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ihuhu 发表于 2009-6-11 06:40:13

对联中的种种“精警”(图)

http://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newphoto/2009/Tradition/FolkCulture/20090610DuiLian.jpg
            
精警,又称警策,就是在确定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后,采用既简练又深刻的说法,使它成为“语简言奇而含义精切动人”、发人深省的警句,这种修辞格,修辞学上叫做“精警”。

采用精警手法制作的对联,就是“警句联”,或称“格言联”。警句联,是中国人素来喜用的一种修身进德、砥砺志气、发奋图强的好方法。尤其是在书房、卧室、或客厅的墙上挂上这种警句联,既可美化室内环境,也可美化人的心灵,锤炼人的意志,加强个人修养,正确指导做人行动。它使人朝夕晤对,如听益友进言,如受良师训导,如闻警钟长鸣,诲汝谆谆,催人奋起,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受益无尽。

精警本身有一种内在的复格修辞性质,从而使警句联具有多种多样的精警。下面就分别举例说明:

一、比喻式精警。例如有副治学联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副警句联运用了明喻手法,告诫我们:学习犹如“逆水行舟”,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长进。人的思想犹如“平原走马”,如果心猿意马,不克制自己的玩性,必然一事无成。

二、比兴式精警。例如:

鹦鹉前头休多语;
小人身边须慎行。

上联偏句是触景生情的兴起,对下联正句来说,兼有比义。这副运用比兴手法的警句联,告诉人们一个立身处世的道理:在爱管闲事、喜欢讨好卖乖和好搬弄是非的小人面前,言谈应该格外慎重,行为应当多加检点,免得让他钻了空子。

再如:清代李桂山,家住山寨上,他曾自题后门联云:

路从绝处开生面;
人到后来看下台。

上联是兴句,下联是正句。这副采用比兴手法的警句联蕴含哲理,婉转地表露出绝路逢生、世事无常的辩证法。


三、夸张式精警。例如:

一言九鼎;
只字千钧。

一句话说出来,竟有“九鼎”之重,按古制,一钧等于三十斤,那么,这里一个字吐出来,竟有三万斤重,可见好大的口气。作者非狂言也,而是以此自勉,无非是为了鞭策自己,时时不忘加强文学修养。

再如有副治学联云:

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

这副夸张式警句联,有劝勉人抓紧时光读书、致力著书立说的意旨。

四、回环式精警。例如:

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

这副警句联,通过上下联回环往复的陈述,正告人们一个走向成功的秘诀:须经一番寒彻骨,才得梅花扑鼻香。哲理颇切,寓意深刻。

五、反复式精警。例如:明朝大画家徐渭(一五二一至一五九三)曾写过一副劝学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就上下联分别来看:每一联中都是以“好读书”来反复;就全联来看,下联与上联又构成反复。此联应读作:“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意思是;正当读书的好时光却不喜欢勤奋读书,等到爱好渎书时已不是读书的最佳年龄了。此联告诫我们:读书须乘早,努力在今朝,少壮不学习,老大徒伤悲。

六、象征式精警。例如:四川峨眉山千佛禅院弥勒佛堂有副警句联:

律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这副警句联采用了象征手法。上联用“真面目”来象征“严于律己的做人信条”,下联用“大肚皮”来象征“宽以待人、能够容人的度量”。此联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的含义,具体生动、妙趣横生。

七、集句式精警。例如:

太极两仪生四象;
春宵一刻值千金。

上联选自清代诗人袁枚(一七一六至一七九八年)的诗句,下联集自苏轼《春宵》中的诗句。此联浑然一体,给人以勉励。

八、借代式精警。例如:颜真卿(七○九至七八五年)写过一副劝学联: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头方悔读书迟。

刘副警句联借用“黑发”代替少年,借用“白头”代替老年,以部分代整体,两者对比鲜明,发人深省。有劝诫人们“少壮极应努力学习,免得老年伤悲悔恨”之意。

九、倒装式精警。例如:

骄傲来自浅薄;
狂妄出于无知。

这副警句联属谓语与状语倒装。“来自浅薄”和“出于无知”,按语法常规,状语应置谓语前,顺装则为“自浅薄来”、“于无知出”,此联采用倒装,旨在强调揭示“骄傲”和“狂妄”产生的原因,从而昭示炯戒。

此外,还有双关式精警、互文式精警、引用式精警、改用式精警。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作介绍了。

运用精警修辞格应注意两点:第一,不论采用仆么手法来撰警句联,一定要做到文字简练,含义深刻,必须让别人能体会其中含义,不能为简练而简练,把话说得含含糊糊,或者模棱两可;第二,一定要根据联语内容要求,不要离开内容要求,单纯地追求“深刻”。

来源:国学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联中的种种“精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