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shiyihao 发表于 2011-7-17 20:12:55

中药专家自揭药材造假乱象

中药专家自揭药材造假乱象
2011年07月17日08:52

  “有拿地瓜皮当板蓝根卖的,有拿黄豆根冒充黄芪的,还有金银花煮水后再卖的。”近日召开的一次中药研讨会上,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家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专家组首席专家周荣汉痛斥如今的中药材市场,称造假之奇特,几乎前所未有。

  周荣汉自称“80后”,在中药行业从业逾60年,之所以发此“猛言”,是因“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中药材市场”,且对中药材的种植和流通现状及未来颇感无力。另一个让他感到揪心的事实是,为了实现中药行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10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推动的行业GAP认证计划目前进展缓慢,且前景堪忧。
  日本不久前有组织刊文称,担心中草药成为“中国的第二个稀土”。但这个被国外认定为战略资源性的行业,在中国正陷入一个价值与品质双重低谷期。“如果说之前中国的稀土是被当做土在贱卖,那么现在的中药材就一直是被当做草在卖。”南京医药旗下中草药电子商务平台绿金在线的首席执行官张文军说。
  大批“合格的假药”入市
  一位国内知名中药企业的人士表示,除了原料药方面的造假问题外,因中成药定性检测的方法存在漏洞,导致生产环节的虚假投料在最终产品的检测上体现不出来,市场上出现了大批“合格的假药”。
  在之前安徽等省的基本药物招标当中,一瓶60粒装的复方丹参片中标价仅为0.95元。该人士表示,即使按照其主要原料三七的市价300多元/公斤来计算,按照国家药典规定的工艺要求,同样规格的复方丹参片,仅三七一项,成本就要占到3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谈献和表示,由于有关技术标准问题至今很模糊,中药材收购方,宁愿去收购价格最低的药材。因为“如果自己的竞争对手都在这么做,而自己严格按GAP的标准来,成本、价格不知翻了多少倍,市场就不认账”。
  周荣汉之前在走访国内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亳州市场时,就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20元/斤和100元/斤的黄芪在同一个市场叫卖,金银花的市场价格从60元/斤一直到420元/斤都有卖。如此大的价差与中药材的假冒泛滥现象密不可分。
  中药造假只是这个混乱市场的一种极端体现。谈献和表示,他之前通过蹲点、走访发现,整个产业链还存在着种植来源不清、良种选育滞后、栽培管理粗放、加工手段落后、量质关系失衡、包装仓储失控等诸多问题。而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导致中药材品质、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以容易受潮的金银花为例,应实现密封管理,才能保证品质及药效。而现在多数药企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用一个简陋的袋子套着,就放到仓库里去了。”
  此外,由于产业链各方对中药材品质质量的忽视,一些中药材已经出现明显的品种退化。谈献和表示,20年前,某省某种中药材被认定为有效成分的含量占3%,现在同一个地方生产出的该类中药材,有效成本占比能达到0.8%的,已经被当地药厂当做品质优秀的来收购了。
  “长此以往,一些不可替代的中药材,面临的结局将是毁灭性的。”谈献和说。
  九部门管不住一味药
  “最大的问题在于,作为国家中药材GAP专家组首席专家,在看到行业及GAP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后,进京后不知道该把问题反映给谁。”周荣汉说,“如今中药行业由9个部委在进行管理,行业戏称‘九龙戏水’,但没有一个部门对它负责。”
  2001年,在当时国家药监局的推动下,GAP开始试行。这项覆盖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仓储等诸多环节的规范,旨在推动国内中药材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和规范化,以及解决中药材行业的标准化问题。
  周荣汉表示,明年将是这项工作推进的第10年,但至今进展缓慢。10年内总共只认证了51个品种,59家企业以及66处中药材生产基地。而中国大宗常用的中药材品种约有360个,这也意味着按目前的进度,完成这项工作还需至少60年时间。而未来如果主管部门缺位的现状继续,目前的进度甚至都难以得到保证。
  由于规范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执行,目前已认证的企业及基地甚至有“回潮”的现象。谈献和表示,主管部门缺位的前提下,医院、药店等中药材的零售终端在采购时只认价格,已认证的药企和种植基地在中药材质量品质上的投入没有回报,“回潮”现象几乎是难免的。
  行业呼吁
  价值回归
  张文军举了个例子。有家法国企业常年在吉林抚松县采购人参,全年的采购成本约为200万美元。这批人参作为原材料制成化妆品后又返销到中国,全年的销售额为1.8亿欧元。一出一进之间,价差达148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是,全球8000亿元的中药材市场中,原料70%—80%来自中国,但中国在这条产业链中的占比仅为3%。这中间固然有一些品牌与技术方面的原因,但中药材长期以来遭贱卖的问题也被凸显出来。
  中药材市场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其商品的价格暴涨暴跌,虽有企业从中获利匪浅,但多数企业因成本难以控制而叫苦不迭。今年1月至5月期间,该行业协会所检测的537种药材中,有399种价格上涨,最高涨幅达到400%。
  有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大宗商品交易,挖掘中药材的价格潜力,稳定市场价格。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经济学家常清表示,大宗商品交易有很多可取之处。首先,其可帮助国内中药材行业发掘其潜在价值,又能抑制住行业商品价格的波动范围。其次,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行业商品标准的建立,这对目前国内的中药材市场来说非常重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专家自揭药材造假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