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1989 发表于 2010-3-29 11:48:15

上海升級,以世博的名義:“經濟太不重要了”(組圖)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10/3/26/big5_82559.html
  編者按︰繼“無與倫比”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上海世博會在開幕前即創造了諸如“參展國家及國際組織最多,園區面積最大”等多項世博歷史之最。如今,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已經觸手可及。

  本報將從本期陸續推出系列專題報道“解讀世博”,觀察世博之于上海這座城市的細微變化,深度解讀世博會賦予中國的意義等,敬請期待。

  2000 年,美國沒有參加德國漢諾威世博會;2010年,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卻“下決心不讓美國成為唯一缺席上海世博會的國家”。美國館負責人說︰“因為這是在中國。”

  同樣,上海世博會,對中國與上海也具有獨特意義。特別是承辦者上海,視之為城市升級、經濟轉型、觀念革新的契機。因此,在上海的一些核心研究者看來,世博會能夠創造多少經濟效益已經不是首要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提升軟實力”。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30840/30840364.jpeg


  對上海來說,世博會是借國家的力量實現城市升級的難得契機。 (IC/圖)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30840/30840358.jpeg


  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 (IC/圖)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30840/30840361.jpeg


  上海世博會的芬蘭館 (IC/圖)


  “因為這是在中國”

  參加上海世博會,對美國而言,也許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而對其它許多國家,則是基于和中國的經貿考量。

  一年前,美國是否最終會參加上海世博會,曾一度成為海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彼時,金融危機的影響,讓美國政府的籌款一度受阻。但當被問及美國是否會出現在上海時,美國館的負責人Alen女士哈哈一笑,“一定會來,因為這是在中國,而不是什麼其他的國家。”她反復強調“中國,哇哦,是中國”。

  美國的法律禁止政府用公共財政參加世博會,所以該國沒有參加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其在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上的表現也很不起眼。

  一年後,盡管6100萬美元的預算費用中仍有800萬贊助“尚未得到保障”,但佔地6000平米的美國館已經順利進入布展階段,並將于今年5月1日按時開館。近幾個月來,中美關系受到對台軍售、谷歌和達賴喇嘛等一連串事件的沖擊而漸趨緊張,美國駐上海總領事希望美國館“成為中美關系上的一個亮點”。

  美聯社最新的評論說︰世博會提供了一個開展文化外交的機會,美國希望通過世博會減少中方對它的不信任。

  與美國更多打的是政治算盤相比,許多國家決定參加上海世博會更多的則是基于和中國的經貿考量。

  上海世博會芬蘭參展組委會副總代表傅明睿先生坦言,如果換作其他國家的城市舉辦世博會,芬蘭政府或許會重新評估參展的必要性,“但這是在中國,我們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

  在芬蘭的經貿版圖中,歐美等其他市場已趨飽和,而中芬之間的雙邊經貿額已連續兩年超過了100億美元,“我們要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芬蘭和芬蘭企業”。芬蘭總理在上海城市規劃館了解到上海世博園區的總體規劃時,甚至一度擔心,芬蘭館1400萬歐元的投入是不是太過小氣了。

  這是世博會歷史上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世博會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說。2001年申博時,為幫助發展中國家在參展過程中不掉隊,中方承諾提供1億美元的參展援助計劃。中國申博成功後的7年多時間內,國際展覽局成員國的數量從89個增加至156個,新成員中絕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元素為世博會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周漢民說。

  3月21日,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繼全國兩會後再次重申,上海世博會將是今年中國外交的重點之一。展會期間,將有近百位外國政要蒞臨上海,這亦是中國繼奧運之後的又一次“外交盛會”。

  借世博升級

  “上海把十年甚至二十年內的基礎設施投資,一下子用完了”

  在上海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顧駿教授看來,與那些宏大的寓意相比,上海舉辦世博會的出發點或許更為務實,“借世博的機會,把盧灣和浦東的南部沿江這兩個發展薄弱區域改造升級,因為這是上海市區內的兩塊短板。”

