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tron 发表于 2009-11-18 05:02:00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见缓解(图)

据上海《解放日报》报道,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尚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评论界人士表示,中国需要检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http://img.secretchina.com/dat/media/18/2009/11/17/20091117140938466.jpg

图片:09年2月20日,数千名求职者涌向湖北武汉一所大学的招聘会,警察和保安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法新社)

《解放日报》的报道是针对华师大三名师生一份有关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的研究报告而发的。这份获奖研究报告用"艰难"一词形容当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生活状况。

美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博士表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十年来的高校扩招导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为增加:

"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个是中国近年教育有了很大改革,有很多大学生扩招,原有的基础上它扩招了很多。另外一个呢,就是新成立的大学不管是民办的也好,国家的也好,新成立了不少大学,所以现在大学生也就是说年轻人受教育的比例比以前大大地提高了,所以说大学生渐渐概念范围也大了。"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可以从近年来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上找原因:

"第二个方面呢就是这几年来说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吧,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是一个方面。金融危机以后它从中国进口的东西比较少了。一个是中国的出口产业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个呢对中国的金融产业呢也有一定的影响。具体的讲我觉得中国的产业成长方面呀,尤其是高科技的产业成长方面呀它不如预期的要好。所以这些方面就造成了大学生收入比较困难。"

旅美学者谢选骏也表示,高校招生出现浮滥现象,导致大学生"过剩":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首先是因为中国大学教育泛滥造成的。现在中国大学生在人口中的比例就是说已经是二十年前的大概有十倍吧。我觉得刚恢复高考的时候一年才有20万大学毕业生。我们那届研究生全国才招了一万人--硕士研究生。现在多少呀,一年恐怕硕士研究生就得招几十万人。所以这种大学教育的泛滥使得大学毕业生过剩嘛。"

这位学者表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与高校专业设置等人才培养本身的一些问题有关:

"扩招之后这些大学生学的那些大学课程在社会上基本上派不上用场。他们在劳动力上的竞争优势可能还不如那些农民工。农民工还缺一些人手,可大学毕业生不缺人手。中国教育的失败还表现在它的技工不够,中专生不够,技术工人不够。"

《解放日报》的报道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看来不是因为他们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谢选骏说,中国社会在急剧变化,大学生的心态调整则相对滞后。他说,高校毕业生应当防止找工作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

"
你象美国好多大学生他也找不到工作。但是他总不至于比高中毕业生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嘛,对不对?中国问题是大学毕业毕业了以后,有一个头衔在这儿,他高不成、低不就。太低的工作他不愿意去,太高的工作人家又不要他。所以他就更不容易找到工作了。所以说中国社会处在一个急剧变化过程中,现在,社会心理往往是滞后社会变化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比如说大学生就体现出这么一个现象。大学生在中国由于这么扩招、泛滥、贬值造成了一个后果就使得大学生实际上正在变成普通劳动者,或者叫沦入普通劳动者地位,或者普通劳动者越来越知识化,你也可以说得好听一点。但是呢在大学生的心理他还是滞后的,还是在以前,停留在二十年前,十年前的状态,他还是觉得自己是还可能处于精英阶层是的,现在不可能是精英阶层了嘛。这么扩编大学根本就比比皆是那还是精英阶层。精英的意思他起码还是少呀,如果大家都是精英了就不存在精英了。"

中国这两年流行一个词儿:"啃老族",指的是依赖父母获得主要生活来源的年青人。被称作"啃老族"
的高校毕业生在愧疚和无奈之余,对这个称呼颇为反感。谢选骏说,"啃老族"在一定程度上是个文化产物:

"你象日本吧它也有"啃老族",年轻人不出去工作在家里呆着,父母养着,但这个就是说亚洲民族的一个通病。个人比较缺乏独立性,注重家庭,所以父母得养着小孩。美国就比较少。这是东方民族、亚洲民族、儒家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毛病。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因为现在啃得起嘛。夫妻两个一个孩子养得起就养着呗。如果夫妻两个生了三、五个孩子根本就养不起嘛。"

华师大三名师生的研究报告说,各地社区服务应当关注待业大学生的生存状况,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等条件,及时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

swiper 发表于 2009-11-22 10:37:47

广东4万老一届毕业生生“再战江湖”(图)

来源:广州日报
   http://www.peacehall.com/news/images/2009/11/200911220543misc1.jpg
    求职前景如何?他的眼神很焦灼。
   
    走出校园4个月 有人坚持理想有人向现实妥协
   
    除了应届毕业生外,还有不少“老兵”要“再战江湖”——按照2009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88.17%计算,约4万人的工作还没有着落。他们将以怎样的心态再出发?
   
    本报记者黄茜、徐静
   
    4万“老兵”为何没找到工作?从今年7月走出校园到现在,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有着什么样的找工心情,记者展开了调查采访。
   
    “星级酒店难按大排档收费”
   
    男生陈辉,今年从中山大学毕业,父母都做散工。“从学校出来之后,就觉得自己是‘农民’。”陈辉租住在一套“农民房”里,屋里电器只有两样:电脑和饮水机;每天清晨6时,窗外建筑工地上的噪声准时叫他起床。
   
    陈辉说,毕业前他一门心思准备考公务员,谁料接连失败,等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旺季已过大半,导致一无所获。
   
    打散工的父母供养着陈辉,虽然吃力却从不催促他。陈辉焦虑又无奈:“我始终过不了心里那一关!就像你开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却按照大排档来收费,你愿意吗?即使你愿意了,别人还怀疑你是黑店呢!”
   
    现在,陈辉已将月薪要求从原来的每月3000元,逐渐降低到2000元甚至1500元,这反倒让面试官怀疑他没有诚意。“我只能苦笑,左右不是人。”
   
    “要做打不死的小强拼到最后”
   
    广商毕业生温骁曾在一家民营企业当网络编辑。但上班没多久他就辞职了。“觉得公司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又与个人兴趣不合。”辞职之后,温骁在学校附近的城中村租了房,生活中只有两件事:面试和上网。
   
    最近,温骁的很多同学辞职了,都是想换个更好的。温骁先后面试过好几家公司,都是他把单位给“拒”了。“我决心在广州发展,就算现在过得不安定也无所谓。如果回家乡,未来就被限制住了,我不要过那样的生活。”温骁始终斗志昂扬,他用蟑螂的精神来激励自己:“要做打不死的小强,拼到最后。”
   
    “先维持生计再谈别的吧”
   
    小林毕业后的道路很有代表性:毕业-就业-失业-再就业。第一份工作是在通讯公司做基层业务,月薪1000多元。小林觉得钱太少,潇洒地“炒”了单位。
   
    没有收入的日子并不好过:小林从公司结清了1300元工资,还了此前欠同学的债务后,手中只剩下400元。“我心里发慌,攥着这笔钱不敢乱用一分。”
   
    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个月房租水电等开销要300多元。小林每天9时准时起床,在网上“海投”简历。今年9月,他终于签了一家公司做网站制作及推广。这份工作薪水也不高,但小林说:“总得先维持生计,活下来了再谈别的吧!”
   
    记者手记
   
    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
   
    曾听多位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说:“不可能找不到工作,只可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毕业生常挂在嘴上的是:“起码要×××元一个月吧,起码要在珠三角吧,起码要是个正规单位吧!”然而,连生存都保证不了,何谈生活?又有几个成功人士是“一步到位”的?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而非百米赛跑。风物长宜放眼量,成败得失岂在一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见缓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