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hane 发表于 2012-9-9 18:42:34

中國鑒寶節目觀察:都說你砸錯了(組圖)

文章來源: 南方周末




藏友把“元青花熱水瓶”帶上《尋寶》,與專家爭辯“這是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鄭和用過的”。《尋寶》制片人說,讓大量“贗品”上節目是他們的“原創”。當期《尋寶》展示的,還有兩張“元青花沖鋒槍”和“元青花大彩電”的照片。圖為《尋寶》節目截圖。 (東方IC/圖)

"2002年修訂版文物保護法讓民間文物買賣合法化,“地下文物交易”轉到了地上,也讓電視上多了一種節目類型——鑒寶。"

"鑒寶節目進行了近10年,專家、藏家層出不窮,本來小眾的收藏變成了大眾的游戲。本來簡單的鑒寶節目也被戲劇化地千變萬化:海選、估價、讓大量贗品上節目、砸假貨、擺道理……萬變不離其宗:這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鑒寶節目變成了懸念片,藏家一夜暴富的夢想,遭遇王剛“一錘定音”式的否定,是願打願挨,還是秋後算賬?是收視為王,還是憤然打假?"

韓勇早就不想在節目里“砸寶”了。

作為北京衛視《天下收藏》的制片人,前幾年他看節目的收視曲線,知道每期峰值必然出現在主持人王剛漫不經心拿著“紫金錘”,突然擊碎“贗品”那一刻。這兩年不同了,曲線都是平的:“觀眾對‘砸寶’已經審美疲勞了。”

前不久,他正要和節目組研究點新樣式,取代“砸寶”。但緊接著,他不得不接聽各種媒體電話,澄清是否“砸錯了”的問題。

六年來,王剛在《天下收藏》里砸掉了315件民間持寶人帶來的、被節目組專家團鑒定為贗品的“寶貝”。2012年5月,節目組把這些“贗品”碎片拼貼起來,和首都博物館(以下簡稱首博)館藏真品對比展出。

展覽到8月,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先後帶30個專家和收藏者,看了五次展覽,得出的結論是:王剛砸掉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

姚政和他的專家們要求與節目組當面對質:把那些破碗碎罐拿去技術鑒定,看看到底真的還是假的。

韓勇沒接招,他正為另一件事頭疼。這檔開播六年的鑒寶節目,在2012年出現了收視低谷——北京衛視改版後,節目時間“動態編排”,“把觀眾都甩沒了”,在想出更高明的“招兒”之前,王剛還得繼續“掄錘砸寶”。

按最常見的說法,中國現有收藏愛好者七八千萬,這些人是全國二十多檔收藏、鑒寶類節目的忠實觀眾。從2002年江蘇衛視《家有寶物》開播,到《天下收藏》被疑“砸真”,主持人王剛覺得這和整個收藏的“大局面”是分不開的。

給民間收藏潑潑冷水

韓勇覺得,自己六年前能把王剛請出山做主持,就是一句話起了作用。

當時他坐在王剛家里,說:“我們想給民間收藏潑點冷水,讓它降降溫。”那時王剛已經拒絕了好幾家類似節目的邀請。

韓勇也喜歡把玩古器,他見過一些人,因為收藏“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但在那些收藏節目上,專家們總能“把5萬元就能買來的東西,活生生估到200萬”,他覺得不對。

2002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民間文物買賣從此合法,涌動多年的“地下文物交易”,驟然見得了光。一年後,央視二套《鑒寶》推出,後來它成為鑒寶類節目“代名詞”。

《鑒寶》的標準流程是:主持人羅晰月請上藏家展示寶貝;台下四個方陣分別派代表上前觀摩,競猜價格;專家再給出一個“權威估價”,懸念揭開,達到高潮。若“權威估價”足夠令人瞠目結舌,羅晰月會不失時機補問一句:“你願意把寶物捐獻給國家嗎?”