  這是世博會歷史上第一次將園區建在市中心。佔地面積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橫跨南黃浦江東西兩岸,這里曾坐落著包括江南造船廠、上海鋼鐵三廠在內的一大批歷史悠久的工業企業。但多年後,這里卻逐漸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軟肋。

  2009年4月29日,中央首次以國務院文件形式,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 定調。而被傳統工業盤踞的黃浦江南面的濱江沿線正是這一產業升級的關鍵。

  與奧運會由城市主辦不同,世博會是由中國政府主辦、上海市承辦,“對上海來說,世博會是借國家的力量實現這一升級的難得契機。”2008年,僅僅浦東新區就實施了總長96公里的25項與世博配套的道路建設,總投資超過347億元。

  上海這10年來,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和配套工程建設高歌猛進。叉車、吊車、推土機、壓路機在城市的各處運轉。上海,這座中國人口最多、城區人口最稠密的特大城市,仿佛成了展示工程機械的T型台。

  作為上海世博會主要場館的所在地,浦東新區在2009年年度,實現了由一季度經濟增長3.3%到全年經濟增長10.5%的“V”形增長曲線,世博工程顯然是其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據統計,自2004年至今,世博會平均每年對上海GDP增長的拉動約為2%。

  “上海把十年甚至二十年內的基礎設施投資,一下子用完了。”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院長、上海市政府商業決策咨詢專家陳信康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

  世博會前上海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可達到767公里;中心城區快速路達到145公里;中心城與黃浦江形成4座大橋和12條隧道的越江道路體系,世博園區周邊38條配套道路全部建成、路網容量較兩年前增長30%。

  上海的13條地鐵,總長度已超過420公里。上海因此成為繼紐約、倫敦後世界上第三個地鐵里程超過 400公里的城市,“世博會使上海提前20年完成了交通現代化”。

  2010年3月 16日,耗資超過115億元的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正式啟用。至此,虹橋、浦東兩個機場總計超過7000萬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使得上海機場一躍成為世界級樞紐機場。

  公路、軌道、航空三大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上海的“世博效應”顯而易見。

  “經濟太不重要了”

  “上海需要一次世博會來提升硬實力和軟實力,主要是軟實力”

  與兩年前的奧運會一樣,上海世博會的投入與產出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那些配套于世博,而又將長久發揮功能的基礎設施建設,注定是一筆基于“世博效應”的城市財富。

  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上海市市長韓正宣布,上海世博園區的總投入為286億元,其中包括180億園區建設和106億園區運營費用。他還承諾,這兩本賬會請最有公信力的審計單位審計後,向社會公布。

  上海世博經濟研究院依據北京奧運會的“產出影響”計算模型,估算出上海世博會的“產出影響”將達到近800億元。

  而這個數字,在此項研究的負責人陳信康看來,一點都不重要,“經濟賬見仁見智,甚至拍腦袋就算上去了。”在這個專門研究世博經濟的專家眼里,經濟並不是世博意義中的主旨概念, “經濟太不重要了”。

  “世博會對上海和中國來說,都是一次形象廣告。”陳信康說, “上海需要一次世博會來提升硬實力和軟實力,主要是軟實力。”2008年,陳信康在受上海市政府委托所作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上海的軟實力只相當于紐約的 60%不到。“上海在政府效率、服務業、文化產業等方面均有較大差距。”

  陳信康所提及的軟實力其實與周漢民所表述的“精神財富”異曲同工,後者認為,世博會的成功舉辦,能夠提高中國的國際觀,使國民在言行舉止中意識到“中國在世界上負有特殊責任”。

  世博會之後,陳信康教授還將沿用之前的模型,再次比較上海和其他國際大都市之間的軟實力指標,以判斷經歷了“世博效應”洗禮後的上海在軟實力方面的提升幅度。

  世博會需要啟蒙

  “部分公眾把世博會看成了放大的廣交會,或是迪士尼”

