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songyun 发表于 2009-6-3 01:33:14

《诸世纪》(十八)

20世纪90年代后期将爆发世界粮食危机

逃难者奔向西西里

为把异国人从饥饿中拯救出来

黎明时分凯尔特人拽住他们

生命的理性使帝王结成同盟

在这首诗中,诺氏预言道: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粮食危机必将爆发,救援物资运达欧洲后,各国为此发生争端,出现世纪末的动荡。虽然目前的世界形势尚不如诗中所说的那么严峻,但是,人类毫无节制地滥用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气废液,导致生态失衡大气层被污染、破坏,世界粮食产量必然受到影响。今天,朝鲜的粮食已朝不保夕,制裁更让伊拉克人民食不裹腹。也许,人类该真正警醒了。

法军大败·国家孤立

法军遇难意大利

四面楚歌伤亡惨

厌恶法国人意大利人逃走

帝西诺附近卢比康之战何日方休

诺查丹玛斯不仅预测(或许应该说是看到)了未来,也写了一些回顾性质的预言诗。当然可能诺氏并不了解那些历史事实,而是通过推算得知。这首诗便属于这种性质。1525年发生的帕维阿之战便在诗人的推测之中。

拥有三个王国的意大利的命运

从加尔答湖岸到胡西诺湖

莱蒙湖再到奥尔亨港

天生三只手好战又好斗

三个王国梦断恩杜米奥

亚平宁半岛是多事之岛。中世纪的意大利诸侯割据,税卡重重,极大地破坏了商业运输的发展。再后来三个大的王国统一后,意大利又陷入对外战争之中。"三只手"是罗马教皇的三重冠。为争取教皇领地,梵蒂冈与拥有三个王国的意大利多有不和。"恩杜米奥"是希腊神话中一个美丽的牧羊人。

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

从圣斯出发经奥坦

一直来到罗纳河边

准备翻越皮勒内重山

穿过昂格纳边境

长蛇阵涉水过海

前半部分的地理状况互相矛盾,解释不通。1961年列奥尼说皮勒内实际上就是阿尔卑斯的笔误。因此这首诗写的就是意大利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入侵他国的事。圣斯、奥坦都在法国北部。

饥饿将袭击全球

令人心烦的小鸟喳喳乱叫

世界上出现多筒大炮

小麦价格猛然上涨

人吃人的现象来到了

很明显,"令人心烦的小鸟"是指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穿梭于太空的各种飞机、火箭之类的高技术武器。这些东西既耗费地球上大量的能源又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第二行中的"多筒的大炮"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攻击性武器,又名"喀秋莎"。前两句都表明战争已经出现,粮价飞涨粮食供不应求,抢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结果"人吃人"的现象发生。

也许在今天你会觉得诺查丹玛斯是在杞人忧天,他的预言也荒诞不经,可是你如果能亲眼目睹战后伊拉克平民的苦难生活就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和敏锐的洞悉力了。

政治寨塔莱朗·佩里戈德

布尔戈纽的闪电兆示不吉

阴谋策略不让外人晓知

跛子祭司自私自利

泄露元老院的重大机密

塔莱朗·佩里戈德(1754~1838)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辩,交游甚广。因为事故他一只脚行动不便。遵从家族意志他向神学方向发展。在成为牧师后,他提出教会财产国有化的观点,被教皇踢出了上帝的大门。后来,他成了一名政治家,积极策划波旁王朝复辟,与俄国沙皇秘密往来,"泄漏元老院的重大机密",为拿破仑的没落埋下祸种。应该说,塔莱朗是一个被收买了的间谍。

非洲发生军事政变

弓矢 火 燃烧的松蜡击退敌人

半夜里传来惨叫与悲鸣

他们钻过破损的城墙入侵

叛徒从地道秘密逃遁

这首诗预言了世纪末在世界各地发生的诸多事件中的一件,诺查丹玛斯在第一行中用"弓矢 火 燃烧的松脂"来暗示相对落后的非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非洲各国军事政变不绝如缕,尤其在中西部非洲,如扎伊尔、赞比亚、乌干达等,都曾相继建立过军队政权。他们靠手中的军人和枪炮,进攻文人领导者住地,抢占国家要害部门,进而夺取国家政权。那些悲伤的原领导者只好秘密逃跑,否则性命堪忧。因此而产生的内战、内乱,严重困扰着非洲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从海底升起的巨大海神

将非洲之种与法兰西的血搅混

岛屿因后来者而鲜血染身

隐藏的秘密让他留下累累伤痕

这是一首关于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进行领土扩张的预言诗。诺查丹玛斯屡次将土耳其舰队喻为"海神"。第二行诗指的是法兰西和土耳其之间的协定。后两行诗描写了1558年土耳其舰队侵入米诺卡(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之一)的情形。

地中海海战·一个活跃的黑须司令官

卷毛,黑须男子出谋划策

要让残忍高傲的国家

臣伏脚下

伟大的亨利从远方赶来

要夺回被三日月旗俘虏的士兵

这首诗讲述了有关内蓬特(地中海东部及爱琴海沿岸各国和岛屿的总称)海盗

的故事(1571年)。

"残忍高傲"的国旗为"三日月旗"的国家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卷毛黑须男子"指天主教国家的联合舰队司令官敦·方·得·奥斯特利阿。原诗中的

"CHIREN"是"HENRI"的另一种拼法,即指亨利三世。虽然当时亨利三世尚未登基,但是诺查丹玛斯已把他当作了法兰西的象征。

短暂和平之后,中东战争再起

战争幸存者雄辨滔滔

也需要片刻停留

大人物限制行动自由

适当时候他们拉住了敌人的手

这是一首关于反复打了四次的中东战争的预言诗。中东问题是个世界问题也是世界难题。丰富的石油蕴藏令几个野心勃勃的大国艳羡不已并在那里扶植各自的势力。大国矛盾与小国矛盾重叠,严重影响着中东的和平进程。往往是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在短暂的和平之后该地区的人民又陷入了另一场新的战争中。

