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1989 发表于 2010-2-24 08:33:10

《动物世界》观后感

《动物世界》各集节目里,我觉得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看东非草原上的动物大迁移。现在,这个壮观以及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观光项目。下面抄袭一段广告语:



每年七、八月开始,东非大草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这是一场壮观的迁徙,成群结队的角马、斑马和羚羊开始向北方迁移,在高峰时,这支浩浩荡荡的动物大军竟长达10余公里,角马达上百万只。无论旅途多么凶险,这一年一度的大迁徙都会像季节一样如期而至,此时正是观赏和拍摄野生动物的最佳时机。

自驾车驰骋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穿越比电线杆还要高的仙人掌,看蓝天白云下一望无垠的绿草地上散布着成群的斑马、长颈鹿、羚羊和转角牛羚。洋槐树林中充满了鸟类和猴群。大象和非洲水牛在宽广的姆西阿拉沼泽地里打着滚。纳库鲁湖边,你能看到无数的火烈鸟,湖面上红红的一片,这种壮观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随之迁徙的,还有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的鳄鱼、狮子、豹子、鬣狗等猛兽,当然也有天上的秃鹫。这股迁徙大军,由几百万几千万各式各样的个体,汇成波澜壮阔的潮流。与其呼应的,是草木的枯荣,是河流的涨涸,是气流的旋停,是雨水的丰缺,是食物的多寡,是声音的噪歇,是尘土的扬抑,是脚步的起止。



在这样伟大的潮流中,不知道有多少跋涉者,被洪水吞噬,被鳄鱼撕咬,被猛狮追击。即便不考虑这些吧,又有多少动物因为年老体衰,三病两痛,折腰瘸足,只能在内心里遥想着草木丰盛的目的地,却将尸骨化为半道的尘土!



正是这样惨痛的轮回,动物们用他们的粪便和腐朽的身体反哺着这片广袤的草原,使其生生不息!伟大的自然界,竟是如此冷静的斗转星移春去秋来,不带丝毫感情,没有丝毫怜悯,更无丝毫偏爱。



还有什么能与这样的壮观相提并论?



大约还是有的,我们看看自己的祖国吧!我想再次抄袭一段公众媒体的文章。可是新华网上尽是2008年的文章,心中奇怪。春运人流量逐年上涨,这两年却没有及时的更新,难道没有春运了吗?!只好到处搜查:



第一段是温州春运办的文章:



今年春运时间是1月30至3月10日,共计40天。

据预测,2010年全市春运公路、铁路、民航、水路客运量将达2300万人次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公路发送客流2150万左右,比去年略有上升;铁路客流量为90万人次,同比增加34 %;水运客流量为万人次,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民航客运量为62.1万人次,同比增加10%。

客流动向:节前客流高峰更高,节后客流出现重叠

据公安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外来人口登记数约为350万人,省外以湖北、贵州、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省份居多,省内主要集中在丽水、衢州、金华等地区。



第二段是中国新闻网在一月下旬所作的预计:



交通运输部今天召开了关于2010年春运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交通部发言人何建中介绍,今年春运期间的客流量将达到22.7亿人次,同比增长,交通运输部将采取七大措施确保春运工作的顺利进行。

何建中预测,今年春运期间的客流量将达到22.7亿人次,同比增长,水路的客运量将达到3200万人次,同比增长,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出行人数将达到亿,同比增长。



中国交通信息网的更新算是比较及时的,有一篇《春运进入第二十二天,全国道路预计共发客6415万人次》(2010年2月20日),但是我已经没有兴趣继续引用了。因为,倘若春运40天,则道路运输达到25.6亿人次,与交通运输部估计的总数22.7亿人次相比,几乎没有汇总高峰低谷和水陆空再取平均值的必要了,数量级的差别是不存在的。



我更惊讶地发现,这股春运的潮流,与东非动物大迁移相比,有过之而不及。春运的客流量主要由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和商务流组成,应考虑往返(两倍人次)和转乘的因素。倘若除以十,则有两亿多人在移动。至少除以二(往返),则有10亿多人在移动,这不大可能。若照老办法,“执其两端而用乎中”,像某些大人们那样拍脑袋,保守估计,大约四亿人的人员流动量(而非人次)是有的。



顺便看了一下相关的几个数据,据山东政协的文章,“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大学和学生数量同步激增,大学生在校人数已达2300万。”另据21世纪网讯上2009年3月25日的文章,“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亿人。这一数字较两年前有了较大增长,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国农民工数量为亿人。”



综上所述,民工流还是春运的主流。请各位原谅我这么罗嗦地证明一个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我想突出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农民投入到春运之中?更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甘受这种苦难,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春运潮流之中?



