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er8gtykt 发表于 2006-6-9 20:43:46

怀念食堂的大锅饭 儿童时代的回忆

从我记事起,我就在部队的食堂吃饭。小时候,父母那时也很年轻,家里几乎不开伙。到了吃饭时间,或是到食堂把饭打回家吃,或是干脆全家一起到食堂去吃。如果父母工作忙,没有回家,我就自己去食堂吃饭。

部队的食堂一般在营区内,大多是平房,比较宽敞,大窗大门,白墙水泥地,两边各摆上一溜儿的木方桌,每个方桌再配上4条木头长凳,中间留一个宽敞的过道儿。大厅的尽头是一个长长的水泥台子,就是卖饭的地方,后面是厨房。

食堂的早餐比较简单,稀饭、窝头、馒头、花卷、糖三角外带各种咸菜、凉拌小菜和咸鸭蛋。这稀饭是加了碱的,稠稠的,特香。

大家来吃早饭时,一般都是神色匆匆。一碗稀饭,二两馒头,就着两分钱的北京大头菜和两分钱的凉拌土豆丝,有干有稀,有咸有淡,大人小孩,埋头苦干,风扫残云,一下子就消灭干净。然后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

中餐和晚餐就比较隆重一点,也从容多了。主食当然不外乎米饭、窝头、馒头了,
一般三个大锅菜,大致有素菜、肉边菜和肉菜之分。有家有口的,钱少,就吃素;
双职工的“中产阶级”吃肉边菜,单身贵族之类的奢侈一点就吃肉。这三个菜,分别盛在三个大钢铜盆里。你点什么菜,炊事员就用大勺给你来一勺,菜多菜少要看炊事员的心情好坏。炊事班班长还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别看就餐的干部个个都比他官儿大,打饭的时候还得听他“指挥”。

食堂有时变花样,也有包子、饺子和面条,这时就不炒菜了。包子还好说,二两一个,到时间,上锅一蒸,保证准时开饭。这饺子比较麻烦。那时没有饺子机,要吃饺子就得手包。上百人吃的饺子,炊事班那几号人哪里包得过来,于是很多军人家属就来当义工,大人小孩,热热闹闹。饺子包好了,很是壮观,捏出的饺子是圆圆鼓鼓的,包出来的饺子有着秀气的小花边儿,还有的饺子只能躺着,站不起来,总之是形形色色,有胖有瘦。吃面条最简单,就麻酱面、炸酱面、打卤面三种。

俗话说,吃大锅饭,小锅菜,还真是那么回事。食堂的菜一般,可饭不一般。特别要提的是食堂的大锅饭。食堂的米饭和家里的闷饭不一样,是捞饭。先用水把米煮到七、八分熟,把米捞起来,再上蒸笼蒸熟,故名“捞饭”。这样的米饭,蓬蓬松松,一粒是一粒。最妙是,捞饭的副产品--米汤,一大锅稠稠的米汤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饭后免费的汤。不管你吃饱或者没吃饱,饭后来一碗热乎乎的米汤,一种酒足饭饱的感觉让你很陶醉,据说米的营养全跑到这米汤里了。

从家属大院的食堂,到干校的食堂,从军校的学员食堂到军官的干部食堂,我就是这样一路吃过来,这食堂的饭菜一直吃到出国前。

食堂的饭菜不敢恭维,用今天的眼光看,比猪食也强不了多少,但令人怀念的是吃饭的气氛。最有人情味儿的当数家属大院的食堂,几十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就像昨天的事情,伴随着很多儿童时代的回忆。最亲切的是军校的学员食堂,在一个大盆里吃过菜,那是什么交情,哥们姐们就是那时结下的。最神气的是军官食堂,饭菜比较讲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想想,满食堂都是几杠几星的大肩章满眼晃,除了师级以上的干部吃小灶,其它所有人都在普通食堂吃饭,很多官场上的小道消息就是在饭桌边悄悄地流传。

食堂的饭菜虽然很不讲究,但是仔细回想起来吃食堂仍然好处多多,让我怀念到如今。

最大的好处是省心。上了一天班了,下班还要考虑主食做什么,配什么菜,烧什么汤,多累呀。到食堂吃饭,食堂做什么,就吃什么,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不用你费心思。

其次是省时间。既不用买菜洗菜,也不用淘米煮饭。时间一到,掏饭票,买了就吃,吃了就走,还不用刷锅洗碗。每天多了不说,就节省一小时,几年下来,得省多少时间。

三是价廉物美。食堂的菜一般是1毛钱到3毛钱,绝对的家常菜、大众菜,一般干部家庭都负担得起。1毛钱的多是素菜,属于青菜萝卜,基本就是水煮菜,几乎看不到什么油花儿。2毛钱的菜就有点肉味儿了,属于肉边儿菜了。3毛钱的菜是就是高级菜了,红烧肉之类的。吃食堂的人缺油少盐,清汤寡水,绝少大胖墩,全无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压之虞,很符合现代排毒餐之理论。

吃食堂的“后遗症”就是至今我都不善做饭,只会做简单的家常菜。也不太会吃,
嘴不刁,吃不出好坏。吃惯食堂的孩子不挑嘴。每天一到开饭时间,大人小孩都饥肠辘辘。走进食堂,人欢笑语,好不热闹,顿时食欲大增。吃饭好像比赛,人越多吃得越香,哪有挑食一说呀。

我们院的孩子们都是吃着食堂的大锅饭茁壮成长的。直到今天,每当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馆里吃了价廉物美的家常菜,最好的形容词就是“这就像我们的大食堂”,哈哈。

后记:前年回国探亲,我们院里的食堂快要关张了,只剩下早上卖馒头的功能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怀念食堂的大锅饭 儿童时代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