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per 发表于 2011-4-11 08:48:56

从韩寒到何天白:拷问中国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大一学生何天白一年前写了一本27万字的小说《重点中学》,这部被出版社定位为“中国首部关注当今教育体制的社会问题小说”受到了白烨等文学评论家的好评,也引起了很多同龄人的共鸣。(《中国青年报》4月8日)

  《重点中学》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它封面上的一句话来概况:“重点中学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因为那里是通往大学的捷径;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这里是束缚个性的牢笼。”这虽是化用成句,但仍然不失格言的品质,在给人强烈刺激的同时更发人深省,它极为精辟地道出了以“重点中学”为代表的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压抑学生个性发展,阻滞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不过,《重点中学》并不是“首部关注当今教育体制”的小说,因为在十年之前,同样是高中生的韩寒写了一本《三重门》,这部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80后作家登陆中国文坛的作品,同样是以批评现行教育体制为突破口,在这本书里,韩寒以他“比钱钟书更幽默,比鲁迅更犀利”的文风对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教育的批评,使韩寒赢得了无数同龄人的认同和追捧。

  耐人寻味的是,韩寒和何天白在写作小说时的年龄相仿,都是17岁上下,一个80后,一个90后,两代文学新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向教育开火,这仅仅是巧合吗?从两部小说的所引起的热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韩寒的《三重门》代表着80后孩子对教育的态度,而何天白的《重点中学》则代表着90后孩子对教育的态度,那么当两代孩子的态度趋向一致均表现出明显的失望和情绪激烈的反抗时,我们就不得不问:这些来自于孩子的声音究竟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为什么十年的时间没有让应试教育的现状得到应有的改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中间的路程还有多远?当90后继承了80后的迷茫和叛逆,正在缺失个性和快乐的教育中成长,致使本应无忧无虑的青春染上了深深的忧伤,那继起的00后又会面临怎么样的命运呢?

  一个多世纪以前,梁任公作《少年中国说》,其言振聋发聩,至今仍回响于华夏大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要实现中国崛起,必须重视教育,要重视教育,必须重视孩子的成长,要重视孩子的成长,必须大刀阔斧地改变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不然,所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云云,只能沦为空话套话废话。
来源: 红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韩寒到何天白:拷问中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