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9933 发表于 2008-9-20 06:41:15

5招帮助孩子逃离睡眠危情时刻

于 2008-9-16 22:16 上贴
作为妈妈的你全心地关注着孩子的健康,你也许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孩子进行营养投资,可当夜幕来临的时候,你的孩子开始进入梦乡的时候,你是否关注过孩子的睡眠状况,如果发现你的孩子有以下的睡眠危机,你一定要找出原因及时出招,使孩子幸福安稳地睡好每一个夜晚!


  孩子的睡眠状况应引起妈妈的重视


  妈妈们为何要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呢?请妈妈们看一个相关的数字分析吧,一家儿科研究机构对1812名1~6岁儿童睡眠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47%,明显高于国外1~10%的标准。其中梦游的发生率为2%、梦呓的发生率为25%、鼾症的发生率为17%、磨牙的发生率为19%、大于5岁的儿童遗尿症的发生率为4%、梦魇及夜惊的发生率为12%,这些睡眠问题都应该引起妈妈们高度重现。儿童睡眠障碍发生与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或精神创伤、心理紧张等因素密切相关。


  你的孩子每天睡多长时间才算正常


  足够的睡眠能够促进孩子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在睡眠过程中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有利于恢复疲劳;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大脑成熟。一般认为,每日需要的睡眠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1岁——13个半小时;2岁——12个半小时;3岁——12小时;4 岁~6岁——11~11个半小时。妈妈们应知道这些年龄段的睡眠时间,孩子睡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孩子的生长。


  孩子睡眠5大危险表情


  表情1:夜惊孩子在安稳的入睡后,你正准备放心地躺下休息时,你的孩子突然坐了起来,表情也惊恐万分,过了几分钟后安静渐入睡。


  表情2:梦游正在睡眠中的孩子突然坐起来,并且下床做一些无目的的动作,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


  表情3:尿床孩子夜间睡眠(梦)中不自主地排尿,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


  表情4:入睡困难俗称“睡不着”,这种暂时性失眠与环境因素有关,如附近澡音过响,调换新环境等。


  表情5:早醒或夜间易醒这种情况属于睡眠中断,多由疾病所致,如肠绞痛发生于10~20%婴儿身上,但是健康婴儿也会突然出现烦躁不安或持续性哭闹,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7大因素让孩子陷入睡眠危情之中


  1遗传因素:如梦游、遗尿、梦呓、夜惊等;父母有睡眠障碍者其孩子有睡眠障碍的概率是父母无睡眠障碍的2.5倍;


  2入睡的依赖性:如果妈妈们对幼儿睡眠中的哭醒,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这样会加重孩子对睡觉的恐惧心理,从而影响睡眠;相反,孩子睡眠一有动静即予以反应,则很容易导致孩子对妈妈依赖性的形成,以致加重夜睡的症状;


  3入睡的环境质量差:睡眠周围的环境不好,如噪音、温度和温度等,太暖会使睡眠变浅;太冷则可由睡转醒;


  4经常更换抚养人:父母由于忙碌,经常把孩子象“踢皮球”似托付别人照管,孩子生活在一种经常变换的环境中,就象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不易睡着一样,孩子的睡眠造成影响。


  5父母亲情绪低落: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对生活的哀叹声中,孩子会受到父母的不良情绪的波及,晚上睡不好;


  6孩子的气质:平时脾气暴躁经常无端发火的儿童其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是温顺、听话孩子的2倍;


  7唤醒阈:早晨不易唤醒、相对神经系统成熟较晚的孩子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wd9933 发表于 2008-9-20 06:47:58

中国家长应向西方学什么?

于 2008-7-14 21:26 上贴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5招帮助孩子逃离睡眠危情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