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s 发表于 2012-10-8 07:08:32

四位南京老太“穷游世界”人均花1500游西藏南亚


四位“铁打老太”在印度新德里红堡合影

(左起:陈彩萍、陆津培、王玲、李晓萍) 陆津培供图

谁说穷游是年轻驴友的专利,南京四位老太背着沉重的行李畅游了西藏和南亚多个国家,每人才花了1500块钱不到;谁说钢管舞和整容是年轻人的专利,南京的孙凤琴老人,不仅跳钢管舞跳出了名,并且为了更年轻还大胆整容……这些乐活老人,告诉了我们,老年生活,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如此有活力。

在这4个人中,最小的53岁,最大的61岁。不怎么懂英语、不认识路、还每人背着四五十斤的行李,却“胆大包天”地自己跑去高原、又出了国门——利用几本地图、几句简单的英语口语、各种“动物语言”,她们把西藏、尼泊尔、印度玩了个遍。尽管一玩就是一个多月,但四位抱着“穷游”信念的老太人均花费还不到1500元。她们边走边问、边吃边照,“累并快乐着”。这两天,四位南京“铁打老太”开始陆续返宁,最先抵达的陆津培向快报记者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她们一个多月以来的精彩历险。

□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分工明确,有翻译还有会计

陆津培是4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今年61岁,这是第一次自助式的出国旅游。8月初,当这次旅行的“总策划人”陈彩萍和王玲跟她提起这一旅行计划时,陆津培一口就答应了,“她俩都是‘能征善战’的人,我也想跟着她们体验一把。”这几位老人相识于网络,因为共同的旅游爱好,她们常常在西祠胡同的“南京聚乐部”“南京夕阳红”讨论版上闲逛,几年前成了好友,还一起玩过国内的几个地方。

这次“西部+南亚游”的最初发起者叫陈彩萍,今年60岁。这老太太可不简单,从2006年起,她几乎每年都会拉着老伴骑车在全国各地旅游。59岁的王玲更是网友们心中的“大师级旅游达人”,足迹遍布海内外。之所以找到陆津培,她们还有自己的打算——陆津培曾担任过小学英语老师,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因此郑重“邀请”她为此行的翻译官。此外,她们还找到刚刚从东南亚4国游玩归来、现年53岁的李晓萍,担任“军师”。王玲自己扛起会计重任,负责每天管理账目;陈彩萍则在出发前制作好一份详尽的攻略,大到景点介绍、预订旅店,小到在哪儿坐公交、怎么吃最划算,都列得清清楚楚。团队组合完毕,4人各司其职,8月18日,踏上了去拉萨的火车。初上藏区,高原反应是四位老人最大的挑战——有的头疼,有的呕吐。好在她们底子强,没两天就适应了。在此后一个星期时间里,她们把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西藏著名景点玩了个遍。在拉萨的罗布林卡办好签证后,她们启程向尼泊尔开拔。

穷游一个月,才花了1500元

既然决定了要“穷游”,就得省着花。四人每人只准备了1500元的“活动经费”,就这点钱,要包括西藏和南亚的全部食住行支出。虽然让人不敢相信,但最后她们居然做到了。“没什么秘诀,万事自己扛”。

到了中尼边境樟木,准备到加德满都时,其他背包客都是人均花费30-40元包一辆吉普车;而四位老太找到预先查好的车站,每人花每人2元不到坐上了公交车。

车子从上午11点一直开到了晚上七八点,翻越了一个个山头,每到一站,不停地上人,车厢内实在挤不下,就干脆趴车顶上。“车里那味儿……”陆津培皱起眉头,“很多人身上都脏兮兮的,还不穿鞋,脚就直接翘我面前。”可最令她心惊胆战的,还是窗外的悬崖峭壁,“每次车一拐弯,就一头汗。”

为了节约餐费,离家时,四位老太准备了不少“干粮”——大米、方便面、香油、咸菜、鸭蛋、木耳,只要旅馆有条件,就自己开火。此外,去高原得带防寒服,去南亚又得带夏天的衣服,因此,每个人的行李都足足塞了两个大箱子,至少四五十斤重。每次赶火车、赶公交、上下天桥,老太太们都得扛着两个箱子跑。“王玲背着个大包,忒重,卸下来一看,背上都是血印子。”

尼泊尔和印度的气温都在30℃以上,加上背着行李,每天大家都是大汗淋漓。而晚上回到旅店也只能洗冷水澡,尽管如此,除了一人曾轻微腹泻了两次,其他的则毫发无损。“所以说,我们是铁打的老太!”陆津培哈哈大笑,她说,靠着这番动脑筋节省,直到离开印度准备回国,每个人准备的1500元都没有花完。

一路走,这几位老太还不忘把第一手见闻“速递”回国。每到一个景点,陆津培就将女儿给她“配置”的iPhone手机掏出,四处留影。然后一找到有无线网络的地方,就把照片传到女儿QQ上,让她为发帖,更新大家的最新动向。

