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1-3-24 14:35:36

传统文化“和”的精神(下)

传统文化“和”的精神(下)
作者﹕智真



和而不同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与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

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

例如春秋时的齐景公听信梁丘据谄媚之言,对众臣说梁丘据和他最为和谐,晏子说:“臣不是这样看。梁丘据无端夸奖主公,你们之间只是‘同’,而不是‘和’。和谐就像做羹汤一般,用各种调料,经搅拌糅合使味道适中,淡则加料,浓则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

君臣之道也该如此,君主正确的,臣子应极力维护。君主不对的地方,臣子也应指出来,以正过失。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没有失误。梁丘据为取主公欢心,不问好坏,始终和主公保持一致,这是‘相同’怎么是‘和谐’呢?这样对主公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呢?听他之言,如同在水里加水,谈不上什么味道。又好比琴瑟,只弹一个声音,没有人会去听它啊。”

晏子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君臣应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自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故和而不同。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故同而不和,压抑不同意见,排斥异己。

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指出小人、伪君子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他讲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道德标准为依据”。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妥协的。

千百年来,“和为贵”、“与人为善”、“仁者爱人”等,渗透于历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原则。

而当今中共却闭塞言路,谎言欺众,强迫人民洗脑“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倡导“斗争哲学”,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被扭曲成“整人”和斗争;破坏传统信仰、道德和文化,破坏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珍惜,迫害人们的正信,逆历史潮流而动,妄想把人们带入罪恶的深渊。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人们只有退出中共及其一切附属组织,复兴伟大的神传文化,敬天意、尊重人性并建立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关爱,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才能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文化“和”的精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