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cheng 发表于 2008-6-16 01:43:46

每个孩子都是真正的天才 / 冉云飞

冉按:这是我写的有关“电影中的教育”的系列文章中的一篇,刊发于《家长》杂志,今贴出来供朋友们周末娱乐用。

 2008年6月15日8:36分于成都

    古希腊人说过一句看上去的大废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在一些自以为是的人看来,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废话了,我还不认识我自己?笑话!自降世以来,我的身体与灵魂都与“自己”朝夕相处,未曾须臾分开,还需要认识自己么?完全是多此一举!科学发达到如今,但人对自身的认识依旧是比较肤浅的,同理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长何在,以至荒废了自己的天才,从而一生都没有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创造力勃发所展现出来的美好。流沙河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的特长好比放在无数衣服口袋里,有些人一辈子都只能找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那个口袋,始终没有发现那些暗藏之口袋里更加切合自己性情且光芒四射的特长,不善于尝试,不善于自我发现,于是将生活过得平庸而苦涩。

    在一个充溢着“孩子是自己的乖,老婆是他人的好”的传统国家里,尽管对自己孩子不无自信,但善于表扬和发现孩子特长的家长也并不多见。关于重视孩子特长与天赋的教育,不只是电影《音乐之声》、《放春班的春天》里对孩子们音乐天赋的发现和引导,亦不只是《想飞的钢琴少年》里对孩子买卖股票与经营公司的天份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对《想飞的钢琴少年》里父母让孩子被迫学钢琴、而实际他却愿意与爷爷遨翔蓝天的梦想的尊重,这是将孩子的意愿与天赋联结在一起的典型例证。但这些都不算考验父母的极端例子,因为这些孩子从身体上来说并无残疾障碍,没有什么特别令父母愀心与不安的,而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则是一个因偶然事件致盲的米可而做出天才成就的故事。失明的米可是意大利国宝级录音师,就连许多大导演如安东尼奥尼的《春光乍泄》等著名电影,都是他精心录制的。

    米可从小非常喜欢电影,但因一次玩枪而不幸致眼失明,但按当时意大利政府的规定,他只有到“盲人特殊学校”就读。而这样的学校,就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池塘底部”学校一样,校长专制、老师粗暴,但幸好这些电影故事主角的老师都有不同凡响地发现与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能力,同时父母也算关爱有加,以至于他们各自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米可在与女主角玩骑自行车游戏时,富于冒险精神;而做作业时大胆地模仿录制大自然的声音,把这些声音编成一个完整的剧本,让同学们在家长面前表演,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称赞。从此他对录音工作如醉如痴,对任何微小的声音,都细加辨别,同时也强调声音的戏剧效果,让声音本身使剧情更加丰富,终于成为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上的音效大师。自然这一切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许多令人流泪的坎坷,但他那种不屈的实现梦想的勇气,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的精神,委实令人动容。从米可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他努力成功的轨迹,我们更看到他探索与发现的快乐,这种把自我完全打开,实现自我的欣慰,大于世俗意义上的所谓功成名就,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家长一定会比较认同我的感受。

    拍著名电影《美丽人生》的导演克里斯蒂诺波顿与音效大师米可曼卡西是长期的合作伙伴,有次问到米可的经历时,米可说他那时在盲人特殊学校学习,差点失去了梦想与勇气,因为那所学校认为既是盲人,就只培养接线生与编织工,而不是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去成就自己。而米可便是在这种不断与校方的抗争中走上他的音效工作之路的,正是这个故事成就了克里斯蒂诺波顿的《听见天堂》,从而获得200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阿姆斯特丹儿童影展对其评价甚高,这部电影不仅对特殊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引作用,就是对一般的家庭及学校教育都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看完这样的影片,作为普通家长,我们不仅可以学会尊重并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特长,而且可以引导孩子们实现通往自己的“天堂”之路。我愿意套用著名艺术家罗丹话来说就是,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我们的教育中缺少发现及认识天才的能力。如果家长们能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天堂不只是可以听见,而且在每一个有梦想的孩子心中。

    2008年5月7日于成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个孩子都是真正的天才 / 冉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