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1989 发表于 2010-3-10 10:49:32

从赵本山小品看中国加强人权教育的必要性

从1990年以来,赵本山独霸中国春晚二十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宠儿。

近年来,随着人权意识的逐步觉醒,笔者也逐渐发现,赵本山等人的许多小品无非是将病人、残疾人、妇女、穷人当笑料,以丑化弱势群体为能事。《卖拐》洋洋得意地炫耀健全人如何天价卖拐敲诈智障者,《说事》中讽刺农村老太写的小说只配做厕所的卫生纸。《火炬》中手持奥运火炬的农民见了大场面后,语无伦次、双手发抖,将“坦率”说成“坦白从宽”,农民完全是愚蠢可笑、胆小怕事的老傻帽。《不差钱》中,农民又完全是一副小气狡猾的奸雄,土气好强的老头为了自己孙女上中央电视台,让孙女下跪磕头,最后甚至不惜出卖祖宗,为讨好节目主持人毕某,也说自己姓“毕”。2010年的《捐助》则对单身母亲极尽嘲笑之能。单身母亲见了捐款人马上双膝跪地,磕头朝拜。戏中徒弟讽刺师傅对单身母亲情有独钟:“不是给寡妇挑水,就是给寡妇捐款”,最后见钱眼开的“寡妇”以身相许。春晚直播现场中,就有几名在海地牺牲的维和烈士的遗孀,小品一声声“寡妇、寡妇”,这真是情何以堪!

黄宏、巩汉林等表演的《美丽的尴尬》,也在肆无忌惮地挖苦“丑女”,说她们“长得多麽惊险”、“年年都过鼠年”,上街牵手伤男人的自尊,甚至说其唯一的优点是“避邪”。可以说,这些小品不仅是对天下单身母亲的歧视,也是对所有女性和弱势群体的集体嘲弄。


近年来春晚小品中,农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土气、自恋、贫嘴、贪财、好色,女性则是男人挖空心思嘲讽的对象,尊严、骨气、优雅总是与弱势阶层无缘的。往弱者伤口撒盐,这不是幽默,而是愚昧。当然,将这些问题全部推给小品演员,让他们“文责全负”也不尽公平。因为这些节目都是中央电视台精心挑选、严苛审查的产物。大陆最大的国家级电视台将这些矫揉造作的节目向全世界播放,这是在传达什麽样的价值观,展示什麽样的民族情怀?

自食其力、自生自灭的农民被嘲弄、被挖苦似乎是春晚不变的主题。其背后潜藏的是扭曲的价值观:视弱势如粪土。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地方政府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喜事”的时候,失业的摊贩被驱逐、被追杀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富豪与权贵的形象工程才是头等大事。但是,弱势阶层被嘲弄,并不能凸显大学教授、企业高管、外企白领、知识精英的优雅高贵,因为他们的人权意识未必就强于农民同胞,他们面对钓鱼执法、跨省追捕、毒奶官员再次複出“人尽其才”,三聚氰胺重出江湖,同样逆来顺受、无可奈何;面对开发商与地方政府、黑社会“强强联手”驱动推土机强拆民宅,他们同样的束手无策、节节败退。在外表风光的背后,谁的内心不是一样的惶恐,谁不是靠赌运气过日子?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在各地方电视台一再重播,一些年幼的童星也在地方电视台上有样学样,惟妙惟肖地模彷卖拐人敲诈残疾人。弱肉强食是我们对下一代的示范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野蛮人吗?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痛斥“看了春晚才知道什麽是烂”,他呼吁“所有有知识、有道德、有良知和对自己孩子负责的老师们家长们:联合起来,抵制春晚带来的不良影响!”


传统上,春节本是中国人感恩、念旧、祭天地、拜祖先的庄重时刻,孩子们在这一天穿新衣、吃美食,接受长辈的教诲,聆听祖父母讲述祖先的荣耀、苦难和辛酸,寄託对先人的追思。春节有喜悦、温馨,也有静谧、哀愁,并不完全是肤浅的傻乐。今天,除夕夜是万家团聚的节日,也是离乡背井的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疗伤止痛的时刻,中央电视台作为最大的国家级电视台,理应传播爱与关怀,不应沦为低俗垃圾的倾泻场。


春晚小品的内容不仅仅是格调问题,而是事关尊严、人权、人道的问题。没有信仰、敬畏和体谅的人很难说是文明人,不尊重妇女的社会很难说是文明社会。将肉麻当有趣,从侧面反映了整个国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贫乏单调。小品演员集体以丑化弱者为乐,中国人集体无意识地在低级笑料中傻乐狂欢、麻木不仁,也说明社会集体缺乏人权意识。


中国已经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表明中国是一个接受普世价值的文明国家,因此应该向国民公佈公约中公民权利的具体内容;中国既然已经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画》,就应脚踏实地推动人权教育,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温家宝总理反复指出:要让人民享有尊严和幸福,要让人民享有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权利。因此,现在该是付诸行动、验收成果的时候了。中国应在大中小学发行公民读本,在全社会开展人权教育,中央电视台应回应总理的指示,在晚上黄金时间开闢公民教育讲坛,让公民意识深入人心。


胡适先生说: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不是由奴才建立起来的。是的,没有平等、尊严和人权,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和谐社会从何谈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赵本山小品看中国加强人权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