对于东非草原上的牛马羊,他们只有被动地逐水而居,见草即食,对于完善的人类社会机制,人的大规模迁徙,往往与逃避战难或天灾有关。



可是在当今盛世,是什么因素驱使这几亿农民离乡背井,长途奔驰呢?是什么因素导致农民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去操持陌生而危险的机电设备?差别,巨大的差别!



照温州统计情况来说,外省到温州的务工人员,以“湖北、贵州、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省份居多”。不知其它地区是否类似。这是很奇怪的事情。若是甘肃、青海、云贵黔,我倒不大惊小怪。这些地方,或者“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种不了什么庄稼;或者黄沙漫天白雪满地,只能广种薄收。而湖北湖南,古往今来之“鱼米之乡”,四川更是“天府之国”,那里的农民跑出来又是为何?



民以食为天,而我国据称已经跨越温饱线,正跑步进入小康。下面是新华社报道的消息:



我国在过去60年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09年10月06日09:47来源:新华社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日前介绍,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达到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5倍;194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达到4761元。与此同时,我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属于富裕型,农村居民也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07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14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1.6%。(记者江国成)



显然,衣食不是他们出来的理由。而且他们没有将老父母和小儿孙“移民”到工作所在地。关于城镇是否准备好接受他们,以及政策是否允许他们离开土地,不是我想在本文说的主题。至少从他们心中一直记挂着家中的几分薄田作养老归天之用这一点来看,彻底断绝他们和土地的关系,似乎很难。



假如他们呆在家里会怎么样?各种农业税费谁交?农药?化肥?种子?水电费?孩子上学读书的钱哪来?修葺房屋的管理费在哪?三病两痛的救命钱在哪?哪一样都要红彤彤的百元大钞!现金在哪里?在城里!



于是,他们必须在春节或元宵节之后,将年迈的父母留在家中,将年幼的孩子交给父母亲戚,也许还要和相聚不久的爱人告别,背上沉重的行李,挤上拥挤的车辆,奔向没有赚钱保证的目的地。一年之后,再一次轮回上演。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不再务工而铤而走险,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讨要工钱而坠楼跳桥,更不知有多少人陷入黑工厂而无法自拔。我们看到的是,大潮流依然如故,老的逝去了,又有新一代补充进来。原先的没有了,又有守家的动了心加入进来。被这股潮流淘汰的,只是一小部分,一个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正如某位旅游者评价那些野兽的迁移,“大约每次迁徙会损失百分之十左右,对于这个族群的繁衍,应该是可以承受的吧。”照自然界这几千万年演变的情况来看,当然证明这样的损失是没问题的。倘若把这个指标拿到我们人类社会来对照一下,农民工两点二五亿,每次损失百分之十,当然也不至于导致农民的消失。更有甚者,他们的消失,不仅可以提高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他们在每次来来往往中还可以至少创造几百亿到上千亿的贡献(买票、吃饭、住店)。他们真像牛,浑身都是宝,到死都在做贡献。不过,当我们看到百分之十对应的两千多万人时,大概会骂我心思里的草菅人命吧。




为什么别的国家不会出现这种民工潮?大约也有,只是规模太小,我们平时看不到。这次西欧北欧的大雪,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圣诞节,机场滞留大量的旅客,多半也属于这种性质。更有一些国家,给农民发补贴,使其能够固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如日本和美国。人家是真有钱啊!大把的银子,可以通过工业、信息、金融、专利源源不断地赚回去。而我们呢?这么大的GDP就是靠春运潮中这些人的血汗和尸骨堆积起来的,还在原始积累呢!



当我看到他们开着摩托回家的时候,看到他们衣服破烂,风尘仆仆,一家老小,宛如东非大草原上的这些野兽一般,自顾自的求生存。我只能苦苦地称他们为“魔(摩)兽”,而将这一支流创造的奇景,称为“魔界”了。

对于魔界中的魔兽,他们温饱于天地之灵气,小康于风吹雨打,富裕于日晒飞尘,真是一派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动物世界》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