《鑒寶》廣為人知,也飽受詬病。2005年,在節目上估價25萬元的吳作人《牧牛圖》,被人疑為偽作。據說年逾九旬的老畫家蕭淑芳——吳作人的妻子,看見這幅畫的時候,曾面無表情地評價:“不是真的。”

2004年9月,天津藏石學會會長靳志忠在節目上當場對一位天津藏友帶來的“清代壽山橘皮田黃凍印石”估價180萬元。幾天後,有觀眾從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田黃石鑒賞與收藏》里發現了同一款田黃石,書中寫明的藏有人,也是靳志忠。靳志忠後來不得不公開回應:田黃石是同一塊沒錯,但不是他的,是他朋友的。

有媒體曾到古玩市場做調查,所到之處總有商販拿著《鑒寶》做旗號:“這件東西和《鑒寶》上那件成色一樣,他們估了多少萬。”“銅臭味兒”、“擾亂市場”,成了人們對《鑒寶》最大的質疑。

前全國政協委員、考古學家劉慶柱和安佳瑤甚至至今認為,《鑒寶》節目是“盜墓猖獗”的推手。他們曾在2009年的全國政協上遞交過一份提案,希望“中宣部管管這種現象”。

提案後來再無下文,但兩位老先生反對的《鑒寶》,其實在2008年就已經停播了。他們交提案的時候,央視播的是《尋寶》。




王剛在《天下收藏》里砸了六年“贗品”。2012年8月算是第一次“砸出了問題”。收藏家姚政和他的30個朋友痛心疾首,認為王剛砸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圖為被砸“贗品”。 (中藏網 供圖)

鄭和的熱水瓶?

“《尋寶》和《鑒寶》沒有任何關系”。兩個節目一個前腳停播,一個後腳開播,《尋寶》制片人張國英總得向人解釋。2008年他著手策劃《尋寶》,節目一個也沒看:“中央台不會學地方台的東西,我們只學人家原創的精神。”

張國英做《尋寶》的初衷是“上門服務”:“你不可能讓藏家都揣著寶貝到北京來,瓷器啊、書畫啊,都挺嬌氣的。”

“上門服務”的前提是政府邀請。“我們只和政府部門合作。”張國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上門”以後,當地文化部門會幫助這檔國家電視台的節目做好宣傳組織工作:“海選成千上萬人,沒有政府組織根本做不了。”每期節目結束時,為當地“最具文化價值藏品”頒獎的,也往往是地方政府最高領導——這也是地方台學不了的。

排隊等“上門”的地方很多。《尋寶》的節目計劃,已經排到了2013年4月。

安佳瑤覺得《尋寶》也“不見得乾凈”。一些地方文化機構的朋友曾經告訴他,有的地方會直接把博物館里的東西拿出來,找個人拿到節目里去“鑒寶”,以“展示當地文化”。

“安佳瑤說的是淮北的老丁。”張國英覺得這不是個問題,他在淮北錄節目的時候認識老丁。老丁早年在隋唐大運河的老河段里挖出了不少老東西,捐了一些,剩下的,自己蓋了座博物館放著。“雖然國家給他了一些補助,也給了一些限制,比如哪些東西要登記在冊,不許隨便賣,但說一千道一萬那是人家的私人財產,當然可以拿出來展示一下。”

張國英覺得《尋寶》最大的“原創”,是讓大量“贗品”上了節目。他要用“贗品”提醒藏家“投資需謹慎”。

《尋寶》每到一處,先做海選。台里帶去的七八位鑒定專家,加上當地專家,會給所有持寶人免費鑒真偽。同時記下可以上節目的“民間國寶”和贗品。

也挑人。表演欲強、能言善辯、和專家爭論不休的,往往就能上節目。

在晉江尋寶時,藏友林良歡拿著一個“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鄭和)用過的“青花熱水瓶”,一直不服專家“現代工藝品”的鑒定。在場的四個專家都被逗樂了。陶瓷鑒定家餘光仁跟他解釋:“現代人稱過去人是太監,過去人可不叫自己太監。”

錄制前,十幾位專家會對藏品再會診一次,確定意見統一了,才能上節目。真碰上“民間國寶”,專家給價前,節目組會先放一個短片,介紹這類東西這幾年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以證明“估價有據”。

張國英一度認為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借鑒了《尋寶》。

事實上,《尋寶》是2009年正式播出的,而此前幾年《華豫之門》就有了今天的模樣:到河南省各地尋找民間藏品,一期節目里鑒定十幾件,最後把最有價值的六件寶貝請上“珍寶台”。