  原上海市市長汪道涵曾說︰“廣交會”是戰術性的,管1年;世博會是戰略性的,管50年。

  然而,很多人迄今對世博會知之甚少。很多企業則將其視為攫取財富的機會。“部分公眾把世博會看成了放大的廣交會,或是迪士尼。”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說。

  他曾在全國各地做過多次關于世博會的巡講,他發現,即便是一些地方官員,“也只是把世博會當成了招商引資的平台”。這位身兼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的知名學者呼吁︰當務之急,世博會需要啟蒙。

  盡管世博會是國家主辦,奧運會是城市主辦,但直到200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9常委分別來到首都博物館,參觀在此舉辦的上海世博會展覽,籌辦上海世博會的政治氛圍才顯得空前濃烈。總書記胡錦濤“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辦好世博之語,遂提振了上海官方及民間的士氣。

  胡錦濤在2010年初考察上海世博局期間,更是罕見地在滬駐足了4天,“六個確保”的講話,隨後成為世博沖刺階段的總動員指引。

  上海的“世博時間”逐漸加速過渡到中國的“世博之年”。

  顧駿說︰“德國有一次世博會(漢諾威)的地方館,每個州出一個對世界有影響的宗教思想家,邊上是他們的語錄,讓普通人去看,能欣賞嗎?它需要眼界、品位,要有文化儲備。”

  對曾經參與過漢諾威世博會的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先生而言,展會上對他最具吸引力的是清潔能源技術,“世博會是展示人類文明最新技術成果的平台,上海應該虛心學習,推動城市的技術進步及產業轉型。”

  各個國家在世博會上展現的都是該國最先進的創意和智慧,“而這恰恰是上海世博會之于東道主中國而言的尷尬所在。”顧駿說,“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和世界上最先進的理念還有一定差距,從對世博會主題的理解就可以看到這種端倪。”

  此次世博會的主題為 “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中文的翻譯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在很多國家,則將其直譯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這種將城市和美好生活直接聯系起來的邏輯,在中國是說得通的,因為中國的資源,包括醫療、教育、就業等等,都集中于城市,在中國,確實是城市里的生活比較美好。但對于很多發達國家,人們更多地是在反思城市化帶來的弊端。”

  “後世博”

  “世博會是上海難得的機會,不能說過了就過了,必須要將效益最大化”

  世博會之于上海究竟意味著什麼?

  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給出了中肯的解讀︰這是學習其他城市先進經驗的契機。對絕大多數沒有走出過國門的國人來說,世博會無疑是一次和全世界最高最新成果的人類藝術、科技的近距離接觸。

  而令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擔憂的是,“上海世博會後,世博建築會出現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城市中。如果是這樣,人們就是誤讀了世博。”作為上海世博園區景觀項目的主要設計師,他認為,上海世博會既不是向世界炫耀中國國力的強盛,也不是要張揚建築的華麗,而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國對待環保高度的責任感以及改善環境的信心和決心,並告訴人們應以何種方式對待環境,對待生活。

  在世博會還沒開幕的時候,討論“世博遺產”的話題,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然而這已經成為上海主政者所思考的問題。

  2010 年3月23日,作為上海市政府商業決策咨詢專家的陳信康教授收到了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邀請,將參加市委書記俞正聲、市長韓正出席的討論會,其主題就是“後世博”。

  “世博會是上海難得的機會,不能說過了就過了,必須要將效益最大化,不僅是經濟效益,而是整個社會的各方面的效益。”

  而這就是陳接下來所要研究的課題, “能不能借世博的機會,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把世博會運營過程中的一些臨時性做法變成經驗,在今後推廣?否則,一切的意義都只是臨時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升級,以世博的名義:“經濟太不重要了”(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