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最高的学府国子监(组图)
历史上中国最高的学府国子监(组图)作者: 武广
2009-04-02
【新三才首发】北京的成贤街,是北京的古老街道之一。这条街树木青翠,枝叶繁茂,也是北京唯一有牌楼的街道。在街的东、西街口屹立着彩绘牌楼,牌楼的横额上书“成贤街”。我小心翼翼地穿过那牌坊,头顶还要正对了贤字。这一过,便犹鲤鱼跃了龙门。向里走又见两座牌楼,上书“国子监”。再向里走,就能看见街北两座雄伟的古建筑,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东为孔庙,西为国子监。历史上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历史上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03.jpg
中国办学传统极为悠久,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就有了大学教育,到汉代,更有了太学,隋唐以后,学校制度更加完善,中央直属的学校有国子学、太学等六学,全部归一个机构管理,那就是国子监。用今天的话讲,国子监就是教育部,又是为官府培养后备人才的最高学府。历史上国子监的演变是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开始与太学并立而出。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二者同设。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这是国子学由高等学府变成教育管理机关的标志。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更加突出了国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也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明、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04.jpg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北京国子监,就是创建于元代的北京国子监旧址,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只是历尽沧桑,元代的遗址,已无任何建筑物可寻了,只留下一棵古柏、一棵老槐———据传是当时的首任校长许衡亲手种植的。现存的彝伦堂、大成殿以及林立的石碑,基本上都是明清留下来的文物。国子监以“辟雍”为中心,中轴布局,三进院落,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其建筑富丽,教学用房众多,古木苍翠,环境幽雅。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05.jpg
一进国子监,先是两道大门,再进去就是一座高高的琉璃牌坊。琉璃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彩画华美,是京城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秀丽牌坊。牌坊后面,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辟雍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宫”,为京城“六大宫殿”之一,这里也是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06.jpg
辟雍按照周代的制度建造,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达五丈三尺,四角是攒尖重檐顶,黄琉璃瓦复盖在顶部,上有鎏金宝珠;四面各开辟一门,四周以回廊和水池环绕,池周围有汉白玉雕栏围护,池上架有石桥,通向辟雍的四个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旧制。每逢大比之年,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举人们就在这里切磋学问,凭栏许愿,以求金榜题名。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07.jpg
殿内为彩绘天花顶,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当年,乾隆皇帝在这里讲过学,一环碧水边,数千学子跪着聆听。辟雍殿相当于大礼堂,彝伦堂则是校长办公室,另有“四厅六堂”,作教师的科室、学生的课堂。我在国子监的古旧建筑间漫步,逐一猜测它们的用途。国子监,可比剑桥、哈佛古老多了。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08.jpg
转过彝伦堂,红色围墙里面,杂树茂密,房屋破败,人迹全无,显得非常安静。这里是敬一亭,一个美丽的名字,却是存放圣训的地方。圣训主要是明太祖亲手所撰的《大诰》,内容为列举被他杀掉的人的罪状,以及历次训话的记录。那些罪状和训话,是国子监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全国所有生员必须熟读讲解的。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09.jpg
在敬一亭里有一块御碑,是明太祖朱元璋用凤阳方言训示国子监太学生的一道敕谕。在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在一个讲究孔孟之道礼义廉耻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这样的口气来训斥读书人,读书人的境遇其实好不到哪里。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10.jpg
国子监的领导不叫校长,而叫祭酒,别小瞧祭酒,他也执掌着四品官印———享受着司局级待遇。至于学生,则叫监生。他们进国子监干什么?是为了考状元。这是一项旱涝保收的教育———他们可比那些民间的酸秀才强多了,毕业后大都能分配到外省担任县级干部,虽然只是七品芝麻官,但前途无量;运气好的还能留在中央直属机关从事文秘工作。所以能进国子监的都是幸运儿,踏上了一条金光大道。明清试图走仕途之路的人,能就读于国子监,毕业后如果又能在殿试中进士及第,金榜题名,那么就可在孔庙立碑,在家乡建牌坊和在朝中做官,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荣幸及光宗耀祖之事。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11.jpg
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藏有十三经刻石189方,共计有63万字,是清朝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一人所书,历时12年。这些石经包括文化典籍13部,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给国子监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12.jpg
明清两代,每隔三年举办一次会考,五百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昔人已去,只留下一个个空洞的名字———但当时那种“金榜题名”的狂喜,仍然是可想而知的。进国子监,就等于进名牌大学了;鲤鱼跳龙门,需要纵身一跃。读书才能成才,这在古今是一样的道理。但国子监里出来的人,虽然是科班出身,真正留名青史的也屈指可数。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13.jpg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14.jpg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15.jpg
http://www.newsancai.com/images/stories/photos/China/ChinaBuildings/Temple/Guozijian-02.jpg 要好好保存古蹟.........:) 好气派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