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寺: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
河南洛阳城东十多公里处坐落着中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大约建于东汉明帝时期。它被佛门弟子公认为是“祖庭”和“释源”,而它的建造背后还有着一个神奇的故事。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年间的一个夜晚,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个金色神人,身上放着光芒,飞進了皇宫殿庭,令人心悦。次日,明帝召集大臣询问梦中之事,有大臣傅毅回奏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动,江河泛滥,晚上西方天空现出五色光华。太史苏推测,这当是一位大圣人在西天诞生。这位圣人降临人间是为了救苦救难,他的义理,一千年后就能传入我国。现在时间已经差不多千年,臣听说西域有位神人,其名曰‘佛’,陛下大概梦到的就是佛。”为了了解“佛”的情况,明帝派12人前往西域寻佛求法。
这12人历尽艰险,来到了西域的大月氏国。那里佛法盛传,寺院众多。一行人于是收集了一些佛经和佛像,并邀请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去中原讲法。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们回到了洛阳。
明帝十分高兴,特意召见了两位僧人,然后请他们在外交官署上午鸿胪寺住下,翻译带回的佛经。第二年,明帝又下诏在洛阳雍门外修建了一座僧院。“寺”本义是官署,因摄摩腾、竺法兰初来时往在官署,又是外宾,为示礼待,就仍称新居为寺;此后,中国佛教建筑就相沿称“寺”。此外,永平取经时,是一匹白马驮回佛经、佛像的,为了纪念白马的功劳,就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
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在白马寺内译经传法,二人共同译出了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摄摩腾圆寂后,竺法兰又继续译出了一些经卷。所译的经卷,都珍藏在大殿内,供僧徒们膜拜。据传,北魏时,僧徒们正在对这些佛经膜拜时,经卷突然发出了五彩光芒来,将大殿照的通亮。更令人称奇的是,光焰中还现出了佛的形像。
唐武则天时,白马寺盛极一时,僧人有千余。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时,白马寺遭到较大破坏,呈现的是“断碑残刹见遗踪”。宋太宗时重修白马寺,明嘉靖时和清康熙时亦進行了修葺。
现存的白马寺占地四万平方米,一百多间的殿堂的布局是纵轴式的,主要殿堂位于南北中线上,从山门往里纵深依次是:天王殿、主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佛殿毗卢阁。
主殿大佛殿内中央供奉的是端坐莲台的释迦牟尼佛,右手拈花,左右是迦叶、阿难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大佛殿东南角有一口明代铸铁钟,重二千五百公斤。据说在风清之夜或晨曦初露之时,白马寺钟声可以传数十里,而且城内东大街钟楼上的大钟也能与之共鸣,确实是“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灵”。
大佛殿之后是供养着三世佛的大雄宝殿,两厢分列十八罗汉。罗汉像姿态不一,神情各异,系元代用夹苎干漆造像工艺塑成,十分珍贵。大殿后是接引殿,最后是佛殿毗卢阁。毗卢阁建于唐朝,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法身毗卢佛,旁立文殊、普贤菩萨。阁后石碑上刻着《四十二章经》。
在白马寺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有摄摩腾、竺法兰的丘冢。寺院外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高24米的13层密檐式砖塔,名为“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建于后唐,后在宋代被毁,金代重修。
白马寺六景是:清凉台、夜半钟、齐云塔、藤兰墓、断文碑、焚经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