和其他節目不同,《華豫之門》有個獨立的市場觀察團。三位觀察團成員是“市場經驗豐富的行家”或拍賣公司顧問,根據歷年拍賣比價和古玩城藏品交流行情為藏品估價。“市場是藏友很關心的一個方面。與其回避,不如正確分析引導。”《華豫之門》制片人時春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有個小女孩曾經抱著一個存錢罐上來。時春利說:“這也是收藏百態,還有些人可能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用博彩的方式買藏品。”

最近節目中一位著名的持寶人,是個漂亮的姑娘。姑娘自信滿滿地帶來一個自認為貨真價實的“玉翡翠”,理由是“乾爹送的”,姑娘在節目里說“乾爹”是房地產公司的老板,而自己平時“什麽都不用做”。戲劇化的是,專家當場鑒定:這是個贗品。

這期節目被廣為傳播,姑娘還被“人肉搜索”出來,她不掩飾地在節目播出幾天後發微博說,上節目只是去當演員。節目組當時有人公開回應:“網絡上誰都可以瞎說。”

但對大部分觀眾來說,他們更樂意看到和傳播“鄭和熱水瓶”、“乾爹玉翡翠”、“王剛砸錯了”這樣的熱鬧。

不得不砸

有人爆料,《天下收藏》曾找他拿著別人的東西上節目。

“贗品多,總不能讓大家全看假的吧。”韓勇覺得這是個誤會,“在玩真貨的圈子里,我們有些資源,會動員一些藏家來參加這節目。有些藏家不願意出面,但是願意把東西拿來讓大家研究研究,那我們也會找他的親戚、朋友,或者別的藏家,拿東西上來。”

《天下收藏》的主題也是“辨真假”,一期上三件。

最早打動韓勇的思路是“真理越辯越明”。“辯”字後來成了這檔節目的主體風格:三個明星帶著自己的方隊,各執一詞猜台上持寶人帶來寶貝的真假——盡管很多時候,“辯寶”只是明星們之間“很不專業”的插科打諢。

主體形式有了,還欠點火候:怎麽能傳遞“去偽存真”?王剛提出“砸寶”:直接把鑒定為贗品的東西銷毀。

“您覺得撿漏了,故宮那兒有一件,我這兒居然也有一件的時候,能想到王剛‘咣當’這一下嗎?”王剛說,“等於給您提個醒,這個冤枉錢花不得。”

起先節目組也考慮,贗品不砸,封存起來回頭辦個展覽。“想想不行,人家要覺得你把真的說成假的,弄自己那兒去了呢?當場擊碎也是避嫌。”

最後確定的“砸寶”流程是:持寶人和《天下收藏》簽一份“生死文書”,里面說好,你簽了字,東西是真的節目組給你發獎牌,是假的就得砸了。砸寶前,王剛會拿著“護寶錘”再三問:“文書簽了吧?現在退出還來得及”。

不退,可能就真砸了。砸錯了怎麽辦?“文書”里沒說。有人拿了個元青花玉壺春瓶,“當時說好像收的時候是18萬。”王剛回憶。一錘子下去,瓶碎了。王剛看見藏寶人滿臉錯愕,撿了撿瓷片,很沮喪。

東西是一個叫呂獻珍的藏家的。當時他的朋友向他借了瓶子去錄節目,去的時候還帶了國家博物館的鑒定證書。姚政質疑王剛後,呂獻珍接受了媒體採訪:“買的時候58萬,現在在的話,也得上千萬了。”呂獻珍說他打算合適的時候,把瓶子碎片拿去牛津大學再做鑒定。

每期節目錄制,王剛拿著一個簡單的稿子,上面寫著幾個要點:嘉賓是誰、專家是誰。要是有時間,王剛也會看一眼東西:“這節目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能看很多真東西,還能看很多假東西。”

節目播出沒幾期,王剛再去古玩城熘達,有店家笑著問:“王先生,帶護寶錘來了嗎?手下留情啊。”王剛覺得,這至少讓民間收藏者知道了識真辨假的重要。



馬未都在《收藏馬未都》節目現場。制片人認為,馬未都只要說一句這個東西值多少錢,節目收視排名就會大幅度上升。但馬未都始終堅持“文化說事”。 (廣西衛視 供圖)

