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二):夏商周(2)
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二):夏商周(2)01/09/10作者:万源水
周武王
14.周朝——礼乐文章八百秋,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
德性尚色:周文王和周武王继商朝的水德以木德称王(水生木),建立了周王朝,服饰尚青,即服饰旗帜以青色为尊,姓姬。
周文王姬昌的德行:姬昌被商纣王封为西伯侯,所以被称作西伯,也就是文王。他虽然与九侯和鄂侯被列为商王朝的三公,但并不被商王朝看重。西伯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法则,一心一意施行仁义,敬重老人,慈爱晚辈,礼贤下士。有时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而来接待贤士,许多士人因此都来归附于他。
西伯因商纣王听信谗言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七年,据说曾经增演《易》的八卦为六十四卦。出狱后在吕尚,也就是姜太公的辅佐下,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诸侯也都来请他裁决争端。
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明西伯的德行。虞国人和芮(ruì,瑞)国人之间因田界发生了争执不能断决,就一块儿来到了周国。进入周国境内后,发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因为人们都有谦让长者的习惯。虞、芮两国发生争执的人,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觉得惭愧了,都说:“我们所争的,正是人家周国人以为羞耻的,我们还找西伯干什么,只会自讨耻辱罢了。”于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让出然后离去。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于是,诸侯尊西伯为王。
14--2.
主要成就:
武王继位后,决心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他拜吕尚为师,让兄弟周公旦、召公作助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联络同盟者,还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做灭商的准备。
*武王顺天命讨伐商纣
武王继位第九年,决定出兵讨伐纣王。武王乘船渡河,当船走到河中央时,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来用它祭天。渡过河之后,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转动不停,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乌鸦,还发出叫声。当时,八百多个诸侯们虽然未曾约定,却都会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这个地方。诸侯都说:“现在可以讨伐纣了!”武王却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可以。”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
过了两年,武王听说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杀死了进忠言的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强为了避祸,抱着乐器逃奔到周国来了。于是武王向全体诸侯宣告说:“殷王罪恶深重,不可以不讨伐了!”于是遵循文王的遗旨,率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披甲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和联合伐商的各国诸侯订立盟约,检阅军队。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很近,在这里演武检阅,就是向商朝的试探和示威。武王作了《太誓》,向全体官兵宣告说:“如今殷王纣竟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疏远他的亲族弟兄,又抛弃了他祖先传下的乐曲,竟谱制淫荡之声,扰乱雅正的音乐,去讨女人的欢心。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的执行上天的惩罚。”
次年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有旄(máo,毛)牛尾做装饰的白色旗帜,用来指挥。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最终将招致殷的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
誓师完毕,武王与前来的各诸侯军队会合,共有战车四千辆,在牧野摆开了阵势。纣王听说武王来攻打自己,也发兵七十万来抵抗武王。武王派师尚父率领百名勇士前去挑战,然后亲自率领战车三百五十辆、士卒两万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队冲进殷纣的军队。纣王的军队人数虽多,却都没有心思打仗,他们都痛恨纣王的暴虐,心里都盼着武王赶快攻进来。武王攻过来后,很多纣王的士兵掉转兵器攻击殷纣的军队,并给武王做了先导。殷纣大败。
*武王灭纣并昭告上天
武王下令将被纣王关押的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又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他还命令散发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钜桥粮仓的粮食,赈济贫弱的民众;命令展示传国之宝九鼎和殷朝的宝玉;命令给比干的墓培土筑坟;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军中祭奠阵亡将士的亡灵。这之后,武王才撤兵回国。路上武王巡视了各诸侯国,并分封诸侯,颁赐宗庙祭器。
*武王修德于天下
武王命令全国修养生息,把马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放养在桃林区域;让军队把武器放倒,进行整顿然后解散: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礼乐文章八百秋
周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分成西周与东周,以公元前770年为界,后代史家根据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将此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之后的称为东周。
周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周朝的文化很发达,完善了关于“五行”与《周易》的学说,西周末年就已出现了对“五行”的认识。《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并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儒家经典五经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时出现的,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武术、炼丹、养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心理、伦理、军事、宗教、卜筮、堪舆等诸多方面。《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
《周易》是中国传统医学之源,二者之间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其着作《医易义》中所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弥久而不衰。
西周更以礼乐着称,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姜太公用“礼乐文章八百秋”来形容周朝,真是非常的恰当。
14--3.
