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ppy 发表于 2007-7-28 14:21:33

抓拍技法

轉貼


抓拍,是民俗摄影常用的技法。

摄影对美学的贡献或者说摄影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贵在真实──以生活自身的形式表现生活自身的内容和意义;贵在动态──通过人物及其生活的活的、有动态的、 真情实感的形象来表现人物及其生活;贵在瞬间精华──固定在照片画面上的是人物及其生活的动态形象的瞬间精华或典型瞬间。而这三个主要特征是由抓拍来实现的。摆拍对于表现民俗摄影的美学特征也有贡献,但要表现的自然、真实、生动、则要具备一定的导演技巧。一个民俗摄影工作者,除非必须运用摆拍手段外,应尽量使用并熟练掌握抓拍的基本技术与技巧,以适应深入各民族拍摄各种不同题材的需要。抓拍,应该成为民俗摄影工作者的一大基本功。抓拍并不神秘,但作为一种拍摄技法,它确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认识它。这对于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一技法,提高民俗摄影水平,将是大有益处的。

一、抓拍的由来
在摄影史上,摆拍先于抓拍,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由摄影器材的历史局限所决定的。最初的银版法,后来的湿版法、干版法,因相机笨重,镜头进光量小,底片感光度低等原因,一般只能用摆拍法拍摄。抓拍,是随着小型相机的出现,感光材料感光度的提高,及摄影面向现实生活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在小型相机发明前人们也进行过抓拍的探索。

历史上抓拍的三个基本方法,是这样先后出现的:
纳达尔法──在拍摄对象与人谈话的过程中, 抓拍人的活的形象。1886年8月31日,纳达尔对法国科学院院长、 百岁老人谢弗勒尔进行“摄影访问”时,让他的儿子保罗在谢弗勒尔谈话时拍照,取得了成功。
巴雷特法──偷拍法。1908年10月24日,伦敦治安法庭对妇女参政运动的三位领袖审判时,法庭禁止拍照。英国记者巴雷特把相机藏在帽子里,偷拍了被告三个女性的活的形象。但是,偷拍不是从1908年开始,而是有了手持、可以夹在腋下的相机之后,就开始的。《世界摄影史话》(英·兰福德著,谢汉俊译) 103 页刊登的《孩子们在等候一个盛大的游行》照片,是1893年P·马丁偷拍的。
沙乐门法── 开始于1928年。 沙乐门最初也用隐藏相机的方法偷拍法庭审判的情况。但是,他的成名还是因为创造了新闻摄影技法,即在新闻现场,用小相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的方法,拍摄新闻照片。
直到现在,这三种方法还经常被人们采用。

19世纪30年代,莱卡(135)和禄来福来相机(120)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摄影家如陈传霖,就提倡用小相机抓拍。张印泉1932年开始用莱卡抓拍。他最满意并认为是其代表作的《力挽狂澜》与《雪地惊鹅》等照片以及许多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照片。沙飞拍摄的鲁迅与木刻家的谈话,用的就是沙乐门式抓拍法。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反映“一二.九”、“一二.一六”及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照片,许多摄影界老战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拍摄的大量历史性照片,都是抓拍作品。由于抓拍能把人的神态和人的生活朴素如实地表现出来,比起细节清晰而人物呆板缺乏现场生活气息的摆拍,有更强的真实感、亲切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性趣,更能激起人们的强烈感情的反映。所以,抓拍作品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和重视。后来,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日益为抓拍提供了便利手段。目前,抓拍法已成为世界摄影技法中一种主要的潮流。

二、抓拍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抓拍?1972年7月12日,周恩来总理曾批评摄影记者:你们“提高得不快”。“摆好了给你们照,你们不会照活的。不是你们服从人家,而要人家服从你们”。(蒋齐生:《新闻摄影论集》) 周总理的批评中,就有抓拍的定义。这就是:在生活现场,不干涉对象,拍摄对象活的形象。并明确指出了抓拍的基本特征:
1.抓拍是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情况下的拍摄。这是抓拍与其它拍摄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这种方法的明显特征。
与抓拍相区别的是摆拍。摆拍也是一种常用拍摄方法。摆拍要求被摄者按照摄影师的设想、意图为拍照片而组成某种画面,做出某种动作、神情。还有一种拍摄方法叫“摆摆抓抓,抓抓摆摆”、“摆中抓,抓中摆”,实际上属于摆拍。与摆拍不同,抓拍的对象的活动、情绪、神态全是客观的、自在的。摄影者的智慧、精力不是用在组织、摆布、导演上,而是用在认真观察被拍者的活动和情绪上,用在选择理想的画面上。长期这样做,就会养成拍照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的习惯。
2.抓拍的对象是处于自主自然的运动状态。
这是抓拍的又一特征。“抓”者,“捕捉”也。静止的对象是无需抓的。拍天安门前的石狮子就用不着抓。抓拍是以抓住对象的典型神态或动态的典型瞬间为目的的。所谓的运动状态即以动体自然必然的动态为对象,包括跑、跳这样明显的、剧烈的肢体运动,也包括心理活动引起的面部及肢体的微妙变化,如眼神、手势。心理活动虽然表面看起来不是那么激烈,实际上有时也是汹涌澎湃的。在文学作品、戏剧、绘画、音乐中,这类心理活动的描写,往往更能打动人。动,还包括进入画面、瞬息万变的各种要素的相互配置与照应。两人交谈,需要考虑交谈者动作眼神的呼应;匆匆的人流中,需要等到从空隙中拍到主体的刹那;光线、黑白……也在不停的变动中。
用“稍纵即逝”来形容抓拍对象的动是很恰当的。对抓拍来说,最满意的底片在一次拍摄里往往只有一张,要不就是“一失时机成千古恨”。运动越是快,越是难抓。而越是难抓,就越能激发起摄影者的拍摄欲望。这种体验,抓拍实践多的人都有过──对方越是动,越是动的快,越是想抓住。一旦对方静了下来,任你去拍摄,拍摄的兴趣反而索然了。

