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liu 发表于 2007-2-24 02:33:03

山岳仙迹探微:中岳嵩山

如今,人们一提到嵩山,就会联想到少林寺。但事实上,嵩山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人们修行之地了。
列为中国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它东西绵延60多公里,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共有七十二峰,最高峰海拔为1512米。明朝的文学家袁宏道说嵩山很象一条清瘦的卧龙。太室山,是嵩山的东峰,据说,禹帝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在这里生下了儿子启,因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太:指身份最高的;室:妻子的意思)。少室山,是嵩山的西峰,传说,禹帝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住在这个地方,人们就在山下建了少姨庙敬拜她,故山名谓“少室”。

嵩山在尧舜时称为“外方山”。为什么叫外方山呢?《尚书》中说嵩山从外面看象方形,所以称“方山”。尧舜时期的部族主要生活在山西南部,而远在河南的嵩山自然在其“外”了,是故称为“外方山”。夏禹时,嵩山已经属于夏朝属地,当时称为“嵩高”,“崇山”。“嵩高”之名最终确定可从《诗经》中一窥端倪。《诗经·大雅》中说:“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是高之意。意思是嵩山非常高,与天几乎相连。周公著的《尔雅》中也说:“山大而高者叫嵩”。东周时因为其巍峨高峻,雄伟秀丽,且处于“天地之中”而被尊为中岳,以后各代均称嵩山为中岳。《史记·封禅书》中進一步阐释了嵩山在五岳中的地位:“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嵩山”之名流行大概是在汉武帝登临之后。

同其它四岳一样,嵩山也是一座仙山,是修炼之人修行的佳地。据说由仙人邓云山掌管。嵩山最早留下的仙家故事是在周灵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晋,又称王子乔、王子晋。他喜好吹笙,喜欢吹凤凰鸣叫的声音,后被仙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修炼,一住三十多年,最终得道成仙。如今太室山东边的浮丘峰,西边的子晋峰就与此二仙有关。

此后,在嵩山修道成仙的还有:东汉的张陵(道教徒称“张道陵”)、晋朝的鲍靓、北朝寇谦之、韦节、潘弥望等,隋唐时的潘师正、刘道合、司马承祯、王希夷等,宋元时的许昌龄、乔志高等。

宋朝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籤》卷四《三皇经说》记载,晋朝武帝时,南海太守鲍靓因为从小就喜好仙道,所以在晋元康二年(292年)初辞官不做,来到嵩山進入石室修行。后来偶然见到了刻于石壁上的古三皇文。当时鲍靓并没有师父,他就依照一定之法,以四百尺绢为信物,叩拜而受。据此修炼成仙。

《神仙拾遗》记载的晋人嵩山叟巧遇仙人的故事颇耐人寻味。相传嵩山北坡有个大洞,深不可测,百姓每年都到此游玩。有一年,嵩山叟不小心掉進了洞里。洞上面的同伴希望他没有被摔死,就往洞里扔了些食物。没想到摔到洞底的嵩山叟竟然还活着,他吃了些同伴扔下来的食物,顺着洞壁往前走。走了十多天,忽然前面一片光明,有一间草屋。走進屋里一看,有两个仙人正对坐下棋,棋盘旁有数杯白水。嵩山叟告诉仙人他又饥又渴,仙人就把水给他喝。喝完后,他顿觉力气百倍。下棋的仙人问他愿不愿留下来,他说不愿意。仙人就告诉他:“你从这儿往西走几十步,会见到一口大井,井中有很多怪物,你也别害怕,只管跳到井里去,自然就会出去的。如果你饿了,可以吃井里的东西。”他按照仙人所说,跳進了井里,井中有很多蛟龙,然而当它们一看见他后,都为他让路,他就在井里继续往前走。井里的东西像青泥一样,但气味香美,吃了后,一点也不感到饥饿。嵩山叟在井里走了半年多,才从井中走出了,一看,竟然是四川的青城山,然后他再设法回到了洛阳。据说他去的地方是道家的十大洞天之一的第五洞天。

