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9933 发表于 2006-12-18 02:01:08

老子智慧与家庭教育

2006-12-15 22:12:36作者: 真源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无为而为”。这是最高级的智慧,是最根本的真理。它可以指导我们治国、处世、修身,也可以用于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要自觉地应用老子的智慧。

一、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老子《道德经》第三课《善人》说:“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美言只可以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尊贵的行为才可以做人的榜样。第四十五课《知美》还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用身体力行来教育人。
家庭教育一般存在四种方式。一是棒教,即打骂的方式,暴力的方式,过去流传的“棍棒下面出好人”就是这种方式的经典表达。这种方式不人道,而且侵犯人权,是封建家长制的遗产,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二是言教,就是家长说教的多,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是个别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高,自己不能身体力行、缺乏表率作用,更是家教之大忌。三是钱教,也就是用金钱的方式鼓励和惩罚孩子。这种方式容易玷污孩子的灵魂。四是身教,就是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要求,自己更能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来感染、影响和引导孩子。俗话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经典表达。

我是由母亲教养成人的,我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以身教为主,兼棒教和说教。不过成效不是太坏。因为我母亲本性很善良,既能吃苦,又能吃亏;待人厚道,既很清醒,又特宽容。这些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尽管如此,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不是最好的。

最好的方式就是第四种身教,就是老子所主张的“行不言之教”。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自觉的应用老子的这种身体力行的“不言之教”。

这种“不言之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应该是道德教育,即怎样为人处世的教育。因为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来看,家庭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子成人”而不是“望子成龙”,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道德教育而不是知识的教育。就现代观念而言,道德也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它是法律的基础和主要来源。所以,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那么,怎样才是最好的“不言之教”呢?最好的“不言之教”就是家长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

    首先要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作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单位上,要遵守职业道德,作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家庭里,要遵守家庭美德,作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同时,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学习《道德经》,吸取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坚持修道修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实践证明,通过背诵《道德经》来修道修德,是我们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

    如果我们的道德素养提高了,就在孩子面前树立了榜样,榜样具有示范性,它必然对孩子产生良好的牵引作用。不仅如此,高尚的道德素养还可以产生德高望重的效果,望重就是生命的层次高、智慧的能量强。这种德高望重的信息能量,可以激活儿童的潜能,洗刷孩子生命底层的苦难,转化孩子心灵深处的不良信息,进而净化孩子的意识,提升孩子道德的层次,从小就为他们奠定身心健康的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之教”最本质的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对孩子的这种“不言之教”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为”呢?

    一是要早。这是指时间要早,岁数要小。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课《易持》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出事之前就要预计到它的发展,在未乱之前就要着手治理。这句话用到我们的家教中,就可以说,在孩子还没有懂事之前你就要作好家教的准备和打算,在孩子的道德还没有出现问题之前,你就要进行教育,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种下深厚的道、德、仁、义、礼、智、信的种子。这是最根本的办法。这也就是说,在我们大人学习《道德经》、修道修德的同时,引导孩子背一背老子《道德经》。我们有的家长已经这样做了,而且成效不错。这是值得推广的。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经典博大精深,我们大人甚至专家学者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大一点的孩子学习学习问题不大,可是那些奶腥气未干、稚气未脱的孩子又怎么能理解呢?这个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每诵读和接受一个字音或者单词,就在大脑意识皮层储存了特定的信息。虽然由于他们年龄幼小而不能理解这些单词和信息的内涵,但是,当到了一定的时候和受到一定的外在暗示以后,这些所储存的信息就会被激活,并且很快地沟通先天,连接后天,转化为气质和素养。77岁的雕刻家钱绍武先生,在2004年11月6日晚上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里,就谈到了他小时候在姨公的引导下背诵“四书五经”的情况。他当时虽然因为小而什么都不懂,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经验的丰富,他小时候所积淀的这些智慧对他后来的人生却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南怀瑾先生发起的“诵经活动”的实践效应和研究结论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事例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不仅如此,我们修道修德的实践还证明,背诵和学习《道德经》还具有健身和开智的效果。如果我们及早引导我们的儿子、孙子坚持诵读《道德经》,就一定能够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是抓得小。这是指事情要小,标准要低,做起来要易。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课《无事》说:“天下难事必做于其易,天下大事必做于其细。”这就是说,要从最容易、最小的地方入手,从最低的要求做起。什么是最容易的环节、最小的地方呢?根据个人的体会,那就是教育孩子对人讲礼貌。这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重要的。老子《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见,“礼”是做人的底线。如果我们连“礼”都不讲,那就如老子所说,“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所以,我们是必须从常人的最基本的规范做起。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世界著名教育家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必须特别注意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文学家赫尔岑说:“生活里最高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从这些名人名言我们看到,礼貌是很低的行为规范,但是,也是很重要的行为规范。所以,我们对孩子为人处世的教育首先必须从讲礼貌入手。