辅助大臣:
姜太公吕尚、周公旦等
姜子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太公,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西周的开国元勋,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封为齐王,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道、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同时他还是一个大预言家,《乾坤万年歌》就是他留给后世的。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西伯侯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因为年幼,所以由他摄政七年。摄政期间,他出师东征,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叛乱;并进一步分封诸侯,营建东都,制礼作乐。成王长大后,他还政于成王。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周公解梦”是传统的梦文化,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
因果关系:
周文王姬昌——是帝喾之子弃的后裔——是伏羲转世——在位大约五十年,寿高九十八岁,共有十八子。伏羲依据河图创制了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经。而后伏羲又转世为周文王依据河图推演周易,易经由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这就是所谓的周易、后天八卦(《中国历代神仙通鉴》)。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万物有灵,人的灵魂是不灭的,灵魂转生后所有外在的东西比如功名利禄都带不走,只有内在的本质比如天赋、秉性、才能、特长、因缘等才能够带走。
周武王姬发——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汤王转世——活了六十八岁。商王成汤建立了商朝,死后升天成神,看到商末诸王无道,决定再次下世建立功德,于是和伊尹等一起分别转世为周武王和周公旦,又一次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周朝,他们的特长就是讨伐无道,治理国家。(《中国历代神仙通鉴》)
姜子牙——炎帝神农皇帝五十一世孙,一共活了一百三十九岁,共有十三子。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神同在的时期一直持续到了五帝时仍未断绝。人神混战的场景在商末周初也出现过,明朝许仲林所着的《封神演义》描述了这一场景。老子、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共同签押封神榜,由元始天尊交给姜子牙。武王伐纣之时,绝大多数的神以及道术之士都在这场大战中阵亡,灵魂被招引到封神台中。战争结束以后,姜子牙按照封神榜上的封爵,按照这些灵魂的善恶将他们封为三界内不同的正神或恶煞。那些未在战争中阵亡的神,如杨戬、哪咤、李靖、雷震子等也告别武王、隐居修炼,从此不再出世。神本文化终于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周公旦——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朝伊尹转世。“大道废,有仁义”,近而言之,孔子哭着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的时候,儒家仁义思想已经系统化,远而言之,当武王伐纣后,所有的神都离开人间的时候,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就开始了。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学说来源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是继殷商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周朝前后共有三十代三十七王,历时八百一十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儒家、道家思想贯穿并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历史。
*成康盛世
周公对成王的教导和辅佐,是有效果的。成王执政后,能按照周公规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了发达。成王执政37年,继位的康王执政26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
*一代雄主周穆王
周穆王继位时,已经五十岁了。国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损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复告诫太仆,要管好国家的政事,写下了《冏命》。这样,天下才又得以安定。后来,穆王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平定了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周穆王曾经见过西王母,在位五十五年去世,活了一百零五岁,死后转生为汉武大帝。其在位期间,西周依然处于强势地位。但他死后,西周再没出现这种盛况。
周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分成西周与东周,以公元前770年为界,后代史家根据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将此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之后的称为东周。
周王朝帝系表(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
西周朝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
东周朝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
15.周朝的衰败和灭亡
*幽王宠妇亡西周——天之警示和亡国预言
周宣王末年,西周发生了大旱灾。这场旱灾,一直持续到周幽王上台继位时。幽王二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大臣伯阳甫预言说:“周快要灭亡啦。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行。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国家一定灭亡。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夏商两代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此后,西周还出现了一些异常气候和自然现象。《竹书纪年》载:“幽王三年冬,大震电。四年夏六月,陨霜。”这里所记述的,实际上是一种冬暖夏寒的异常气候。冬暖则害虫多,夏寒则伤庄稼。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西周离灭亡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宠妇亡国——烽火戏诸侯
幽王三年,他想废掉太子宜臼,而立宠妃褒姒(sì,似)之子伯服。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幽王除了想废掉太子,还想废掉申后,好让褒姒当王后。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灭亡啦。”
传说,还是夏后氏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留住他们,就进行占卜,结果不吉利。又卜占要把他们的唾液藏起来,结果才吉利。于是摆设出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条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王用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夏朝灭亡之后,这个匣子传到了殷朝,殷朝灭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连着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但到周厉王末年,打开了匣子。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那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一个小宫女,六、七岁,刚刚换牙,碰上了那只大蜥蜴,后到成年时竟然怀孕了,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在周宣王的时代,小女孩们唱着这样的儿歌:“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宣王听到了这首歌,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逃到大路上,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听着她在深更半夜里啼哭,非常怜悯,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往前逃,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以求赎罪,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后宫去,一见到这女子就非常喜爱,生下儿子伯服,最后竟把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让褒姒当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阳感慨地说:“祸乱已经造成了,没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当有敌人来侵犯时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周幽王还任用为人奸诈乖巧、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的虢(guó,国)石父在国中当政,国人都非常不满。
幽王废掉申后和太子后,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气愤,联合缯(zēng,增)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诸侯们没有人再派救兵来。申侯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并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抢掠一空才离去。后来诸侯共同拥立幽王从前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由他来继承周朝的祭祀。平王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平王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西周时,虽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但周王仍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并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转瞬间二百多年走过,曾经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终还是亡于幽王的昏聩和残暴。这再一次证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护,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则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让我们继续走进历史的下一幕。
*东周的衰亡——周法太松驰,政归于列国
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王室走向衰微,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诸侯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列国之间的竞争也从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后世史家又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缘于孔子所着史书《春秋》得名,“战国”则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事频繁而得名,西汉刘向曾着书《战国策》。不过,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却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因果关系: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与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分了出去,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周朝的木德逐渐丧失,春秋战国四分五裂,而秦朝的金德开始旺盛,在秦昭王时周赧王让位于嬴秦(金克木),并最终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周和秦分别是虞舜的大臣弃和益的后代,也都是黄帝的后代。嬴秦取代了周朝,但是由于嬴秦金德过于强暴,失德过快,最后由周木之子汉火来报母仇,以火克金,汉王刘邦取代秦朝建立汉朝。
(待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