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闩胜于门闩(图)
心闩胜于门闩(图)作者: 贯明
【新三才网讯】当人类的道德标准维持在很高的水平时,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路不十遗,夜不闭户”的地方。对于一个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讲, “三尺头上有神灵”,盗窃与行恶形同于向神佛挑战,因此真正修炼的人自有心法约束,对神佛心存敬畏之念,不敢任意妄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就是以“信仰为本,道德为尊。”至于人世间的法律,不管惩罚如何严酷,对于行恶的人来讲总是治标不治本。这是因为即使用强制的方法限制住一个人的行动,但是却无法管住他想行恶的心,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他仍然会做坏事。
据说有一位女新闻记者去外地采访,时间很晚了,前不着村,后不见店,只好借宿于一座寺庙。方丈住持把女记者带入一间客房后说:“施主就在这里安歇吧。” 女记者将室内打量了一番,不禁红着脸对方丈说:“这门没有门闩。”“阿弥陀佛,”方丈双手合十,意味深长的回答说:“施主啊,出家人没有门闩却有心闩,心闩比门闩更保险。”
世上的门闩有千万种,再高级的防盗门,闩得了君子,闩不住小人,闩得了别人,闩不住自己。看起来非常安全的保险柜,也无法防止监守自盗。只有心闩,才是双保险闩,既闩得住心魔,也闩得住邪念。没有信仰的人就没有心闩,用法律的方法去惩罚他也未必能使其真心改过,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善心去感化他,这就是防盗的最佳良方。
在中国古代,陈寔曾任太丘县的县令。一天,有人伏在他家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了,把他儿子喊过来教导说:“不好的人,不一定本性就不好,而是由习惯养成的,屋梁上的那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小偷就跳下来,跪在地上向陈寔认罪。陈寔说: “看你的模样不象是个坏人,之所以行窃应该是由于生活贫困造成的。”于是送他两卷布,叫他改过,此后那人再也没有行窃。
明代于令仪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己,晚年时家境很富裕。一天夜里有盗贼进入他家,他的儿子们抓住了盗贼,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于令仪说:“你平时很少犯过,何苦做起小偷来了?”那人回答说:“是贫穷逼出来的。”问他需要什么,那人说:“一万钱就足够买食物及衣服了。” 于令仪就给了他一万钱。小偷刚离开,于令仪又叫他回来,小偷很害怕。于令仪说:“你很穷,夜里背着一万钱回家,恐怕被巡逻的人盘问。”于是留他到天亮才让他离开。小偷十分惭愧,从此改过从善。
用善心去感化偷盗者或行恶者,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然而,人世间的真理是以善制恶才能真正从根本上除恶。装上心闩克己自律并以善心待人,就胜于人世间的任何防盗设备。 再高级的防盗门,闩得了君子,闩不住小人,闩得了别人,闩不住自己。只有心闩,,既闩得住心魔,也闩得住邪念。没有信仰的人就没有心闩,用法律的方法去惩罚他也未必能使其真心改过,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善心去感化他,这就是防盗的最佳良方。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