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ton 发表于 2009-10-15 13:46:35

“天人合一”浅解

“天人合一”浅解

新浪博客




    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整个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和谐相处,互存互长。



    因为人有智力能力,是这个物质世界的最高级生命,但人又有贪欲,他可能把可以得到的一切都要据为己有,无限攫取,竭池而渔,会背天而行,所以古人强调“天人”要“合一”。当然,因为人也是宇宙间自然的产物,所以物质世界又有一条给人返本归真的“天路”,就是修炼之路,人合于天。这是“天人合一”的另一面。



    如果地球是人类的家园,那么人类应该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资源,尽可能使自己的耗费与资源的生长相适应,人与自然处于一种谐律之中,使子子孙孙对地球资源享用不尽,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做的。现代人总是觉得古人不够聪明,没有更多的发明创造,社会科技经济不够发达。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古人的许多科技令今天最先进的科技都望尘莫及:埃及金字塔、巴别通天塔、玛雅历法、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同样辉煌,比如中医和武术的经络穴位及其子午流注,太极阴阳五行,让人莫测高深;秦始皇陵墓内的高科技的维护和防范措施,凭今天的科技根本不敢挖掘,至于先圣的那些思想,现在的人能读懂的都非常难得了,谁也不敢谈半句“发展”、“超越”。



    所以,古人并不是不够聪明,他们早就发现了一种现象,一旦人们能力太强,对物欲的追求会愈益无度,同时道德就会下滑,从而导致“天人相背”。从而他们一方面叫人约束自己的欲望,崇尚道德,另一方面约束科技发展,不让人类拥有过分强大的向自然攫取的能力。所以无论儒家或是道家,都叫人“修身”、“克己”,使整个人类的发展得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礼记》说:圣人“治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修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尚辞让,去争夺”。“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孔子事告诉了人们这些利害关系。道家更是如此,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什么要“虚其心”、“弱其志”,甚至知识都不要了呢?因为人的“心”和“志”都是为私为我的,“心”越雄,“志”越壮,“知”越达,物欲就越膨胀,背“道”就越远,“天人”就越“相背”。现在的人很难明白这个道理。



    至于能力方面,古人讲“道德”,“道”与“德”连在一起,“道”,是指“道行”、“修为”,其实就是本事。有多大的德,证得多高的“道”,具备多大的“功”。也就是说,道越高,德越大,功越强,这样,无论多大的本事都是“天人合一”,而不会“天人相背”。(说句笑话,现在人离开德去强调能力、知识、力量,“道德”变成了“道能”、“道知”、“道力”,当然天人合一也难了)。其实儒家和道家都是这样的,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人们都很熟悉,一个无所不为的人,当然可以“无为而治”。儒家的本事他们自己好像没有说,其实儒家的实修部分是口传心授,没有专著。其纲要是《中庸》,直到《孟子》中才透露出他们也“养浩然之气”,也就是要做功夫的。到最后的境界是能够“从心所欲”,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所不为”。



    这样看来,古人们并不是不聪明,他们把能力的培育依托于道德之上,“德者道之舍”,在这样的前提下来发展能力,让修道者够功成圆满,达到最高的天人合一,能让不修道者能够道德提升,社会进步,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反过来说,我们今天拥有的这些丰富的地球资源,是得益于古人的科技“不发达”,或者说他们的“天人合一”思想。试想,如果从秦始皇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开发最尖端科技,研究和挖掘人的所有潜在需求,并利用一切资源满足它,让大家都成为大财主,那可能到了公园纪元之时,把他们子孙后代——也就是今天的我们——的地球资源都应用殆尽了,环境和生态都满目疮痍,也许你你我我,所有今天的人类都没有机会再到人间来走这一回了。



    这样看来,古人的智慧,这个“天人合一”,是不是一种“地球发展延续的战略性政策”呢?我觉得,今天的人不要老瞧不起古人,他们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人合一”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