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liu 发表于 2008-7-7 02:31:30

九朝古都洛阳 悠悠岁月演大戏(上)

  http://img.epochtimes.com/i6/806040555411898--ss.jpg

  《新纪元周刊》第45期【城市的瞬间】栏目

  ◎蔡大雅

  【明心网】郑欣外表上是个平凡的上班族,和大多数人一样有份固定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偶尔公司派他到各地出差,就像你我他一样,平淡的生活在现代忙碌的社会里。

  郑欣只有一点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他拥有宿命通的特异功能,就是能看到一个地方过去发生过的的历史。他从小就具备这种能力,只是无法自由掌握,有时不请自来,有时想看却看不到。小时候,他以为大家都是如此,便也不当回事,长大后慢慢懂事,同时知道要修口,所以也不张扬显示,只在闲聊时,跟少数几个知己提起。

  也由于他有这种本事,到各地出差就成了郑欣的一大享受。因为他在公事之馀,幸运的话可以穿越时空,看看该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这比看连续剧时,用现代人的眼光杜撰古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还要真实且精采多了。不过通过宿命通功能去看历史的真实时,也有一项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影像在呈现之前,不会像看连续剧那样,先打字幕告诉郑欣哪一幕的主角是谁、发生在哪个朝代。

  郑欣自幼在共产党根据唯物论“重造”出来的中国历史的灌输下,往往在影像刚开始出现时,无法将他通过功能看到的,和以前所读的教科书中所描述的事件联想在一起,都得经过事后查找古籍、史书,才能获得比较符合史实的应证。也因此,有些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事件或人物,极可能会在有眼无珠的情况下被误认或忽视。为弥补这个缺憾,他在闲暇时经常阅读古史,充实自己,希望能在影像出现时,可以尽快辨识出时代背景与出场人物。

  http://img.epochtimes.com/i6/806040555431898--ss.jpg

  (新纪元)

  史前河图洛书 河洛文化开端

  这次,公司派郑欣到洛阳去出差,他雀跃不已,想到九朝古都悠久的岁月里,上演脍炙人口的故事比比皆是,即便看不全整场历史大戏,零星的片断也足以令人期待万分了。

  他搭乘飞机到洛阳,当飞机飞越黄河上空,准备降落在市区北方的洛阳机场前,突然遇到一股乱流。郑欣依照指示扣好安全带,闭上眼睛,忍受因颠簸造成的不适。

  忽然,他看到底下的黄河波涛汹涌,在千丈浪里浮现一个物件,有个人拿起了它。过了一阵子,在黄河的支流洛水边,又发生同样的情形,这次是另一个人拿起了另一个图。郑欣看着后来那个人身上挂着工具,跋山涉水的辛勤工作,花费长久的时间整治水利,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看到的前一个人是伏羲氏,后一个则是治水的大禹,而他们从河里取得的,就是历来被视为河洛文化滥觞的“河图”及“洛书”。

  郑欣看过这二幅图,知道根据古书记载,伏羲氏依河图而演八卦;大禹因洛书治水成功,将神州分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以治天下。各家学者对于河图、洛书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让他如堕云雾。

  直到后来听一位高人说,河图及洛书,甚至连《易经》、八卦,都是史前文明遗留下来的东西,才恍然大悟,难怪现代人再怎么研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http://img.epochtimes.com/i6/806040555461898--ss.jpg

  河图。(新纪元)

  http://img.epochtimes.com/i6/806040555391898--ss.jpg

  洛书。(新纪元)

  周公以礼治国 以乐移风易俗

  http://img.epochtimes.com/i6/806040555401898--ss.jpg

  洛阳历史文化街区。(新纪元)

  作为国都,洛阳的历史可能比长安还久。不论是古籍记载,还是现代考古学界的推测,都认为,夏朝首都斟鄩就位于今日的洛阳一带。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虽仍以镐(今西安西北附近)为都城,但由于镐京远离作为商朝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为了方便管理商朝遗民,武王视察各地后,认为洛依地区,也就是夏朝故都斟鄩一带,“居易毋固”(平坦居易无险阻)、“毋远天室”(离天帝的居室不远),可以作为都城所在,遂命周公旦在洛水附近择地,计划兴建周朝的新都城。