学会动物语,走遍天下都不怕

来到南亚,语言是个大问题。“翻译官”陆津培虽然有英语基础,但面对尼泊尔、印度式英语,还是“鸡同鸭讲”。为买到从印度边境小镇到新德里的火车票,陆津培花了一小时才找到外国人售票窗口,又花了一小时才弄明白该怎么填表、在哪个窗口买,最后还只买到了两张卧铺票,四位老太只得挤在火车上将就了一晚。弄错车站更麻烦,从半夜12点到凌晨6点,4个人在两个车站来回跑了3趟,才最终上了车。平常出门,都得找会英语的旅店请老板将目的地的英文名翻译成当地语言,然后大家再举着小纸条,五步一停,十步一问。

当然,也有乐事。平常的采购都由会英语的陆津培置办,一天,她忙着其他事情,便派了李晓玲去市场上买鸡蛋,走前特地教会她,“鸡蛋,egg。”好半天,李晓玲回来了,“用上英语了吗?”“没。”“那你怎么买的?”“瞧着!”李晓玲把手放在身体两侧,胳膊上下挥舞,口中念念有词,“咕咕咕咕嘎……”陆津培哈哈大笑,“成功了吗?”“没,那人问,‘chicken’?我摇摇头。”她把手背在身后、围成一个“O”形,然后猛地往下一顿,“噗……”成功买到了鸡蛋。笑成一团的老太太们最后得出结论,“学会动物语,走遍天下都不怕!”

因为有学生要辅导,陆津培9月16日就第一批回了国;王玲和陈彩萍又玩了加尔各答等地,将于今天返回南京;而李晓萍最潇洒——她直接飞去大理,准备再在云南玩上一圈。“类似的活动,将来还参加吗?”“唉哟,可不了,累死了。”陆津培摆摆手,可她没两分钟又改了口,一脸纠结,“可说不准,指不定将来哪人一吆喝,我就又被勾搭走了。”

towns 发表于 2012-10-8 07:09:02

不怎么懂英语、不认识路、每人还背着四五十斤的行李,却“胆大包天”地自己跑去高原、又出了国门——利用几本地图、几句简单的英语口语、各种“动物语言”,陈彩萍、陆津培、王玲、李晓萍,这四位南京老太把西藏、尼泊尔、印度玩了个遍。尽管一玩就是一个多月,但抱着“穷游”信念的四位人均花费还不到1500元。(9月27日《现代快报》)

4个人中,最小的53岁,最大的61岁——四位快乐老太不仅用行动宣告“穷游”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宣告了“人生六十才刚刚开始”这句西谚,不再是西方老人的专利。即便不懂地理,不懂外语,也没有许多钱,但只要有颗热情与自信的心,中国老人也可以活出别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

但也不能否认,四位老太“穷游”世界之所以是新闻,说明选择她们这种生活方式的中国老人还是少数,这样的经验对她们自己来说也是新鲜的。

还记得,今年早些时候,笔者第一次到北京故宫游览,当时有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身边不时走过的旅行团中,外国团队成员大多是老人,而中国团队则大多是中青年。

这是个表面印象,但也差不多是中国家庭的现实反映。中国家庭里的老人退休之后,呆在家里,含饴弄孙几乎是当然选项。腿脚不便,不给儿女添麻烦,成了中国家庭“宅老年”们的合理解释。难得的出游,也是儿女相伴之下的孝心展演——去哪儿,怎么玩,老年人与年轻人相互迁就着,往往也失去了自得其乐的旅游真谛。

造成这种局面,有经济与文化上的双重原因。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旅游是人们从年轻时就习惯的生活方式。在职时,除了工资之外,还享有种种旅游福利;即便是失业,在申请失业金的同时也可以申请旅游经费。而在我们这里,享受公费旅游的往往只有少数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在职员工和机关的公务人员,即便是享受有旅游补贴的离退休人员也总是想把钱省下,贴补家庭和子女。

总而言之,我们尚缺少大众旅游的物质与文化基础,进而影响旅游的习惯和传统形成。在这种背景下,老人周游世界,就成了奢望;在故乡老去,则是一种中国式的老年幸福。可那是一种单薄而有所欠缺的幸福——中国老人实际上比国外老人更需要弥补旅游的欠账,他们忙碌而压抑的一生,在退休时已经蓄满周游世界、观看风景人情的蓬勃愿望,只是因为现实与传统,经济与文化的拘束,仍难以实现。

由此而言,四位南京老太“穷游”世界已超越旅游本身的价值,是更多中国老人表达休闲愿望的行为语言。她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鼓舞激励着年轻人;而“穷游”的克制,不仅是节约的示范,更是一种体谅家庭与亲人的慈爱。

长假将至,双节在望。还在犹豫何去何从,纠结钱多钱少的年轻人,应该能从四位“穷游”老太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另外是不是也该出钱出力出谋划策,让家中的老人也在“穷游”中释放自己,获取年轻的正能量?(赵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位南京老太“穷游世界”人均花1500游西藏南亚