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water 发表于 2011-10-12 05:29:16

中国乡村教育遭遇“空心” 孩子多到城里读书(图)

中国乡村教育遭遇“空心” 孩子多到城里读书(图)
2011-10-11
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很多农村孩子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进入城镇,如今在农村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中国农村教育出现“空心”现象。有很多学者担心,中国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减少会导致中国文化在乡村的根失去滋养,使农村变得越来越没有希望。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y-10112011091014.html/m1011-nup.jpg
资料图片:在课堂上朗读的小学生们(法新社)

北京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星期一报道说,一批清华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和教授自2008年以来,对中国不同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写出了10多万字的纪实调查报告《中国在梁庄》。

报告揭示,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停留在最底线。

中国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有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超过5年。

中青报的报道援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梁鸿的话说,这些农村孩子是最需要关注和教育的,但是他们的教育却往往停留在最底线。如果没有及时的关注和教育,这些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前两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罪犯中,有近八成的人曾经是留守儿童。

海外中文网络杂志“中国事务”的主编伍凡,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解决前景表示:“教育的持续和发展和人口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如果人口不能跟上来那么学校、老师、校舍慢慢就会消失了。现在中国的人口在持续下降。下降的是少年这一代,从刚出生到16岁这个阶段的人口持续下降。最近这几年下降了将近5%以上,还会持续下降,因为还在执行一胎化的人口政策。没有人口等于无源资本,没有人口怎么去办教育?这是第一;第二现在很多中青年的农村人口都往城市转移。两个原因,一个是它总的政策要实行城市化,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第二,打工的农民工慢慢都要往往城镇去转移,把小孩也带走了。老人不能走就留在农村,自生自灭。它这是个长期的政策,不是一个现象而已。它是要老年人尽快死光。少年人跟青年人往城市移。那现在就出现更大的问题,今后的农村怎么办?今后的农村教育怎么办?这是更大的问题,不仅仅是现象。”

报道还说,虽然中国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但是以目前的状况看,中国还不能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跟父母分离的问题,不少地方政府进行过各种尝试,试图找到一条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比如,重庆目前在全市30个区县的31所寄宿制学校试行了“4+1”模式,也就是: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和行为养成4项教育,再加营养健康1项。

项目由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牵头、由顶新公益基金会支持,于2010年春季开始实验。比如,在心理情感教育上,每个学校都设立亲情电话室,孩子们每天可以在规定的时间给家人打电话,每周都有老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每个月给孩子过一次集体生日。

另外,每个学校还专门聘请了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此外,为了应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开始撤并乡村学校,很多孩子走出大山深处的村庄,被集中到乡里、镇上的学校读书,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孩子寄宿在学校里。

但中国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丽认为,目前,在中国农村随着学校的消失和孩子人数的减少,村子也变得没有希望了。更令人痛心的是,从乡村中生长出来的中华文化的根因此而失去了滋养。

美国民间机构“劳改研究基金会”的中国学者杨莉藜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政府的公共教育投资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甚至也低于非洲一些贫穷国家的水平。

“联合国几年前曾经批评中国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太少,少得比非洲像乌干达这样的国家还要少。留守人口问题是中国非常头疼的三农问题其中的一个恶果之一。牵涉到中国很根本的制度问题。一个就是土地制度问题。因为按照中央政府过去的设计它是通过土地的方式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的。后来经济发展之后,它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有一部分农民工出去做工就产生了留守人口的问题。还有一个相关的就是户籍制度的问题,因为它实行农村城市这种户籍双轨制,所以外出打工的这一部分人,他的家庭是农村户口,他又很难把家庭带到他所工作的地方去。所以说一个是户籍制度,一个是土地制度是造成流动人口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近期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中青报的报道还说,有人指出,一个村庄没有了学校,村庄的公共空间就没有了,一个村庄的文化也就没了。

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它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

也有人认为,中国目前乡村教育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不可逆转的工业发展道路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条合理的道路。因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最终是无法离开文化和教育基石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乡村教育遭遇“空心” 孩子多到城里读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