  周武王大业未竟即已辞世,成王(约西元前一零四二至一零二一年在位)即位时尚年幼,由叔父周公辅政。周公继续武王遗志,史书称“使召公光相宅”,再多次占卜后确定城址,与召公一起营建新都,称为“雒邑”,又名“成周”。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三国时期,后来,曹魏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将之改为“洛阳”。

  召公的“相宅”,即是古代风水学的由来。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新城“堀(内城)方千七百二丈,郛(外城)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在南边城郊设祭坛,在城中建宗庙)。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

  周公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将洛阳建成。完成后,将九个象征天下的大鼎放在这里,因为雒邑是“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位于天下的中心,各地前来纳税的路途约同样长)。后来周公归政,成王派他常驻洛阳。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朝以礼治国的体制。

  http://img.epochtimes.com/i6/806040555421898--ss.jpg

  (新纪元)

  “礼,谓制度品节也”,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必须遵循的社会规范。内容主要包括建城、官制、封侯、宗法、五服、爵位、谥法刑法等,仪式则分为“五礼(吉、凶、军、宾、嘉)”。进行礼制仪式时须有“乐”(音乐及乐舞)来伴奏,故合称礼乐制度。“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周公通过礼乐来治理国家,建立社会秩序。在他的治理下,成周雒邑繁荣安定,加上其先天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后天的不断加强建设,逐渐形成集政治、经济与军事于一体的大型城市,也奠定中国历史上以长安地区及洛阳地区为两京并立的局面。周公制礼作乐成为后世儒学之源,影响中国数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由于西周时期的洛阳早已淹没在久远的历史之中,加上郑欣前前后后也看到了多个不同朝代时的洛阳,实在无法判断哪个是三千年前的都城形象。他只好在出差回来后,翻阅古代文献,在专门记载周朝礼制的《周礼》中,找到〈考工记.匠人〉篇里关于城市建设的段落,与他通过宿命通所看到的规模与布局颇为吻合。

  考工记匠人篇 指导城镇设计

  在〈考工记.匠人〉篇里提到城市的规模:“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这里的“国”是指一国之都的意思,当时由于封邦建国,在神州大地上可说是万邦并立,各处建立起新的城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许多有名的古城如曲阜、临淄等。这整句话的意思是,都市设计师建设王朝的都城,正方形的城每边宽九里(约等于三千七百四十二点二米),每边各开三城门,城中有九条东西向、九条南北向道路,路宽九轨(约等于十六点六米,也就是可容纳三辆马车同时行驶的宽度)。

  至于内部的布局,则是“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就是宫室设在全城的中央,坐北朝南,宫廷的左侧设祖庙,右侧立社稷坛,前面是朝廷(一说是广场),后面是市场,市场与朝廷的面积长宽各百步。

  http://img.epochtimes.com/i6/806040555441898--ss.jpg

  其他针对门户的大小、道路的宽窄等等,都有一定的规格,基本上是依照诸侯的等级依次按比例缩减。超过这个定制,便被视为不遵守礼制,而逾制非礼在当时社会里那种讲究道德礼节的环境下,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人们都会自觉地在约束着自己不逾矩。

  例如《左传》里记载了大小四级的城市规模:“王城方九里,长五百四十雉,公城方七里,长四百三十雉,侯伯城方五里,长三百雉,子男城方三里,长一百八十雉。”雉是专门度量城墙的单位,一雉长三丈高一丈。天子之都的王城方九里,约等于今日的一零点四平方公里;最小的子男城约一点五平方公里,若住满人的话大约可以容纳二万人口。

  综观匠人营国之篇旨,简言之就是要求在营建前需先经过构思规划,城的规模大小应考虑未来的发展及人口容纳量;布局要讲究中正规矩的平衡与协调;以标准化的度量单位作为营建基础,而每种标准尺度又都力求符合模数,比较常用的是三。如此的数字便具有象征性,例如三代表天地人三才、三的倍数九为数字的极限,象征极致;此外还用圆顶以象“天圆”、用四方地基以象“地方”等。

  http://img.epochtimes.com/i6/806040555451898--ss.jpg

  建于明朝,已有四百年历史的老城东大街钟鼓楼。(新纪元)

  郑欣知道,〈考工记〉对中国传统的城镇设计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其中记载都城的布局原则,例如“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皆成为后代城镇规划的准则。(待续)X

  http://img.epochtimes.com/i6/806040555381898--ss.jpg

  (新纪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朝古都洛阳 悠悠岁月演大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