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jhgfds 发表于 2011-7-15 07:12:06

天主教徐家汇教区的兴衰

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往往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上海。而上海最有成就的是徐家汇——昔日的“拉了区”。我不揣浅陋,只为还原历史,但愿从我的介绍中,让人人皆知那个徐家汇前后的两重天。

通黄浦江的肇嘉浜,通吴淞江的法华泾,在漕河泾附近交汇。因为交汇点是明代阁老徐文定公光启的家业,徐氏有裔在这里一边种地,一边看顾徐光言的坟墓,所以人称这里叫“徐家汇”。

天主教是在1607年进入上海。在徐光启及子孙的倡导教下,上海天主教的“老教友”,有着几百年的奉献传统。所以上海教会掌握非常庞大的财产,他们可以造非常大的建筑。在徐家汇周围本地的田宅中,天主教建筑密布,兀自成为一座独立的城市。仅在一百多年里,漕溪路(东西)两侧,建造了完整的法国式宗教文化设施,成为了欧洲文化氛围的地方。在上海,乃至在全国没有第二处。而这些建筑群可分为:宗教、教育、科学文化和慈善事业。

现在介绍漕溪路(今漕溪北路)东侧南端的宗教建筑物:

(一)徐家汇圣衣院的始末(上)

徐家汇圣衣院,位于今裕德路的上影厂内(现已毁)。圣衣院一幢三层带搁楼的砖木结构建筑,是由天主教四大托体修会之一的“加尔默罗会”,也称之为“圣衣会”所创办的。1869年2月3日,来自拉瓦尔的5位圣衣会法国修女5位修女,创办了徐家汇圣衣会。

1871年,拉瓦尔又来了2位修女。1873年12月,圣衣会在土山湾孤儿的对面(今裕德路),动工兴建圣衣院新会院,郎怀仁主教祝圣了奠基石。1874年12月8日,圣衣院修女搬进了新会院,高若天神父祝圣了会院和教堂。这是一所圣衣会的正式会院,全称名叫“圣若瑟圣衣院”,也是法国拉瓦尔的分院。分院周围的围墙要求高过附近最高的房屋,因此分院的围墙曾加高一次,但之后并未再加高过。


这是圣衣院(西面)

圣衣院以克己修身,祈祷为本,开始时开放三天,让天主教的女教徒们任意参观。三天后封门,入圣衣院修女们开始过与世隔绝的修院生活。
除了进行“望弥撤”、“领圣体”等天主教活动外,天天念“大日课”。主日及大瞻礼日则公唱拉丁文的“信经”和“夜课经”。另一项活动是,每周有3个晚上要“打苦鞭”,就是自己鞭打肉体。天主教教义中称“打苦鞭”,是“做补赎”。
天主教教徒做“做补赎”有多种形式,“打苦鞭”这一形式,一般教徒是不采用的。而圣衣会的修女,则必须要“打苦鞭”。她们“打苦鞭”就是圣衣会所称之为代人“做补赎”,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能“克制肉欲”。

圣衣会是天主教内最高等级的女修会,会规十分严格。她们各有一间简陋的小卧室,一年四季穿粗制呢料会衣,严冬酷暑,只有厚薄之分,而件数不变。饮食淡薄,且经常守斋,一年中只有几个大的天主教节日,吃得稍好些。从每年的9月15日起到次年的复活节止,修女们持严斋,粗衣粝食,寡欲清心,白天有工作时间,也有祈祷时间,半夜也要起床作祈祷。圣衣院不直接对外传教,而是以祈祷,斋克等等,祈求天主赐福于教会。

修女之间除了规定的“公散心” 时间外,不交谈,亲戚来探望也有规定,一年难得几次。父母来探望,可以隔着木格子见面晤谈,其他亲戚来探望,修女需用黑纱蒙面。圣衣会的修女分两种,一种在教堂内有规定座位、称“经座修女”,她们头戴黑纱;另一种从事厨房和洗衣等,头戴白纱。进入圣衣会做修女一般须经过3年初试期,后入初学院,3年后发初愿,再过3年终身愿。

徐家汇圣衣院中外国修女很少,中国女青年教徒入初学院成为圣衣会修女的,也很少。1874年有经座修女7人,经座初试修女5人,戴白头纱的初学和初试修女5人。1900年,有外国修女9人,中国修女16人。进入二十世纪,人数未见增加。1939年圣衣院成立70周年时,包括初试和初学修女共有21人。1948年有18人。1950年有修女14人,其中外籍修女6人。1953年中共政府与梵蒂冈断交,徐家汇的圣衣院也就结束了。据老年教友回忆,圣衣院的修女人数不至这些,还有不少是上海及近郊年轻的修女,人数约在四、五十人。

圣衣院的首任院长是耶稣玛利亚嬷嬷,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10月17日,享年73岁,修会年龄51年,其中40年在中国。

(未完待续)

preston 发表于 2011-7-15 08:17:03

楼主是原创的。欣赏了!

lkjhgfds 发表于 2011-7-15 18:05:16

谢谢光临!因我博客无法上传图片,只能先贴在这里,然后再往我博客上粘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主教徐家汇教区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