北魏时的寇谦之先是在华山,后来到嵩山修炼。据说他在嵩山修行七年后,感动了太上老君并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以及赠送《黄帝阴符》一书。关于所赠之书也见载于五代时杜光庭著的《神仙感遇传》。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韦节传》记载,韦节十四岁时,被北魏宣武帝擢为东宫侍书,到了孝庄帝时,跟从嵩山道士赵静通修道,得到了修行秘诀。此后去华山修行成仙。

唐朝的司马承祯,21岁时在嵩山跟从当时的名道潘师正修行。他在嵩山得到了修道之法,后去天台山继续修炼。当时的唐睿宗和玄宗都因其名而召其進京。据说他的面色似童子般红润,步履似年轻人般轻捷,象三十岁的人。他有弟子七十余人。一天早晨,他告诉弟子们说:“我自从居住玉霄峰,向东望蓬莱,常有真仙降驾。现在我受东海青童君、东华君的召请,必须离开人间。”不一会儿他就气绝了,并且尸解成仙。时年89岁。

可见,以前的修炼都要远离尘世,而选择在人烟罕至、风景秀美的山岳之中修行,嵩山应只是其中之一吧。山中有仙,故为仙山。仙人与仙山互为倚重。而中国历代史书中都不乏对修道成仙者的记载。因为篇幅原因,我们无法详细列举。

因了有如此多的修炼人在嵩山上修行成仙,自然也留有许多的仙迹以及相关的传说。

嵩山上建有不少宫观。位于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的中岳庙,原称“太室祠”,建于秦代,据说是为了纪念仙人王子乔的。北魏时因建造了嵩岳庙,所以它正式改称为中岳庙,并成为道士修行之所。现在的建筑是清代乾隆时期重修的,面积为十多万平方米。从南到北,建筑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中天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等十一進。值得一提的是峻极门东侧的《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说,五岳真形图是仙人传给鲁女生的,他是一部可以威制五岳、役使神灵的秘要。

西汉时期,在嵩山南麓建造了万岁观,唐代更名为太乙观,宋易名崇福宫。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据说汉武帝当年登临太室山时,从官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故后世称此峰为万岁峰,随后又在这个地方建了万岁亭和万岁观。北魏时期建造了嵩岳庙,太安二年(456年)所立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即记述了嵩岳庙创建之事。

隋朝时,随着道教的发展,隋炀帝下令在嵩山上建造了有数百间房屋的嵩阳观,该道观成为嵩山最为壮观的道观。唐代则先后建造了隆(崇)唐观、太一观、奉天宫。隆(崇)唐观是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在其修行之所逍遥谷所建,后来还下令在其谷口建造一门,题为“仙游”。 后为避玄宗讳,改名崇唐观,宋时复名隆唐观。太一观的修建也是在唐高宗时期,因为他听说道士刘道合有道术,就下诏在其修行之所建了该道观。宋元年间,嵩山又增建了一批宫观,如紫虚观,道士贺兰栖真曾住在这里。天封宫,即唐天封观,宋易名为宫。崇福宫,即汉万岁观、唐太一观。此外,宋朝时还建有颐真观,元代建有土德观、长春庵等。不过,到了明清时期,除中岳庙多次被修葺外,其它宫观大多被废弃。目前保存较完好的只有中岳庙,计存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四百余间,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道观。

除了修道之人选择在嵩山上修炼,佛家修炼圣迹在嵩山上也并不乏见。
东汉末年佛法传入中原后,喜好佛法的汉明帝在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第四年后,在嵩山玉柱峰下,建立了一座大法王寺。据说是为印僧竺法兰译经而建。它不仅是嵩山第一座佛寺,而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寺之一。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魏孝帝下令在嵩山建造寺庙,因其处于少室山北面的密林处,故名“少林寺”。该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阉、二祖庵及达摩洞等。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达摩在此创立禅宗。少林寺后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作《归嵩山作》,赞叹道: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岳仙迹探微:中岳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