某年8月至10月,震撼地中海的核攻击

天火几乎烧光整个城市

壶状物又在威胁德乌卡里恩的安全

萨尔迪尼亚被非洲军舰包围

天秤座离开狮子座之后

"德乌卡里恩"是大洪水后唯一幸存的人(希腊神话)。萨尔迪尼亚是指意大利。因为最后一行诗表明时间是从夏到秋,所以在某一年8月至10月左右,在地中海周围将发生战乱,意大利受到攻击(核攻击),结果,大多数市民死于这场灾难性的战争。

遇刺的当权者将会是谁

饥饿不堪捕狼求生

猎人不久也懊恼万分

年长者让少年冲锋陷阵

当权者始终逃不脱群众围困

作为一个至尊的当权者既有风光也有风险,对于后者,当权者尤其惧怕来自政敌特别是或民众的不满。这首诗让人联想到某位当权者或被捕或遇袭击或隐藏了起来。如果一个领导人不能有效地令政敌和民众信服,那么,危险便会不期而至。肯尼迪,这位美国的风流总统遇刺身亡便是个极好的佐证。

1795年,里昂叛乱与大屠杀

里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部分人第一次面临灭亡

战利品成为士兵的食物

瑞士和休罗山云雾茫茫

尼科尔用波尔加尔公爵的手记来诠释这首诗。1795年10月,革命军镇压里昂叛乱时,农民则杀进里昂城进行抢夺。不久,里昂的居民大多数被屠杀。前三行描绘了上述情景,第四行的"雾"则可能表示对时局和未来的模糊印象。

意大利旱灾,奥斯曼帝国来犯

干旱来临黄土飞扬

佛罗伦萨和托斯卡那

六月零九日滴雨不下

异国之音在达尔马蒂亚响起

从此全国土地抛荒

诺查丹玛斯生前,达尔马蒂亚属威尼斯,处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包围之中。因此他预言达尔马蒂亚肯定会受到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侵略,即"异国之音在达尔马蒂亚响起"。那时正逢佛罗伦萨和托斯卡那干旱,亚平宁半岛也不平静。

拿破仑驾临里昂

须发飘飘的老人一如往常

里昂 停留在凯尔特鹫头上

矮小的伟人刚愎自用

枪声啸空利古利亚海一片血红

这首诗与拿破仑有关。"矮小的伟人"当然是指拿破仑。他虽然"须发飘飘"却依然"刚愎自用""一如往常"。拿破仑于百日执政期间出访里昂。第二行诗表明其时拿破仑对整个中部、西部欧洲仍然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最后一行诗写拿破仑曾经发动过许多战争。

预言希腊港潭发生海上抢劫事件

亚得里亚海附近海船遇难

大地震荡 被抛上天空又落下

埃及震惊 伊斯兰教徒增多

当局派出劝降使者

这是一首是关于1985年10月发生的阿基莱·劳罗号事件的预言诗。

在希腊海湾抢劫阿基莱·劳罗号海船的犯罪团伙,正准备乘飞机从埃及逃跑时,被美国情报局发现。美方紧急调动地中海的第六舰队,将海盗的飞机在空中截住并使之迫降于西西里岛。然而最后这些人竟被意大利当局释放。

第二行的"抛上天空又落下"描述飞机在空中被截获的情景。第三行则有意点明这次事件是由伊斯兰恐怖分子干的。整首诗将这次事件非常详细地预言了出来,除了神奇,还是神奇。

乔治一世成为英国国王

来自遥远的他国

德意志君主登上金色宝座

迎接大洋彼岸的臣属

妇人低贱 不再是前呼后拥的时代

安女王(1665~1714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最后一位女王,1702~1714年在位,合并了苏格兰,建立了大不列颠王国)去逝,汉诺威王朝创始人乔治一世继任英王(1714)。他从遥远的德意志赶来,登上金色的王位宝座。"金色"比喻巨大的价值。最后一行诗有两层含义,一指死去的安女王,一指在汉诺威王朝建立时已难保宗教中心地位的失宠的天主教。

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的王位继承

激烈争斗告一段落

第七个美名被老五夺走

老三是个非凡的异邦战争狂人

这首诗还暗示了1987年12月举行的全面废除INF条约的美苏首脑会谈,意指两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

匈牙利动乱·苏联出兵

匈牙利政局在生死间摇摆

法律比隶属更加厉害

大城市发出悲叫

卡斯特卢和波罗克斯的两个儿子

战场上反目成仇

第一行就已完全切中了本诗的标题。1956年,匈牙利发生动乱,国家政权风雨飘摇,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苏联军队开进匈牙利,进行了严酷的镇压。在首都布达佩斯,与叛乱者的巷战使双方都伤亡惨重,所以说"法律比隶属更厉害"。最后一行指同胞反目成仇举枪互射。

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大学生为声援波兰,举行示威游行,并提出许多要求。政府开始时禁止游行,继则取消禁令。于是游行者推倒了斯大林的塑像。在国家电台前,保安部队向游行者开枪,引发激烈枪战。24日,苏驻军应匈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暴动。很快,首都宣布总罢工,暴动向全国蔓延。许多匈牙利军队倒向暴动者一边,向苏军宣战。这时,帝国主义间谍和霍文蒂时期的反动势力也乘机采取行动,杀害共产党人,破坏公共财产。27日,匈宣布成立新政府,纳吉任总理。11月4日,苏军第二次出动,到处发生激战。15日暴动被平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世纪》(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