大,不等于一定会成功。假设一个孩子考上了医科,当上了医生,不见得就会是个好医生。我的朋友有大半是医生,但真正的好医生却很少,如果一个人考上了医科、当上了医生,却是个坏的医生,父母是要还是不要?我想我是不要的。这个社会充满着“一流”的迷思,每个人都渴望“一流”,但一个“一流”的人不见得是个“有用”的人。我不是反对“第一名”的孩子,我反对的是一个“第一名”却没有慈悲的人。要成功,除了一流之外,必须加上如慈悲、友善、健康、开心等等的特质。有个老师告诉我,目前的教育正逐步迈向“缺德”教育──没有“德行”的教育。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教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作者”。我们有时会发现,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所得的却不是想要的。日休禅师说过,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只做过两件事:一是等待,二是后悔;两样加起来叫做“来不及”。一个孩子要成功与成绩、智商无关,而是要有五个条件:

(一)、自信
自信就是学习的动力,但我们教育里,被鼓励的机会太少,我们总是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不是优点。如果连父母都不看孩子的优点,别人怎么会看到你孩子的好处?有人是小时了了,有人是大器晚成;很多孩子十二岁是资优生,十六岁就不是了,这才是令人忧心的。美国有个十二岁考上哈佛,十六岁大学毕业,十八岁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完博士,十九岁到纽约州立大学任教的孩子,他接受访问时提到,在哈佛的日子里,除了寂寞还是寂寞,而且他没有“童年”。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没有一切,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活得有意思。人生总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想想看我们读书时代的第一名哪儿去了?好像都不见了。让孩子顺其自然,终会有水到渠成的时候。

很多人欣赏史怀哲,但当我读了他的传记才知道他原来也不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三十岁才考上医科,三十八岁才从医科毕业,一个这么迟才当上医生的人,被称为“非洲之父”。还有一位刘其伟老先生,三十八岁学画,六十六岁才成名。我相信人生终究是有出路的,只是迟早的问题。

一个自卑的人很难成功,因为自卑的人必须花很多时间去修补心灵的裂痕,哪有时间成功?一个有自信的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忧愁上面。自信怎么来?多给一点鼓励吧!台湾这个社会严重缺乏“好话”,我们应该从家里开始营造“说好话”的环境,去找家人的优点,多说好话,让家人开心,自己也开心。另外,多一点幽默,一个幽默的孩子的学习效果是没有幽默感的一点九四倍;并且,一个幽默的人才能够应付压力,才能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中生存。

(二)、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父母要知道,并且支持;父母们常常忘记兴趣才是最便捷的路。我有一个很喜欢运动的同学,每次考试,他都要我让他“看几题,及格就好”,现在他是台湾目前为止唯一的运动心理学家,在大学里任教。我在此想提醒所有的父母,孩子“走对路”才是好路。还有台湾知名美术家蒋勋,他也不是很会读书的人,但他遇上一位好老师,那位老师告诉他,他的天分在美术,应该往美术方面发展,他听了那位老师的话,走上美术这条路,当他准备留法时,他完全不懂法文,但因为对美术的热爱,他找到了学习的动机──有兴趣才有动机,有动机才会主动学习。

(三)、创意
创意是什么?创意就是把两样不相关的事物连在一起,让他们变得相关。一九六五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说:“我这个奖有一半要归给父亲,因为他给了我三种不凡的能力:思考力、想像力与创造力。从小,我就知道答案不只一个。”一个孩子回答问题时有一个以上的答案,就是创意,就是父母所要给孩子的。林语堂的女儿曾说父亲是“不知道先生”,她的文章中提到,小时后有问题问父亲的时候,父亲总是说:“我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查查百科全书如何?”──这就是她父亲给她最大的智慧。她从小就知道,脑袋里装不了太多知识,知识都藏在书里。心理学家也证明,脑袋只负责两件事:记忆与遗忘。所以死背是没用的,死记的东西终究会被遗忘。我们该教导孩子图像记忆,而不是死板的文字记忆。

有个哲学家说,大人要教孩子两本大书:一是自己,一是大自然。教孩子懂自己的兴趣、性向、能力;教孩子懂大自然,大自然像一个宇宙,不是一本书就能圈住的,书里给的只是阅读自然的智慧。读书的意义在于懂得读书;读书的目的在阅读大自然。一个真正懂得读书、懂得读自然的孩子,不只是用眼睛,还会用其他各种感官发掘自然,还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才能真正“用心”阅读,才能真正了解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孩子才是有创意的孩子。所以,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要直接回答,而是要从旁引导,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四)、健康
台湾的孩子令人忧心的并非“智力”不足,而是“体力”不足。有报告指出,台湾孩子的体力比日本差了百分之三十,比对岸差了百分之四十。如果一个人的健康不佳,人生的“长路”也会变成“短路”,不是吗?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成功”与“健康”之间的关联。一个体力好的孩子,比体力差的孩子多了一点七三倍的学习效果,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五)、快乐
假若我们的孩子一无所有,起码也要开心。但在台湾这个社会,笑得太开心似乎有种莫名的威胁性,人们看到笑得太开心的人,几乎都会产生异样的眼光,这是不对的,我希望台湾能够变成一个开心的社会。一个快乐的孩子的学习效果是不快乐的一点七六倍,由此可知快乐有多重要。一个不快乐的人,所有的时间都耽溺在找快乐,怎么有时间演好自己?

  我发觉现代人在教育上忽略了一些简单而重要的准则,反而一直找寻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孩子重要的不是考什么分数、读什么学校,而是真正学到了什么,有什么能耐,这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爱的三个阶段
  人要学习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会爱自己,一个爱自己的人,才可能去爱家人,人若是整天忙于工作,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就只能把家当成旅馆,每天进进出出,怎么能够好好的爱家人呢?第二个阶段:学会爱家,我觉得家要有两种意义,一是港湾,每个人出去都像是流浪,回到家,就是靠岸了,所以家要给人安全;二是花园,花园就是绿意盎然,让人有休憩的感觉,回到家,可以深深吸一口芬多精。一个人学会爱自己以后,家才能变为这样的家。最后:学会爱孩子,孩子要用爱来养育,而不是用钱、用学历等等。

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在功成名就、光耀门楣,而是在教养出一个有工作、有收入,还记得有父母的人,这才是人生的原貌。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我知道人只有一辈子,因为只有一辈子,所以缘分不深,所以要惜缘;只有一辈子,所以不该看不起孩子;只有一辈子,孩子能陪我多久?我的教育观点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能多陪我一会儿,在他不得不离开我身边的时候,能对我有些惦记,能够多待在我身边,如果不能住在一起,他能够选择住在我附近,能常常回家,那么我就觉得自己的教育成功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亲子教育的五项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