3.抓拍的本质特征是从实际出发。
抓拍不是先在屋子里想好点子,然后到生活里去套,让生活里的人物当演员,去装样子,让客观适应主观。抓拍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尊重实际,在客观实际中发现新题材,发现美。深入生活,是抓拍的灵魂和真谛。那么,到生活里去要不要有个想法呢?是盲目的去碰、去等,还是应该有个目的呢?盲目当然不可取,大体的想法不但应该有,而且必须有。但这个想法必须是来自客观实际的,并非凭空乱想;这个大体的想法是否正确,是否行得通,还要在深入生活的实践中予以检验,并视情况调整。构想不合实际,或构想虽大体符合实际,但出于种种原因,在采访实践中未出现预想的情节、动作、神态,因而空手而归的情况,相当多,那怕千里迢迢,耗费了时光。这种现象看来不正常,其实是正常的。主观设想怎么可能百分之百地实现呢?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继续等待、寻觅、观察一番,或者改变原来的想法,或者放弃原来的想法。如果是抓拍,千万不要以“构想符合实际”为由,无中生有的硬去制造。当然,没有什么具体设想,在某种场合,碰到值得拍摄的事情, “顺手牵羊”拍到照片的情况也不少。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苦苦追求,却一无所获;有时候,无意中,“题目”会主动跑到你面前,把你拦住。不论是事先想到的,还是没有想到的,都必须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以从实际出发为本质特征的抓拍,必然遵循下面这两个规律:第一、在时间上,严格地遵循现时规定性。抓拍只能表现“现时”的事物。从实际出发的“实际”是“现时”的,是正在进行着的事物。对于抓拍来说,这是十分严格的,毫不含糊的,是一种规定性。这同文字报道、故事片显然不同。文字报道、故事片可以描写历史,可以表现“过去”的事物。焦裕禄逝世以后人们照样可以写出精彩的长篇通讯。抓拍则无能为力。漠视这个规律的拍摄方法,就不属于抓拍了。违背这个规律,硬要补拍历史,结果当然难免造成照片中人物神态失真,装模作样,假里假气,经不住推敲。因为事过境迁,人物情绪已不一样了,也造成失实。人家早已举行过婚礼,为了拍照,再组织一个婚礼场面,这不是失实么?

严格的现时规定性要求抓拍者反应敏捷,闻风而动。要求抓拍者不辞劳苦,不分季节,不分昼夜,什么时候有情况,什么时候就出发。
第二、在空间上,严格地遵循现场规定性。明确这一点,是有重要意义的。它说明,一个坚持抓拍的摄影者必须自觉地深入现场,不论多么艰险,多么困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切有成就的、真正的摄影者,都是这么做的。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起了为抓到新闻照片而倒在拍摄现场的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先躯、前辈和同行,想起了以拍战争新闻照片闻名,最后因拍照片而死在战场上的罗伯特·卡帕的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从实际出发,严格遵循现时规定性和现场规定性,要求抓拍者相机不离身,把相机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以便及时抓拍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可遇而不可求的题材。很可能,九十九天都身带相机,但无事可拍,有一天未带相机,就那一天有难得的情况,多么遗憾。不干涉拍摄对象,面对运动的目标,从实际出发,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抓拍的基本特征。

记述法国划时代的雕塑家罗丹艺术观点的《罗丹艺术论》,有这样一段对白:我(葛赛尔,书作者)向他(罗丹)说:“使我惊异的就是你的做法完全和你的同行不一样。你的同行我认识不少,而且看见他们的工作,他们叫模特登上台子,吩咐他们摆出这样那样的姿态,甚至随心所欲,时常要去弯曲或伸直模特儿的臂和腿,全凭自己的意思……完全像摆布有关节的木头人一样,这样,他们才开始工作。你呢,相反,你等模特儿做出一种有意思的姿态,然后把这姿态塑了出来──这样,好像是你服从他们的命令,更甚于他们听从你的吩咐”罗丹说:“我不是服从他们的命令,而是服从自然的命令。我的同行,像你所说的那样去工作,当然有他们的道理,但是那样粗暴地对待自然,把活人当作木偶,他们拍出的东西,恐怕要有做作的死板的那种危险。”罗丹还说:“我把观察到的活生生的运动捉住,而不是硬做出这些运动。”罗丹这里所说的“自然”,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生活”。他的雕塑方法和艺术见解,为我们摄影术中的抓拍作了一个恰当的、生动的注解,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抓拍,很有启发。作为一个用泥巴或石头塑造人物形象的雕塑家,敢于说、而且做到了把“活生生的运动捉住”(有他的作品《思想者》、《巴尔扎克》和《老妇》等为证)。何况今天我们这些手里有具备高速快门的相机、高速胶卷、百分之一秒就能解决问题的摄影者呢?我们应该作罗丹式的摄影者,立志捕捉活生生的运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抓拍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