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 发表于 2011-3-11 12:20:30

请看当初张海迪齐名的个体户辛福强的悲剧结局

   今天是3月11日,在26年前的今天,年仅20岁的辛福强离开了人世。作为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的私营个体户曾名燥一时,当时团中央第一书记就是胡锦涛,在胡即将卸任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在1985年7月15日青团中央联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五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青年个体劳动者中开展向辛福强同志学习的决定》。辛福强的事迹报告团曾在沿海14省市做巡回报告,并进入到中南海做报告,在大连还为辛福强立了塑像。这在当年的中国确实不可想象,一个个体户会有此殊荣,似乎在传递着一个信息,私营企业主们的心头好像也宽慰了许多。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延东曾在《人生的新高度——全国优秀青年个体劳动者辛福强事迹》一书的开篇文章号召大家向辛福强学习。      本应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象征,但随着1986年党内左派邓力群前去大连慰问他家人后,在改革英雄人物中就再难觅辛福强的踪影了。今天在国内一家博客网站上意外的看到了以“镶玻璃的小伙”为名的纪念网站http://blog.sina.com.cn/u/2016910281,这曾经是以他的事迹改编的电视剧的名字,建立日期似乎是在昨天。在浏览中也颇为意外的看到了辛福强家人—他的妹妹辛立荣的题为《我把青春献给您我共同浇灌的土地---妹妹立荣写于哥哥26周年祭
》纪念文章,各种滋味,无言到来,现转载如下,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兄妹二人的执着于共产信仰的悲苦人生。