    如果适当提高一点要求的话,还可以教育孩子孝敬老人。孝敬老人,就是对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方面有所关注、有所关爱,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能够健康长寿。现代医学的研表明,孝敬老人还与自身健康有着深刻的关系。我国脑科专家、医学博士唐一源教授提出:尊崇父母是尊崇生命的必经之路,子女是从父母这个源头获得能量的,如果有人断绝这个源头,他的人生就很危险,就可能遇到很多内在产生的麻烦;而关爱父母对自己和后代都有非同小可的生物学方面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子女对老人孝敬,也是为子孙后代带来福气。如果一个对自己父母和爷爷奶奶都缺乏孝心的人,他还能去爱他人、爱社会吗?他还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幸福长寿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三是抓得长。这是指时间长,持之以恒。老子《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那样慎重处理,这样就不会失败了。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也是这样,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这样潜移默化,久日久之,你就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高尚的道德素养。

    二、行无为之教

    什么是无为之教?无为之教就是不要违背规律去教育孩子。这就是老子所主张的“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也就是说,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要自觉地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来教育孩子。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儿》里也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毫无作为的教育。”
因此,在进行家教的过程中,我们要应用这些大智慧,行无为之教。

重点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要把爱强加给孩子。

爱是父母的天性,但是,不能过分,过分的爱是溺爱,溺爱就是对孩子的危害;爱也是父母的责任,但是,不能强加,强加的爱是枷锁,枷锁就是对孩子生命的践踏。
过分的爱和强加的爱,具体的表现就是包揽孩子的一切劳动、一切活动、一切行动。
孙享林老师在初级班上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孩,他妈妈非常爱护他,连走路就不让他单独走,而是一直牵着走。从学步牵到幼儿园上学,从幼儿园牵到小学,从小学牵到初中,从初中牵到高中。结果牵出了神经病。书不能读了,学校不要了,生活也不能自理,父母要上班,只好把他关在家里。结果整天神经兮兮的。这是因家长过分爱护孩子、剥夺孩子走路的机会和权利而毁掉孩子的一个典型例子。

    今年《家庭》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正标题为《天才少年缘何辍学回家》,副标题是《有一种母爱,令人感动又叹息》。记叙了湖南岳阳某县一位母亲因爱而代替了孩子的一切生活行为,使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后来孩子先后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这个母亲为了照顾他的生活而一直陪读到大学、研究生院。这个母亲所强加的这种爱,残酷的剥夺了孩子最起码的生活权利和做人的尊严。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个孩子不仅感到无能生活,而且无法做人,无颜面对同学和老师,最后,这个孩子只好辍学回家。这个事情叫人感动,令人叹息,催人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好多家长正在干着与这个家长一样的剥夺孩子活动和劳动权利、而最终毁掉孩子的蠢事。其实,真正的爱不是别的,而是当代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那句名言:给所爱的人以自由!

   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家庭教育》的教材上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工人的同事,他的儿子经过勤学苦练而成为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非常羡慕,于是倾其所有的家产,给儿子购置钢琴,聘请教师,结果落得人财两空的结局。

   我有一个朋友,他虽然不想自己的儿子成为钢琴家,但是,他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比较出色的钢琴演奏者。于是,他花了许多钱培养自己的儿子学钢琴,而且成绩不错。我们有一次去他家做客,他叫儿子特意为我们演奏了一首名曲。演奏的不错。可是,当我们发出啧啧的称赞声时,他的儿子却在暗暗流泪,低声地哭泣着。这眼泪,这哭泣,不是喜悦之泪,不是成功之泣,而是无声的控诉。

我所举的这两个例子就是家长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典型例子。

有一个我们都知道的学友。他从小就喜欢艺术专业,但是,在他读完高中的时候,大学还没有现在这样普及,学科还没有现在这样齐全,艺术专业也没有今天这样受到重视,因此,他只好放弃自己的爱好而按照老师的建议和家长的意愿报考了理工科的大学。爱好与现实的反差,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后来他和他的家人开始了《道德经》学习,参加了修道修德的实践,并自觉走出了“有为”的误区。他的父母尊重和支持了他的爱好和选择。结果,他不仅恢复了身心健康,而且在事业上干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

    我们有许多家长,自己有许多美好的人生梦想,终因各种因素而没能圆梦,于是他们就将这些个美好的梦想寄托到了自己孩子的身上。为了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惜耗尽自己的一切,拼命培养孩子读书,考大学。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陪读。陪读不仅是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监督孩子学习,使孩子能考出好成绩,能考上好学校。不知有多少父母天天在陪读、在伴读啊!他们由黑头发熬成了白头发,他们由靓女、靓男陪成了丑老鸦、老八怪。他们知道吗?他们既消耗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浪费了自己宝贵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干涉了孩子的学习,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梦挤占孩子的心理空间,用自己的思想挤压孩子的心灵。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不顾孩子最起码的心理特征和身心健康,在学校本来就违背教育规律大量布置作业的基础上,在家里越俎代庖,给孩子增加学习量,盲目的为孩子请家庭教师,简单的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用金钱刺激孩子学习积极性等等。家长们真可谓用心良苦。可是,我们的许多孩子到头来还是不领情啊。有许多父母为此气得发昏,甚至丢弃自己生命的意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子智慧与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