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l777 发表于 2012-10-4 22:28:38

信守婚姻的承諾



( 書人 )
北宋時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劉庭式,字德之。
他是齊州人,齊州也就是今天山東一帶。
他考取了進士以後,被派往密州做通判官,當時的大文豪蘇東坡正是這裏的刺史。
蘇東坡很賞識、敬重劉庭式的人品。
劉庭式在沒有考取進士之前,曾經與本鄉的一位民家女子確定了婚姻關係,只是還沒有下聘金。
後來,劉庭式考上了進士,做了官,又得到名人的賞識,看來是前程遠大,不可限量了。
可是那位女子,卻在這個時候生了一場大病,結果導致兩眼全失明了。
女子的父母是種田人,家境貧寒,也就不敢再向劉家提起這門親事。
朋友中,有人勸劉庭式:
“那位女人已經瞎了雙眼,你為了自己的前程和未來的幸福,就另行擇親吧。
如果你一定要和那家結親,就娶她的妹妹好了。”

劉庭式回答說:“我當年同她訂立婚約時,已經把心許給她了。
她現在瞎了眼睛,但是她的心還是好的。
我若是違背了當初的心願,我的心倒是變壞了。
再說:人人都會變老的,當妻子年老色衰時,我們也不能更換年輕美貌的女子吧?

人得守誠信,自己不能變心。”

就這樣,他們二人結了婚。
婚後,劉庭式儘量照顧好這位雙目失明的妻子,夫妻和睦度日,很是恩愛,先後養育了幾個孩子。

蘇東坡知道了這個情況後,對劉庭式的行為也深為感佩,
說:“劉庭式真是一位情操高尚的人啊!”

劉庭式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其實啊!古人的婚姻觀跟現代人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

詩經裏有一著名的詩句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現代的很多年輕人啊很喜歡引用,特別是在新婚燕爾的時候,都有著這樣的美好願望。
但是人們往往只是領會了字面上的甜蜜浪漫的意境,
而沒有去體悟這句話背後的深意:牽著你的手,與你一起慢慢老去。
這可是一個漫長的生命過程啊,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六十年,
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兩個人會一起經歷怎樣的人生呢?
榮華?富貴?貧病?戰亂?離別?‧‧‧
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執子之手,不離不棄嗎?

其實在這句詩的前面還有一句,
叫: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契是契約的契,闊是闊別的闊,成說,在這裏當訂立講。
我把這句詩的意思翻譯成:
與你訂立一份契約, 只有一人死了一人還在生,才能把我們分開。
這樣的婚約是何等的份量啊。那是一生的託付,一生的承諾和一生的責任。

在西方社會裏,人們同樣對婚約看得很重,在教堂裏的婚禮上,在上帝面前發誓:
遵照上帝的安排,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要互相關愛,互相忠誠,不離不棄。
把婚姻看得很神聖,很莊嚴。
所以自古以來啊,無論是哪一個民族,婚姻的前提都是誓約,
它保證了婚姻的合法性,也具有了對彼此的約束力。
在西方有上帝的見證,而東方則以天地為見證。

現在人們還沿用的形容婚姻的說法,
如終身大事、從一而終等,大概都是出自於這樣的婚姻觀。
正是基於這樣的婚姻觀,前面故事裏的劉庭式才能夠信守婚約,
不以客觀環境狀況的變化而改變初衷。

也許現代的人很難理解劉庭式的做法,覺的他傻。
因為現代人早已經不把一紙婚約當成一回事兒了,有沒有婚約都無所謂:
沒有婚約,兩個人愛了,就在一起;有了婚約,兩個人不愛了,照樣分開。

誰也不欠誰的。根本不去考慮對方的感受,更別說孩子,老人的情感。
是啊,環顧我們周圍,今天這個人離了,明天那個人又再婚了。
大家都在婚姻的殿堂裏忙忙碌碌,甚至有些人根本不勞神結婚、離婚,
兩個人一好了就住一起了,不好了就分開了,換男朋友、換女朋友就像換衣服一樣。
還美其名曰尋找自己真正的幸福。那麼問一句:你找到了嗎?
當你對別人不信守諾言的時候,別人也同樣不會對你信守諾言;
當你不尊重別人的時候,你也同樣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當你把自己的喜好感受需要利益,放在首位的時候,
別人同樣不會,把你的喜好感受需要利益放在他的首位。
一顆變壞了的心,又怎能找到一顆好的心來陪伴呢?
這樣追求來的所謂自由的結合,又何來長久可言呢?
所以說起來啊,真正傻的是現代人吶。

劉庭式娶了瞎了眼睛的妻子,信守了婚姻的承諾,保住了兩顆好的心,
這兩顆好的心在日後漫長的歲月裏,只能越來越融合,越來越心心相印。
真正能夠做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他們的幸福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那麼他們不是最聰明的人嗎?

zzzxxxooo 发表于 2012-10-7 16:21:22

最聰明的人:)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守婚姻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