求求你了,這東西到底多少錢

廣西衛視台長彭鋼2010年找到馬未都的時候,馬未都已經因為《百家講壇》,在電視上火了兩年。

那正是廣西衛視最麻煩的時候:在前一輪與各大衛視的娛樂節目競爭里,廣西衛視沒占到一點兒優勢。轉投文化類節目,是他們不得不試的辦法。

三顧北京後,最終讓馬未都下定決心的,是彭鋼接受了他的“三不”。

“三不”幾乎“不”掉了所有已知的鑒寶類節目:不娛樂、不估價、不談技術層面的事。所謂“不談技術層面的事”,就是“不要像開鑒寶培訓班似的,挨個兒講哪對哪不對”。

馬未都自己《收藏馬未都》的定位是八個字:“文化說事,明白做人”:“文物只是歷史一個證據而已,我就是要通過這個證據闡述當時發生的事情。”

這檔只想“說文化事”的節目,一開始是三部分:展示觀復博物館藏品,答題競賽,鑒寶。45分鐘節目,最抓眼的鑒寶環節,不到15分鐘。

播出第二期,《收藏馬未都》在全國衛視同時段收視排名中只到第23。那時,制片人韓荻菲真的認真考慮過,該怎麽去收拾這個“爛攤子”。

著急了,韓荻菲“試探”馬未都:“馬先生,你只要肯說句,這東西到底值多少錢,我們這節目肯定進前十。”

2011年節目組研究收視曲線,很明顯能看出鑒寶環節的收視率比答題高多了。於是三大板塊被打亂重組,五次鑒寶穿插在答題之間。鑒寶時長沒變,收視率卻平穩了。馬未都這回沒反對:“我希望不願動腦子的人在可能的情況下動一點腦子。”

每期鑒定的五件藏品,從“寶箱”里拿出來前,馬未都只看過圖片。最開始時他連圖片都不看,“為了保持新鮮感”。“我不是演員,我不能演戲給大家看,裝腔作勢這事我做不來。”馬未都說,但後來他發現不行:有時候一期節目拿上來五件都是同一類東西。

先看照片,馬未都可以選自己“有說頭的”。比如,相比更值錢的官窯瓷器,馬未都更樂意選民窯——官窯制式已經定了,你得照著規矩上釉;民窯不受限制,紋飾更自由。

選定了藏品,觀復博物館還得跟藏家聯系,“說一堆車軲轆話”:“您的藏品已經入選了,但是新是老我們不知道,如果被鑒定為新,您能接受嗎?”韓荻菲以前最怕有老人家上節目,萬一“出點什麽岔子”。

到錄節目的時候,馬未都鑒定藏品就那麽一兩分鐘。得一邊跟嘉賓聊天,一邊說出門道來。“其實大部分文物做出真偽判斷都是很短暫的,看一眼就知道。”所有的鑒定結果都只代表馬未都的判斷。“我不掌握它的生殺大權,不會把他的東西滅掉。”馬未都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有時候他也會在一兩分鐘內拿不準,這時他會採取比較謹慎的說法:“我目前比較傾向於這個結果,但不排除還有另外的可能。”

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馬未都可以“傾向於”,《天下收藏》不行。

每件在《天下收藏》中出現的藏品,事先都會經過5到10人的專家團集體鑒定。

《天下收藏》邀請的鑒定專家分為三類:一類是學術機構的研究員;一類是拍賣公司的;還有一類是“用真金白銀在收藏品市場贏得聲譽”的鑒賞家、藝術品經紀人,比如香港永寶齋齋主翟健民。

集體鑒定遵循的是“一票否決制”,和央視《尋寶》一樣:只要有一個人說這件東西不對,它就絕不可能出現在節目里。

“如果真把鑒定結果弄錯了,那只能說那麽多專家一起走了眼。”張國英覺得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雖然“集體走眼”在文物鑒定界不是沒出現過:“鑒藏泰鬥”史樹青、“玉界泰鬥”楊伯達給商人謝根榮的“金縷玉衣”估出24個億的時候,也是五個人一起出具的鑒定證書。

