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1989 发表于 2012-12-14 10:12:26

乾隆盛世的黯然落幕

乾隆盛世的黯然落幕   

zyesheng 发表在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49-1.html 分享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百度搜藏人人网


  乾隆时代号称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然而当这个所谓的盛世黯然落幕之时,你会发现它留给后代的,不过是一袭爬满虱子的破旗袍,或者是一艘找不到出路的千疮百孔的漏船……

  1、扶上马、送一程

  1796年2月9日(清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日),八十六岁的乾隆帝正式传位于皇太子颙琰,退到幕后做了太上皇,此时他已经足足当了60年的皇帝。


  当然,仍颇为健康的乾隆帝绝没有就此不问政事、颐养天年,而是继续掌控军国大计,他自己也毫不客气地说,“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显然,此时的嘉庆帝颙琰不过是一个地道的“儿皇帝”,而且事实上嘉庆对乾隆亦是异常地顺从。当时朝鲜使臣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这样写道,“(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由此看来,嘉庆朝的前三年不过是乾隆时代的代名词。


  有这么个听话的儿子,乾隆自然很受用。他怀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心态,一面自诩十全老人、时常回忆着自己的盛世,一面丝毫没有看到危机就在眼前、一厢情愿地幻想大清国续写辉煌。这一切能如愿吗?历史给出的答案完全是否定的。

  2、盛世危机


  乾隆退位仅6天,白莲教农民大起义便爆发了。此次起义席卷川、陕、鄂、豫、甘5省,先后有数十万人参加,而且明确提出了“兴汉灭满”的口号。乾隆虽立即派兵镇压,但战局进展很不顺利,各路清军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一筹莫展。一时间,大清国腹心之地民变蜂拥、局势大坏,白莲教起义兵锋所至,若洪水一般席卷一切。曾经繁荣的康乾盛世就此戛然而止,大清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白莲教起义的爆发绝非偶然,实际上乾隆时代在其盛世之时便埋下了深刻的危机。


  首先,乾隆自己就先腐败了,他的生活可谓极为奢侈。历史上早有公论,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会享受的帝王。他一生多次巡幸各地,靡费特甚。据统计,从乾隆六年到嘉庆三年,乾隆帝先后巡幸各地近百次之多。其中热河避暑山庄去了五十二次,江南去了六次,五台山去了五次,曲阜去了五次,盛京去了四次。每次巡幸,均大摆排场,兴师动众,耗费了国家大量财力。


  其次,乾隆的腐化对朝政和整个统治集团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其直接后果是和珅专权和吏治败坏。号称“二皇帝”的和珅擅政二十余年,权倾朝野,百官争相谄附。他公然勒索纳贿,排斥异己,致使吏治败坏,小人横行。大清国的根子从此烂得不可收拾,从而注定了盛世的必然消失。


  第三,养尊处优的满洲贵族、八旗子弟看不到社稷艰难,全然没有当年入关时的奋发进取。从乾隆自我夸耀的十全武功来看,其中已难以找到八旗兵所立下的功绩。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清廷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却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第四,乾隆朝人口激增,乾隆五十五年全国人口已突破3亿,乾隆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完全被众多的人口抵消,百姓生计日艰。但官绅阶层还在大肆兼并土地,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川、楚、陕地区尤甚。这些地方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里,大部分农民沦为佃农,一遇灾年便饿殍盈道、人竟相食。


  这些都表明清政府正面临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危机。就在乾隆帝醉心于太平盛世的时候,各地农民逐步由抗租抗粮发展到武装斗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白莲教起义爆发了。

  3、死不瞑目


  乾隆一共做了三年太上皇。这三年间,他没有一天不为白莲教起义而忧虑,没有一天不为镇压白莲教起义而殚精竭虑。这三年时间,乾隆调动的军队多达十余万,耗费军资高达七千万两,然而白莲教起义的烈火却越烧越旺。当然,大贪官和珅亦在期间狂发国难财,不断中饱私囊,大捞特捞。


  空前的焦虑劳顿令乾隆本来十分健康的身体大不如前,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元旦,他强打精神到乾清宫接受朝贺,之后便一病不起。正月初三,乾隆在弥留之际,拉着子皇帝颙琰的手,频望西南,似有遗憾。显然,白莲教起义在乾隆活着的时候没有被镇压下去,令他放心不下,死不瞑目。

  然而吊诡的是,在乾隆刚刚咽气的第二天,乖儿子嘉庆帝便立即惩办乾隆的宠臣和珅。抄家之后,和珅贪污总计折合白银9亿两,约为乾隆朝十五年的收入。


  惩办和珅在一定程度上为镇压白莲教打了一针强心剂。吏治腐败似乎有所收敛,旷日持久的镇压战争终现曙光。至嘉庆十年五月,历时十年之久的白莲教起义终于被镇压下去了。这场战争耗费白银2亿两,清军损失一二品高级将领20多人,副将、参将以下军官400多人,损失人口1亿1千万,大清国的元气就此耗尽,所谓的盛世烟消云散。

  4、“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乾隆时代随着乾隆之死落下了帷幕,但其后遗症却是远远未能消除。终于掌握了大权的嘉庆帝也全然没有弄清楚乾隆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深刻根源。他也做了一些改革,却完全没有改到国家的病根上。腐败的官吏还是那样的腐败,贫穷的百姓还是那样贫穷。所以,此后的嘉庆朝依然重蹈着乾隆朝的覆辙,并接连演义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令嘉庆帝不住地哀叹:“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嘉庆八年(1803年),嘉庆帝从圆明园返回大内,将进顺贞门,突然有一羸弱的刺客冲出行刺,而皇帝卫队一百多人竟被惊呆,束手无措。亏得在场的几个亲王卖命格斗,才将刺客擒住。这是大清国唯一一起皇帝被刺案,而且该刺客竟是个平民,只因贫困无告,愤恨权贵,才舍身潜入皇宫,刺杀皇帝。可见国家阶级矛盾已到了何种地步!!


  类似的事情还没完,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首领林清在皇宫太监的接应下,竟然率众攻进了皇宫,一直打到了皇后寝宫储秀宫附近,诚可谓“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帝为此泪流满面,彻夜不眠,并下《罪己诏》。


  天理教实际上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这其实也是乾隆时代白莲教大起义的延续。大凡民变,多由土地兼并和分配不均诸种矛盾激化而发生,天理教亦不例外。可惜嘉庆非但没有认识到官逼民反,反而荒唐地认为是皇宫里的树木坏了风水,于是下令将宫内树木全部伐掉。后代皇帝从祖训,也不重新种植树木,致使今日故宫古树罕见。


  历史的细节往往最能说明问题,我们心目中乾隆盛世,其实也就那么回事。盛世之后,更是黄鼠狼下豆杵,一辈不如一辈。我想如果乾隆和嘉庆两代帝王泉下有知的话,他们是否能够认真地审视白莲教、天理教以及那个贫困的刺客呢?历史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而我们在历史的彼岸对他们进行凭吊之时,是不是应该更清醒些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乾隆盛世的黯然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