                               我把青春献给您我共同浇灌的土地

妹妹立荣写于哥哥26周年祭


今天3月11日是哥哥“辛福强”的忌日。为了那段即将失去的记忆,特别想写点什么。就谈谈我对“辛福强”的理解,以及我认为哥哥“辛福强”在改革开放中被忽略的历史功绩。
改革开放初期,最有代表性的并直接反应百姓生活的是农村的“土地承包到户”和城乡的“个体经济发展”。城、乡还是有区别的。80年代初,城市中充斥着为数众多的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社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那时的就业出路接班(即父母退休后儿女顶替上岗)的较多,更多的是等待分配。当时政府号召“为国分忧,为民解愁,自谋职业”,就是那一刻哥哥“辛福强”凭着一颗赤诚的心,怀揣着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的理想,放弃了接班以及政府分配的可能,以17岁的年龄骑着自行车上路了,开始了就业之路,直到他去逝。
与现在的下岗再就业不同,他当时是完全自愿而非被迫的,就是想“为国分忧”。没有什么“就业优惠政策”,也没有什么“就业培训”,更没有什么“无息就业贷款资金”。他就是想帮帮国家。当前,我们所树立的“下岗再就业标兵、榜样”似乎是为了证明所谓的再就业的好处是赚钱。在宣传方面却忽略了“为国分忧”本身就是我们的本分。就这一点,哥哥就伟大的多。一个20多年前仅17-18岁的青年都懂得的道理,他不是为自己而选择,而是为国家、为社会去承担,这样优秀的人物,这样的好榜样为什么媒体就不能结合当前实际进行挖掘整理,建立正确导向,树立正确的就业榜样呢?
他所从事的工作很简单就是“镶玻璃”,目的是让百姓都能够在家门口就能镶上玻璃。然而,当初在计划经济时期,就这样的期盼都尽乎是奢求。哥哥“辛福强”的出现将此变成了可能,他把当时百姓急需的玻璃送到家门,在那个时期这是流通领域的重大突破。必须承认曾经在一段时期内,个体经济在流通领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当下流通领域的雏形。这也是个体经济对社会的贡献之一。
他本来可以赚些钱的,至少可以当个“万元户”。但由于他怀揣着想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的理想,当看到孤寡老人、五保户、烈军属时他就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还发明了该缓的缓:就是没钱可以先镶玻璃,等有钱在给。以至于那些接受服务的百姓都认为他是政府派来的。当他把个人的经济追求升华至社会价值那一刻,他整个人也就升华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是他为何短短3年的时间,可以获得诸多荣誉的重要原因。实际当时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共产党员”。
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到处是商机,可为何众多的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不去做个体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个体户”没有政治地位。那时谁要是干个体连结婚都成问题。哥哥“辛福强”的出现尤其是他的去世终于确定了个体户乃至私营经济的政治地位。我想这应该是他为改革开放做出的最大贡献了,然而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却都从来没有人提及过这一点。
实际这么多年来,哥哥对于我来讲,就象一个符号。哥哥去世时,我已经在铁路工作了。为了他的遗愿:把政府给他交的医药费还上,让当地的百姓依然能够在家门口就能镶上玻璃。我接了他的班,那年我也18岁。我也同样怀揣着想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的理想。
这么多年来,我有很多机会做别的行业,但都放弃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哥哥的承诺,这一坚持就是25年,实际上现在用玻璃的越来越少。我基本上是不赢利的。但我会坚守哥哥“辛福强”的承诺,也是我的承诺。
我是个体经营者的代表,私营企业的代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只要是和私营,个体沾边的会,每一次会议上,都有人找“辛福强”的妹妹来没来。如果该到没到,就会询问,猜测,我还得忙做解释。在过去的一段岁月里,我似乎也成为了政府对个体私营的政策风向标,所以无论有怎样的困难,我都要克服,为领会大政方针,都要坚持去参加会议,我的女儿在我肚子里就参加会议,刚出生不久就又同我一起参加会议,我累但我愿意。
我现在担任着大连市甘井子协会党支部书记和副会长的职务,对个体组织工作和党建工作有亲身感受。从全国范围看,各地区现在作为个体私营的主管领导大部分都是没有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在外人眼里只看到个体经济曾经赚钱,而没看到个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在管理层只看到个体经济在萎缩,而寻求不到根源。实际上城镇个体经济内忧外患。但就小商品销售而言,一面是大型超市的物丰便利,集团化采购,成本降低,更具竞争力;一面是外来的小批发商,将利润压的不能再底,无论数量多少,都是批发,百姓一想合适,都去批发了;一面是无证的外地商贩,肆无忌惮的短斤缺两,以次充好,回过头来,把帐记到我们合法经营户的头上。虽然之前曾经赚过一些钱,但原来在没医保的时候,医疗的费用都要自己承担的,小家小业的买一套房子也就不剩啥了,在加之这几年的通涨,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而这些个体户大多又都无一技之长,如果不加以注意,相当一部份个体户会选择再择业。实际他们也正在演变成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即没有所谓的创业无息贷款,也没有什么上岗培训,更没有啥政策。您说能不萎缩么?
有时我都在想,为什么不是我来主管个体经济。我会将我这25年积累的对个体经济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都奉献出来,而不会憋着,那是相当难受啊。
实际上,我早就接受现在的一切了,包括哥哥的塑像多年无人管理甚至遭到部分损坏,他的历史功绩被人忽视,还有包括对我本人的一些猜测,甚至诋毁。我不只一次当面被人问及有没有免税的事,他们都忽略一个事实:我一个小玻璃店曾经是辽宁省纳税模范户。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在一个历史时期,个体经济曾是国家税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算是我们个体户对于改革开放的贡献之一吧。
当然部分人的言语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在有新的党员加入组织前,无论多远我都会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亲自外调,接待单位会很诧异,说我们:真认真负责。我就不明白了,党章不就这么写的么?难道其他单位现在已经不按此流程了?跟随季节,我就组织个体户旅游,搞活动,这让个体户的家人心生羡慕,夸我们组织真好。捐款灾区啊,帮困助学啊,我都冲在前面,因为我是党员,我不仅要做,我还要感召所有业户都做。
08年7月,我们大连协会组织了一次纪念个体经济发展和《向“辛福强”同志学习的号召》发表23年回顾展。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共青团中央于1985年7月15日决定,开展向哥哥“辛福强”同志学习的活动发出《向“辛福强”同志学习的号召》时,正是胡锦涛书记担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所做的最后一项活动批示。领导问我:中央领导对于哥哥“辛福强”同志有没有题词,评价。我说:“没有,他只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涌现的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他很普通。正是他的普通才孕育着他的伟大,我相信组织,相信党中央会给哥哥“辛福强”同志予以应有的重视,相信他的精神和理想不仅会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还会引导更多的党员,更多的团员,更多的青年去加入到祖国的建设中,他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我为能此生有此哥哥感到无上光荣。”
我父亲在65岁就过逝了,至今都9年了,我相信和哥哥早逝有关,我母亲去年72岁过世自从哥哥走后一直身体不好,06年得了脑血栓,一照顾是四年,我相信和哥哥早逝也有关。这些年来这么多的东西压着我,我挺过来了。
福强玻璃店的其中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张2米长的大照片,那是1988年5月我作为团员代表参加团中央十二大上的合影,还有一张哥哥骑自行车镶玻璃的照片,这些照片在激励着我奋勇向前…….
因为我不仅代表我哥哥,我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代表了一个光荣的群体:
“我们这个光荣的群体,以哥哥“辛福强”为杰出代表,我们这个光荣的群体曾为祖国承担过光荣的职责。我们选择了自主创业,解决了不同时期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我们选择经营项目和开拓市场,曾经为我国还不发达的物流业开辟先河;我们选择依法纳税,成为一名光荣的纳税人,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我们选择忘我奉献,脱离低级趣味,用爱的行动传递着社会的真情。个体经济就象一棵小草,但因为他生命力的顽强而今变的茁壮。我把承载着哥哥的光荣使命和我生命中最为辉煌的25年的青春岁月都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我无怨无悔。
哥哥“辛福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看当初张海迪齐名的个体户辛福强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