姚政已經把首都博物館展出的30件被砸“贗品”照片全部傳上了“中藏網”論壇。“中藏網”是2012年1月成立的一家收藏網站,總裁是姚政本人。

大部分“中藏網友”都支持姚政“90%以上是真品,30%以上是珍品”的結論。一張“永樂款暗刻龍紋白釉瓶”的照片上,《天下收藏》給出的“贗品”理由之一是“龍鳳紋刻工與永樂暗刻工藝有明顯區別”。有“中藏網友”回帖道:“這不是暗刻,是瀝線,當然有明顯區別。”

“瀝線是凸出來的線條,暗刻是不明顯地、淺刻進去的。”姚政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提起這個瓶子來更是生氣:“鑒定理由里還說‘歷數唐宋元明存世瓷器,未見過與此瓶造型相同的器物’,沒見過的器型就說是假的,是不是太武斷了?”

在“中藏網”瓷器板塊置頂位置,還有一篇名為《世界水瓶,中國發明!磚家不認,愧對祖宗!》的帖子——在姚政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16位專家團成員名單中,大部分是中國收藏家協會各分類委員會負責人,還有包括“中藏網”在內的幾家收藏網站瓷器版版主,其中成員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首席顧問寧玉新、中國收藏家協會民族藝術品委員會主任孫欣,都曾在央視《尋寶》“鄭和熱水瓶”播出後,向媒體鄭重表示那是一款“元青花”真品。原因也是一樣:“你沒見過的,不一定就是假的。”

在姚政看來,王剛“砸掉100%真品”的目的,就是烘托每期節目請出的“重器”價格。“你看那些重器都是誰的?有很多是翟健民從香港拿來的。把別人的東西砸掉,把這東西包裝成‘重器’,不就可以賣高價了?”姚政說。

北京文物局請了四位專家對首都博物館展覽的“贗品”進行再次鑒定,並在2012年8月21日公布了鑒定結果:“主持人王剛所砸‘文物’都是假的。”這四位專家分別供職於首都博物館和北京文物局,但其中王春成、張如蘭兩位,都曾在《天下收藏》里鑒過寶。

“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姚政不服。他已向《天下收藏》的各級主管部門遞交了申訴材料,如果“技術鑒定”的要求依然不被理會,他還打算起訴,“做司法鑒定”。

至少現在,韓勇還沒收到任何有關消息。但他倒真是正在為“上級主管部門”的新要求在想辦法。

2012年7月4日,廣電總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通知,要求鑒寶類節目“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節目專家必須是省級文物部門審核通過的專家庫成員”、“不得利用文物鑒定類節目開展模擬交易”……

按照這個規定,翟健民等人都不再能擔任“節目專家”,但總有辦法。“這個規定有一個解釋,如果專家庫人員沒有時間,或者人手不夠,我們可以把現有節目專家的資料提供上去,等候審批。”韓勇說,他已經著手準備這件事情了。

“確保文物合法合規”,張國英從不擔心。因為國家對部分青銅、陶器等文物的限制,目前的鑒寶類節目都盡量避開這幾類,而主要以展示瓷器、書畫為主。張國英在河南見過一個鼎,上面刻著五百多個銘文,“一看這就不是一般的收藏品。”張國英說,後來他們還是沒讓這件青銅器上節目,因為“來歷不明”。

《尋寶》最早開播的時候,口號是“跟著佳明來尋寶,七分故事三分寶”。七分故事,原本是想講“寶物的故事”。

但真正操作起來,大多數故事都成了持寶人的故事,有的人還上去編:“這件東西是我爺爺傳給我爸爸,我爸爸傳給我的。”正說著,專家瞅著寶貝,當場揭穿:“不對吧,您這件東西超不過十年。”張國英沒法阻止持寶人上去編故事,對“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的新規定,他的理解是:欄目組不編、不主導這件事就行了。

《尋寶》面臨的只是小問題。央視二套的《一槌定音》,從2011年6月開播起就以“模擬真實藝術品買賣”為賣點,這和“不得利用文物鑒定類節目開展模擬交易”的新規定正面沖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鑒寶節目觀察:都說你砸錯了(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