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摩 发表于 2010-11-19 07:02:36

有感“中国人哪些习惯让老美想不通?”

首發

看到這篇文章,挺有感觸。我們身在異鄉,都是過來人,除了感概,還要互相提點,令稍后來的同胞能夠不走我們的彎路,或者對于老外看我們覺得驚訝時,能保持一種輕松的心態。

1、一杯茶水喝一天
告訴老外:“我的茶葉是很貴的極品,沖泡七八次味道一樣棒,要不要嘗嘗?”“西方研究報告說,每天喝大量茶水的人長命。”“喝茶的人脾氣好,冷靜,深思熟慮,喝咖啡的人勇猛激進,但容易沖動壞大事,因為咖啡令人煩躁。不信?看看英國人和美國人的民族區別。”

2、过分谦虚
謙虛說明修養好,在英聯邦國家是必須的美德。許多老美狂妄自大,在世界各民族的聲譽極壞。不過,我們若是在自信爆炸的美國人面前長期的,過分的妄自菲薄,對自己的升遷和形象有影響。不妨說:“我只是幸運罷了,你在某某方面不是更棒?!”或“我只是喜歡做這些工作罷了,工多藝熟嘛”。千萬不要說“我還不夠好”。

3、母语情结
英語文化中認為:在說英語的人面前說其他語言(他們聽不懂的),是極其粗魯和不友好的,也代表這些“異國人”文化修養差,絕不可委之重用。身處他鄉的國人倘若一味堅持“旁若無人”,后果自負。假如真的需要用中文溝通,請盡量保持簡短,并用英語告訴大家,剛才對同胞講了些什么,一方面令大家放心不是說任何人壞話,同時保證跟所有賓客保持一定的對話,以示禮貌。那些不打算“相聚就必須令所有在場的人都愉快,不能冷落任何人”的國人,請不要出來交際,在家與好友一起剔牙撓腳趾一邊大聲喧嘩,豈不自在?又不辱國體 ,等于愛國愛同胞,拜托,拜托。

4、不管闲事
中國人“不管他人瓦上霜”,乃主要民族特性之一,國內歷史學家研究后作出結論,此特征與上千年來朝廷株連酷刑有直接關系,可憐,可悲,可恨,可惡。到了西方社會依然如此,落得個“中國人沒有社會責任感”,及“中國人自私怕事”的惡譽。讓我們共同克服吧。

5、一人不做主
“會上不說,會后亂說”。處于純中國人的環境中,在眾目睽睽之下保持沉默,是避免被人注意。“槍打出頭鳥”啊!況且,精明人知道只要不說話,道貌岸然,不茍言笑,別人就不知道你是個庸才。

來到西方人工作的環境,不說話不行了(不然請你回來做什么),只好很謹慎很婉轉地暗示:我可不負責任啊,責任應該“大家”負!既然你們硬要我表態,我只說說我的想法,你們聽聽好了。如果商量以后采用我的建議,證明我最聰明,請記我一功。如果大家商量以后不認為我的想法最好,我不是早就聲明了嗎,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我是很謙虛很能和人合作的,我接受大家的決定。

這樣圓滑的處事方法,保證“無驚無險,又到五點”。養家活兒,人生大事,豈可兒戲?

老外不明白:敢想,為什么不敢說?說錯了有什么關系?
中國人:犯錯?我就完了!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這是社會的錯。

6、老好人
在漢人社會,千萬不要得罪人!漢人是世界上復仇心最熾烈的民族!寧愿他人正義不得伸張,不可得罪小人害了自己和家人!否則,當自己被報復落難時,很少同胞會挺身而出的。那些富貴的相識,立刻消失于我們社交圈之外,甚至落井下石!

不是說了嗎,別的同胞也大多選擇“寧愿他人正義不得伸張,不可得罪小人害了自己和家人”這種處事哲學嗎?誰會幫我們?我們漢人是自家幫自家(包括死黨朋友利益小圈子),自強不息才有“外圈人”看得起我們,愿意互助互利。我們漢人之內的關系,是小利益圈子和小利益圈子之間的為了生存奪取有限資源的廝殺,不是互敬互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大民族社會。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共贏”的觀念。在大陸,大家更普遍認為,不是朋友,就是敵人。

講出自己的觀點,誰是誰非,等于幫人沒好處,還得罪了陰險狠毒的小人。誰會這么蠢?在許多其他國家,人們對不同意他們觀點的人,照樣友好,甚至虛心接受不同建議,哪里會懷恨在心,二十年后見你落井他便下石,繼而痛打落水狗,誰叫你當年令他一會兒不舒服?

7、热情过度
幾千年來大多數時候,中國人都被當權者控制得嚴嚴實實的,屁不敢放不止,連想都不能亂想!“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父母逼孩子聽話上進,乃是“為了孩子好!”夫妻嚴管控制對方,方有可能“白頭到老”。在權威人士認為“叫你做啥就做啥”環境下長大的大多數中國人,何時學會考慮“不要問我方便給你什么,告訴我你心目中真正想要些什么?” “什么是對你最有利的?” “怎樣才能讓你幸福快樂?”他媽的,從來沒有人想我幸福快樂!人們不是想惡形惡象地控制我左右我,就是口蜜腹劍地忽悠我利用我!我為什么要令別人幸福快樂?

給你是看得起你,尊敬你,雖然包括了我想和你交往因此得益的愿望,同時我現在為你付出(勸酒勸菜),你就欠我一個人情,下次我就開口要求你為我做我想你做的事,哪怕對你來講很為難甚至有點吃虧。

這些都是潛意識。國人大多不會將以上想法想得很清晰,否則便是兇險奸狡之徒了。但是那些潛意識,是終生揮之不去的,中國人個個還以為自己人品好的不得了,為他人付出多的不得了。根本不知道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勉強別人。我們的“付出”,是以我們自己利益方便為前提的。一百多年前西方人寫出“漢人是世界上最狡猾的民族”時,說的是我們大多數人真正的行為表現,而不是我們社會所倡導的道德觀念,更不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

看看別的國家別的民族:快樂的人希望別人都快樂。早年被虐待的人大多不自覺地虐待配偶和子女,卻意識不到自己的惡行,還總以為自己很少犯錯。因為我們總是看到大多數人怎么做,我們就自動怎么做。假如我們做出來的比我們希望的差,我們的大腦就自動選擇忘記自己的過錯,并肯定自己是善良的正確的。因此說,讀書很重要,可以改善命運。

8、工作先松后紧
中國人的一生,是被推搡著,不情愿的,不自在的過著。有許多東西,能不合作,則不合作。不工作不行,但是可以消極工作,起碼這一點是在自己控制之中的。何況,工作往往純粹為了收入,完全無愛好可言(又不是釣魚下棋逛街等等值得廢寢忘食的事情)。而收入屬于“得到”的那一類。中國人太精明,得到而不付出乃上上之選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然而我們多數人不是圣人,為了得到,只好付出,但是,要想法子盡量少付出,于是干事拖拖拉拉,得過且過。等到最后時刻(“死線”),任務不完成則完蛋,真的會死,馬上“慌忙加班加點”。

你看,我們并不是那么難了解的。只要了解中國歷史,政治和文化,便了解我們民族的心態和潛意識,進而解釋所有的言行,包括正常的,和荒誕的。

出國后長期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不免入鄉隨俗,因為周圍的人,價值觀,習俗和慣例都不同了,只有改變才會對自己有利,所以人們能變的都變了,不愿變的就回國了,不愿變而又不能回國的,就選擇無知便無畏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感“中国人哪些习惯让老美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